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大明宫内一片祥和。
一位85岁的老人迈着小步,走到皇帝唐玄宗的脚下,跪地作揖,解释说自己年岁已高,欲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老人刚说完,皇帝的眼睛就红了,他实在不舍得老人离开。
最终,唐玄宗同意了老人的请求。为了让他风风光光地衣锦还乡,唐玄宗不仅送给老人一大片良田土地,给他的房子赐名“千秋观”,还亲自率文武百官来到城门处,目送他远去。
这个老人不是别人,就是大诗人贺知章。
估计有人要问了,皇帝亲自送行,他的命为什么这么好?
确实,对于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后人分析领悟一番。
01在世人的眼里,贺知章的命真好。
首先,在普遍寿命不长的古代文人圈里,贺知章是最长寿的诗人之一。他活了86岁,比南宋的陆游还多活了1年。
其次,他的仕途一帆风顺。
别人都说伴君如伴虎,但贺知章为官五十载,深得皇帝的喜爱。唐玄宗碰到棘手的事情,总爱听听贺老的意见。
再次,诗作不多,但名气很大。
贺知章留下来的诗句仅20来首,其中脍炙人口的就两首而已,但后人竟尊称他为“诗狂”,和“诗仙”和“诗圣”并列为唐诗巨擘。
贺知章书法
另外,贺知章的书法堪称一绝,特别是草书。
他经常和“草圣”张旭聚在一起切磋笔艺。张旭被人称为“书癫”,贺知章就被人称为“书狂”,真是“癫狂”到一起了。
这些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足够让人眼红了,但贺知章的好命,不止于此。
一般来说,命好的人,容易遭人嫉妒,但贺知章的朋友却格外地多。因为爱喝酒,他就交了无数好友,并位列于“饮中八仙”首位。
总之,在他86年的生命旅程里,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好命;他的命之所以这么好,其实就在于三个字:会夸人。
贺知章用一生为人艺术,留给世间满腹做人绝学。
贺知章
02心理学家特丽·阿普特在《赞扬与责备》中告诉我们,人类的任何一种情绪,都是一种有利于生存的快捷方式,比如看到老虎就恐惧,看见美食就流口水,听见赞扬就心情愉悦。
一句话,人人都希望被夸赞。
聪明绝顶的贺知章,深知此理。
夸人时,他遵守一个基本准则:“夸”不能滥用,秘诀在于一个“会”字。
咱们举一个例子。
有一年,名相张九龄被罢官了,别人安慰时走走过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模样。轮到贺知章了,他安慰张九龄道:
“这些年,多亏了您的荫庇。”
张九龄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平日里自己并没怎么关照过贺知章。
贺知章笑道:
“以前您在的时候,他们都不敢叫我‘獠’,您说,我沾了您多少年的光呀!”
原来,当时人们对南方人颇有歧视,张九龄是地地道道的广东人,贺知章是浙江人,相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都属于南方人。
贺知章这么一说,两个混迹官场的大诗人相视而笑,轻松化解了罢官的尴尬与惆怅。
所以说,贺知章的“夸”,从不显山露水,但又恰到好处,不落俗套。因为他知道,夸人,一定要夸到点上,人人喜欢被夸,但并不代表人人都爱浮夸。
03夸人是一门艺术,一定要注意场合和火候,否则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人人烦的马屁精。
前面说了,唐玄宗很器重贺知章。有一年,他任命贺知章为礼部侍郎兼集贤院学士。
宰相内心有点不乐意,当着皇帝的面问贺知章更喜欢哪一个官?
贺知章微微一笑,说侍郎是个充数的官位,学士可是怀先王之道、经纬之文的。唐玄宗一听,乐开了怀。
原来,唐玄宗一直致力于修书纂史,曾经专门让文官们整理两部典籍,平时也非常看重学士的培养。
乍一听,众人感觉贺知章拍马屁成精了,毕竟,侍郎比学士有前途多了。但就实际而言,贺知章说的是实话,他真没把礼部侍郎当回事,成天想的就是当好一个学士。
说实话,是会说话的最高境界,既道出了心声,又夸赞了他人。
我想,这跟贺知章的经历有关。
他是典型的大器晚成。他和“初唐四杰”生活在同一时代,但一直籍籍无名,直到36岁时才中进士,入朝为官,正式开启仕途生涯。
大器晚成有一点好处,没有年少轻狂,更没有很强的功利心,人生看淡了,名利看淡了,不争,反而得到更多。
不久之后,唐玄宗准备到泰山封禅,祈求天下太平,大唐江山永固。出发点是好的,但大臣们为哪天封禅吵得不可开交。
皇帝一时也很为难。
贺知章思忖片刻,大声说:大家别吵了,封禅之事贵在一颗为民之心,何必拘泥于时间呢?
