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和二年二月,章帝去世,年幼的和帝继位,窦太后临朝摄政,窦氏兄弟迅速占据核心位置,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入宫主持机要,窦笃出任虎贲中郎将,掌握禁军兵权,窦景、窦同为中常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27a9a7e14f2a2d29c16ca538f5bb422.png)
窦家卷土重来!
基于之前屡遭三公弹劾,窦宪在外朝做了一个巧妙的安排,提拔邓彪做太傅。邓彪是云台二十六将之首邓禹之同宗,邓彪为人品节高尚,担任渤海太守后,就把封国让给同父异母的弟弟邓荆凤,成为一时美谈,之后入朝担任大司农,后代鲍昱出任太尉。
这篇曾经提过:马家跌倒,窦氏崛起,窦皇后又是如何剪除自己的两大情敌?三公之间也有明争暗斗,司徒桓虞、太仆袁安与司空郑弘、第五伦多有矛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63fc962990eda456f7dd6e27213245f4.png)
刘炟为调解两派矛盾,还特地下诏劝和:一件事情,反复讨论迟迟不能决定,只不过是因为每个人的意见不同而已,然而重大问题,需要集思广益,忠正温和应为大臣本色,如果都不说话,决非是国家之福,好好相处,共图大计!
邓彪为人中立,受不了党争的他不久请辞太尉。
窦宪怎么会想到启用邓彪呢?还要归功于他的心腹谋士:崔骃
崔骃,字亭伯,冀州安平人。
十三岁就能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博学有大才,与班固、傅毅齐名。
当崔骃去拜见窦宪时,窦宪急的拖着鞋子到门口迎接,奉为上客“屣履迎门”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窦宪如此看重,崔骃毅然投靠到窦宪门下。
窦宪的确跋扈,但在用人识人还是有一套,同时期的大名士比如班固等都聚集在窦宪旗下。
崔骃劝说窦宪极力笼络邓彪,让窦太后下诏,任命邓彪为太傅,官在三公之上,主管尚书机要,赐爵关内侯,极尽荣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14560736c5f092e5b0743902876fb93e.png)
邓彪感激涕零,从此唯窦宪马首是瞻。
外朝摆平,大局已定,窦宪开始露出本色,他要复仇了,目标是谁呢?
谒者韩纡。
韩纡曾参与审理窦勋(窦宪之父)之案,韩纡虽死,恩怨却不能一笔勾销。窦宪下令砍了韩纡儿子的人头,拿到父亲窦勋的墓前祭奠(谒者韩纡尝考劾父勋狱,宪遂令客斩纡子,以首祭勋冢)
此举震撼了洛阳的王公大臣,谁知道窦宪的屠刀什么时候会砍到他们身上。
外朝因为有邓彪这个挡箭牌,窦宪遇到的压力还不大,唯一敢出声的只剩下刘氏皇族。
刘肇的叔伯也就是章帝刘炟的兄弟广平王刘羡、六安王刘恭、重熹王刘党、下邳王刘衍、梁王刘畅趁着参加章帝国葬的时候,齐聚洛阳,联名上书要求严惩窦宪。
介绍下这五位王爷。
刘羡,刘庄第二子,封地广平国,属幽州巨鹿郡。因靠近边境,匈奴常来骚扰。刘羡觉得待在封地不安全,一直滞留洛阳。后遭人弹劾,刘炟不得已下诏,将刘羡改封到离洛阳较近的汝南西平国(并帝以广平在北,多有边费,乃徙羡为西平王,分汝南八县为国)
刘羡学识丰富,平时博览经书,在学术方面涉猎很广,建初四年,刘炟在洛阳北宫的白虎观,召集国内的学者大儒开会,讨论《五经》之间的差异。刘羡作为诸侯王代表出席了会议,与当时的《欧阳尚书》传承人丁鸿、桓郁、《公羊严氏春秋》传承人楼望、《左氏春秋》和《古文尚书》传承人贾逵,以及少府成封等多位大儒同场论道。
六安王刘恭,刘庄第三子。刘炟去世之前,留下遗诏说,将六安王刘恭,转封为彭城王,以楚郡作为他的食邑。刘恭的性格敦厚威重,举动有节度,他手下的官吏都很敬重他(恭敦厚威重,举动有节度,吏人敬爱之)
重熹王刘党,刘庄第四子。聪慧善史书,喜正文字,他与刘炟年纪相仿,自幼便与章帝很亲爱(与肃宗同年,尤相亲重),刘炟即位后,将清河郡的游县、观津县,勃海郡的东光县、成平县,涿郡的中水县、饶阳县、安平县,以及南深泽等八个县一同打包划入乐成国,给了乐成王刘党。
邳王刘衍,刘庄第六子。长相俊美,刘庄与他关系最为友善(衍有容貌,肃宗即位,常在左右),永平十五年受封为下邳王,公元78年,刘炟又将临淮郡及九江之钟离、当涂、东城、历阴、全椒共十七县划入下邳国,刘衍的封国一跃成为地盘最大的诸侯王。
