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委曲】“似往已回,如幽匪藏”与书法

书画艺术之窗 2022-07-01 11:57:03

十七、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

只有与时舒卷,待时而动才能事半功倍,力之运用随时而变,则必生委曲,这种委曲同样产生于目的性与实际情况的结合。就像写书法时,毛笔的使转提按及相应力量的大小不断发生变化,也正是这些变化体现着书者的内在精神并产生了书法委曲多姿的外形效果。所以力之委曲最终必然会体现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之中,此即为“力之于时”。

羌笛是我国产生于羌族的一种古老的乐器,两管数孔,音色清脆,虚幻迷离而又婉转苍凉,有着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声音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正在于其委曲变化,羌笛双管所形成的律差则使得这种变化更为丰富和立体。所以委曲不止有单线条的委曲,还有综合性的复合委曲。如果说“力之于时”讲的是委曲的必然性,那么“声之于羌”讲的便是委曲的必要性。

委曲的婉转变化是对于直白粗疏浅露缺陷的一种弥补,所以这种变化仍是围绕着某种特定目的回环往复的,当过于偏离这一目的,便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其拉回,这就像书法中的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也只有如此才能圆融回护,不露圭角,近于自然之无迹,此即为“似往已回”。

从广义上来说,委曲可以算作是含蓄的一种形态,但严格来说二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同样体现在目的性的达成上,含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虽然有目的性但对于其实现却并不强求,因为这取决于表达对象的领悟能力,取决于客观条件是否成熟,委曲则暗含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属性,不是已经达成了某种目的便是正在达成目的过程中。

故“幽”是方法,“显”才是目的,这就像书法中的笔断意连,看上去线条断了,但其笔意却是连贯不断的,因为人的精神是周流不息的,万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所以艺术外形方面的断与藏的处理都是为了以无该有,以静该动,以少该多,只有这样才是自然,也才能更为接近自然的真相。此即为“如幽匪藏”。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艺术中线条与委曲的相互成就:线条的重要性

「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之委曲」艺术创作中过程与结果的二重导向

1 阅读: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