就一句话,化解了争吵,还大夸了唐玄宗一心为民的贤主形象,可谓一举两得。
不得不说,贺知章夸人,贵在自知;要是没点儿智慧,分不清场合与火候,夸人时很容易走偏,变成了夸夸其谈。
04另外,夸人还要看对象;你夸的人,会暴露你的智商。
贺知章最著名的一次夸人,发生在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那一年,中原发大洪水,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洪水退去后,贺知章去终南山找真人谈道。
上山时,他遇到了一个中年男子,看上去气度不凡,腰佩宝剑、目如寒星、仙风道骨,贺知章就多看了两眼。
彼时,贺知章83岁,名副其实的老头子,但他鹤发童颜,健步如飞,对方也不免多看了他两眼。
两眼之后,两人攀谈起来。
当对方知道他是当朝的贺大人时,急忙将自己写的诗拿出来,恭恭敬敬地请他品评。
贺知章打开卷纸,看到最右边写着三个字:蜀道难。
贺知章边看边点头,看到左下角署名“李太白”,就拍着年轻人的肩膀,夸赞道:
“你就是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呐!走,我们喝酒去!”
从此,李太白有了一个扬名在外的名号,叫“诗仙”。
尽管两人相差40多岁,依然不妨碍他们成为忘年交。而且,李白在贺知章的举荐下,做了翰林待诏,仙游之人终于有了烟火气。
正所谓“与智者为伍,与高人同行,与德者为伴”,夸对了人,夸人者的身价也随之水涨船高。
后来,贺知章还夸过一个叫李泌的人。
初次相遇时,李泌还是个孩子。但贺知章像一眼看透了李泌的人生一样,下结论说:
“这个小儿,目若秋水,智力过人,将来一定能做卿相。”
果然,李泌才智过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给朝廷出了很多主意,及时挽回了时局。安史之乱后,李泌做了唐肃宗的宰相,为大唐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贺知章夸人的背后,藏着一双火眼金睛。所以,夸人时,一定要识人精准,判断清楚后再下结论。夸别人,很多时候其实就是自夸。
05夸人的习惯一旦养成,日复一日,积累了阴德,善报就像糖葫芦一般,会串联起来。即使偶尔词穷失手,也会化险为夷,不至惹祸上身。
贺知章就尝到过多夸人的好处。
那年,岐王李范逝世。
唐玄宗让贺知章治丧,选拔出殡时引灵柩的贵族子弟,唱诵挽歌,美其名曰“挽郎”。
常人来看,这事平平无奇,但问题是,“挽郎”是个美差,治丧结束后,挽郎的档案就会移交给吏部,可以分配工作,优先提拔任用。
因此,很多王公贵族挤破头脑都想让自家的孩子当挽郎。
这可是个得罪人的活儿。贺知章即使考虑了种种利害关系,最终还是无法照全所有人。
有些落选的贵族子弟纷纷吵上门来,扬言要找贺知章算账。
贺知章见势不妙,不敢开门。他命人在围墙上架一把梯子,趴在墙头上,隔墙安抚那群无法无天的公子哥们。
贺知章脑筋一转,对他们说道:
“听说宁王李宪也快不行了,你们先回去,下次还有机会啊!”
果然,一分钟前还在闹事的公子哥们,一分钟后都乖乖地原路返回家去。
奇怪的是,唐玄宗听见后,也不怪罪贺知章。
细细想想,唐玄宗之所以偏爱贺知章,在于他为官50年来攒下的好名声。贺知章善谈笑,又能时时让包括皇帝在内的人眉开眼笑,偶尔失手不仅没有失礼,反而成了一桩笑谈。
一句话,会夸人的人,好命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06可惜的是,贺知章回乡仅一年,便染病去世了。
但从中国人传统的角度来看,他这也是落叶归根,比死后葬在异乡的人不知道要幸福多少倍。
回顾贺知章的一生,在他的人生哲学里,夸人好比在建造豪华宫殿,地基就是忠与孝。宫殿要想长久气派下去,一定离不开坚固的地基。
因此,终其一身,贺知章忠于大唐,为国为民忧心。这点上,我们好像看到了战国时期屈原的影子。
贺知章的“孝”也极为出名。
在杭州知章公园内,刻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传1000多年前的萧山农村,“箩筐”是一种用来盛莲藕、担稻穗的农具,也可以担人。贺知章母亲因受山川中的邪气得了瘴病,不能行走。孝子贺知章,用箩筐前担其母,后担经书,挑行于相间,故乡人称贺知章为“贺担僧”,称其母为“箩婆”。
因为忠孝两全,50年江湖闯荡后,归来依旧是少年。正如贺老在《回乡偶书·其二》中所说: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的好命,在于会夸人。所以,行走在人世间,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
夸人时,不仅是一种自夸,而且在学如何做一个处事不乱的高人。
(我是,欢迎关注我,一起读书,读好书,看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