梁王刘畅,刘庄第七子。刘畅生性聪明,少贵骄,不守法度,起初被封为汝南王,公元77年,刘炟改封刘畅为梁王,将陈留郡之郾、宁陵,济阴郡之薄、单父及己氏、成武等六县划入梁国封地,要论五王中最富裕的无疑就是刘畅的梁国。
五位王爷联名上书,分量之重可想而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d842a45d77aa8aa90d4bd920431db81.png)
面对皇族的联手施压,窦宪慌了。关键时刻崔骃献策:假造遗诏,将这些王爷全部赶出洛阳。
面对真伪难辨的遗诏,五位王爷只能服软,乖乖前往窦宪给他们安排的地方。
一个大难题被崔骃轻松化解,此时的崔骃与窦宪称得上是如胶似漆,然而随着窦宪的权力日益巩固,他开始飘了,越发擅权骄横。崔骃多次劝谏,窦宪根本听不进去,不堪其扰的他甚至将崔骃调出京城,出任地方。不得志的崔骃相当傲气,拒绝上任,就此返乡,窦宪从此失去一大助力,身边再没有一个能为他出谋划策的顶级谋士。
然而五王闹京的余波还未平息,另一位王爷都乡侯刘畅竟然上了勾搭窦太后!(畅入京,得幸太后,数蒙召见)
窦宪担心刘畅分了他的宫省之权,公然派遣刺客在皇宫干掉刘畅,为转移视线,窦宪归罪于刘畅的弟弟刘刚。
谁都没想到,这场刺杀案最终引发北匈奴的全面崩盘!
得知心上人被杀,不明真相的窦太后异常愤怒,要求严查此案。太后发话,早就对窦宪不满的三公(背后主使者是谁大家都知道,无非瞒着太后一人而已)马上行动起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a1159d7d5ce195a7f051d2d3dc63f565.png)
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太尉宋由联合派出官员,前往齐国审判嫌疑人刘刚。
三公一出手,马上真相大白:暗杀刘畅的人,不是刘刚,正是窦宪。
窦太后懵了,亲弟弟自然不能杀,为了保护窦宪,她不得已把窦宪禁闭在内宫(太后怒,闭宪于内宫)。但是事情弄的那么大,三公那里总得给个说法,怎么堵住大家的悠悠之口呢?
窦宪请求北伐匈奴,戴罪立功,北匈奴莫名成了替罪羔羊,为窦宪背了口大锅,来看看老对手匈奴人的处境吧。
明帝两次北伐,加上班超在西域的经营,东汉已经成功实现了当初的战略目标:得伊吾,破车师,通使乌孙诸国以断其右臂;然后匈奴可击也。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b3750351133f99cb6d61f17201efec48.png)
北匈奴失去西域“输血”,实力遭受重创,周围其他部落趁机群起攻之,南匈奴人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形势越发艰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32a4cbc7bf9930a47722dcf4bd878ed7.png)
南匈奴单于栾鞮屯上书朝廷,请求一举击溃北匈奴。
于栾鞮提出两条用兵理由:
1、应当趁着北匈奴内乱分裂的机会,派出军队进行讨伐,打败北匈奴,成全南匈奴,让南北匈奴统一成为整体,使汉朝永无北方之忧(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共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
2、我们长期生活在汉朝境内,仰仗汉朝,才能张口吃饭。汉朝每年四季给我们赏赐,动不动就达亿万之数。我们虽然无须操劳而安享太平,却因未能实行报效之义而感到惭愧(臣等生长汉地,开口仰食,岁时赏赐,动辄亿万,虽垂拱安枕,惭无报效之义)
愿征调本部和分散在各郡的匈奴精锐,包括老兵和新近归降的北匈奴军队,分为几路,同时进发,请求朝廷派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等郡兵,合力北征(愿发国中及诸郡故胡新降精兵,分道并出,期十二月同会虏地。臣兵众单少,不足以防内外,愿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并力而北)
决胜北境,就在此刻,南匈奴各部已经厉兵秣马,准备作战,就等皇帝你下命令!(臣国成败,要在今年,已敕诸部严兵马,唯裁哀省察!)
