1938年10月广州沦陷,中共广东省委、国民党广东省政府纷纷北迁韶关,韶关成为战时省会和广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一、中共粤北省委机关旧址位于浈江区五里亭。当年迁址在此,是因为当时这里位置偏僻、利于隐蔽。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很普通、简陋的两座砖木结构的平房。当年却是领导粤北革命的首脑机关驻地,在这领导粤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这指挥粤北抗日游击战争,有效打击敌人,牵制日军活动。
走进屋里,同样是极简的存在,是那个战争年代应有的样子。
旁边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历史陈列馆,应该是新建。
参观陈列馆,那段烽火岁月,犹如眼前。
省委机关迁到韶关后,随着形势的变化,南雄瑶坑村,始兴红围都曾作为其驻地。1940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在始兴红围决定撤销中共广东省委,成立中共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
1941年2月,中共粤北省委机关迁往韶关市浈江区五里亭旧址。
二、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和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
国民党广东省政府迁往韶关是于1939年1月在省务会议上提出的。2月下旬,省政府迁至韶关今北郊黄冈。后来因战事,曾短暂迁往连县、龙川等地,再迁回韶关,直至1945年9月回迁广州。
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机关1939年设在韶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内(今风采实验学校),司令长官由蒋介石自兼,后由代司令长官张发奎接任。1940年8月,划分为第四、第七两个战区,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迁驻柳州,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设在原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司令长官余汉谋。
当时作为战时省会的韶关,自然受到了日军更加猛烈的攻击,日军飞机对韶关以及各县进行狂轰滥炸。
关帝庙惨案可见一斑。1938年7月23日上午,韶关的天空再现日军飞机,数百人市民纷纷躲到关帝楼(也称关帝庙),希望关帝显灵化灾。然而,日军却对准关帝楼狂轰滥炸,当场炸死市民100多人,伤数十人,现场惨不忍睹,为日军残杀韶关平民人数最多、最惨烈的一次。
为纪念关帝楼惨案死难者,韶关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9月在西堤南路武江河边修建了关帝楼惨案纪念雕塑。
此刻站在雕塑前,回想当年悠悠华夏大地,被日军肆意践踏蹂躏,国耻不能忘,国人当自强。
在正面战场上,国军与日军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粤北会战。
第一次粤北会战,时间1939年冬至1940年1月上旬,以中国军队收复失地,取得胜利而结束。此役,双方伤亡较大,是当时广东战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激烈的战斗。
第二次粤北会战,时间1940年5月至6月中旬,经激战,以双方恢复战前态势而结束。
第三次粤北会战,1945年1月日军发动粤赣湘边区战役,发生在广东境内的战事称为“第三次粤北会战”。中国军队在韶关境内与日军激战,2月上旬以韶关沦陷,南、北日军会师而结束。
三、烽火教育。
广州沦陷后,1940年8月至1944年底,国立中山大学等一众中高等院校纷纷内迁至粤北,艰难办学,延续教育火种,中山大学校本部、研究院、先修班设在坪石老街,其他各学院如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等则分布在坪石附近一带乡村。
中大粤北办学4年5个月期间,许崇清、金曾澄、林砺儒、李应林、王亚南、郭大力、李达、马思聪、许幸之、冼玉清、符罗飞、邓植仪、朱谦之、卢鹤绂、虞炳烈、卫梓松、黄本立、叶叔华等一大批后来成为国家学部委员或院士的大师们,逆行烽火抗日,坚守教育、共培养学子2万余人。
他们是国之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