这封信读来有理有据,声情并茂,南匈奴高层的汉化程度可见一斑。
对南匈奴单于的奏折,朝中大臣分成两派,军功派首领耿秉极力支持,还记得耿秉在二伐匈奴的表现嘛?率数百汉军力退数万匈奴,宁喝马尿也不投降的孤胆英雄是谁?
屡次抗命的耿秉战后升任征西将军,度辽将军,边疆待了七年后,受召还洛阳任执金吾,深受刘炟亲近器重,刘炟每次巡视郡国及驾幸宫殿台观,耿秉必率禁军护卫左右。
与耿秉相反,三公相对持重,在他们的授意下,尚书宋意写了一份奏折,明确反对对匈奴动兵。
今鲜卑奉顺,斩获万数,中国坐享大功,而百姓不知其劳,汉兴功烈。于斯为盛。所以然者,夷虏相攻,无损汉兵者也若引兵费赋,以顺南虏,则坐失上略,去安即危矣。诚不可许。
以夷制夷的核心就是保持两股势力的均衡,如果北匈奴被灭,谁又能担保南匈奴不会取而代之呢?
当时窦太后刚执政,窦氏子弟还在抢占各权力要津,因此否决了南匈奴的提议。这次为了保窦宪,她没有丝毫犹豫,当即下令全面北伐!
袁安与太尉宋由、司空任隗及九卿一起上书劝阻:出兵远征,耗费国家钱财,邀功于万里之外,这不是应有的国策。
奏折都被窦宪扣住,宋由有些害怕,不敢连名上书,其它大臣也纷纷打了退堂鼓,不再吱声(宋由惧,遂不敢复署议,而诸卿稍自引止)
只有袁安与任隗仍在朝堂上坚持,窦太后不听,大家都替袁安捏了一把汗,袁安却是镇定自如(惟安独与任隗守正不移,至免冠朝堂固争者十上,太后不听,众皆为之危惧,安正色自若)
窦宪出兵后,卫尉窦笃、执金吾窦景各仗自己的权势,公然在京师放纵手下拦路抢劫财物。同时在各名都大邑布置他们的亲信,收取贿赂,其余州郡也都望风仿效。窦景甚至擅自派人乘驿马散发檄文到边境各郡,调集有本领的骑兵和射手,命令渔阳、雁门、上谷三郡各派官吏将他们送到窦景住地(景又擅使乘驿施檄缘边诸郡,发突骑及善骑射有才力者,渔阳、雁门、上谷三郡各遣吏将送诣景第。)
和匈奴干仗最需的就是经验丰富的骑兵和射手,窦景居然敢私调边兵!朝廷的反应是什么呢?
有司畏惮,莫敢言者!
韩纡之子被杀,五王被赶出京城,都乡侯刘畅莫名死在皇宫,谁敢当窦家的锋芒!
唯有袁安挺身而出,弹劾窦景擅自调集边防军,惊扰官吏百姓,同时上奏弹劾窦氏的马仔司隶校尉郑据、河南尹蔡嵩 ,要求将他们罢免,并依法治罪。
一个家族的崛起,必然有一位开路者不畏艰辛、披荆斩棘,汝南袁氏后来之所以能成为四世三公的顶级家族,袁安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