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油三酯高,只知道吃“贝特”?没超过5.7,“贝特”并非最优解

鸟儿评健康 2025-03-16 16:22:33

临床上,以非诺贝特、苯扎贝特为代表的“贝特类”降脂药是一类主要降低甘油三酯(TG)的药物。

因此,现实当中,有不少高血脂患者在体检发现“甘油三酯(TG)升高”这个问题以后,便不假思索地选择“贝特类”降脂药作为“救命稻草”,甚至自行购买服用。

但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是:这种“甘油三酯(TG)升高,就只知道吃贝特”的做法,对于相当一部分患者来说其实是错误的。

与“发现胆固醇升高,就可以吃他汀”不同;很多时候,即便甘油三酯(TG)有升高,也不应该一上来就吃“贝特”!

TG<5.7mmol/L “贝特”难以解决主要问题

根据2023版《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所总结的要点:

轻中度的甘油三酯(TG)升高所带来的首要风险是心血管疾病风险(ASCVD);而严重的甘油三酯(TG)升高除了会带来心血管疾病风险以外,更重要的是还会大大增加急性胰腺炎风险。

2023版《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这里,是否属于“严重”甘油三酯(TG)升高的分界点是5.7mmol/L(也有医学指南认为是5.6mmol/L)。当甘油三酯(TG)水平处于1.7-5.7mmol/L之间时,算是“轻中度升高”;而一旦甘油三酯(TG)水平≥5.7mmol/L,则属于“严重升高”了。

也就是说,当甘油三酯(TG)升高不超过5.7mmol/L时,所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降低由甘油三酯“轻中度升高”所带来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上升。

那么,“贝特类”药物在降低甘油三酯(TG)的同时,是否也能将心血管疾病风险给一并降下来呢?

从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证据来看,似乎“贝特类”药物并不能做到这一点……

对此,在我国血脂治疗领域非常权威的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就明确指出:虽然“贝特类”降脂药可以显著降低甘油三酯(TG)水平,但是,其“心血管获益”尚不肯定!并且,目前有关“贝特类”药物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试验结果主要为“中性”。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简言之,在甘油三酯(TG)<5.7mmol/L的情况下,应主要解决的问题是由甘油三酯(TG)升高所带来的“心血管风险增加”。

虽然,“贝特类”药物确实可以有效降低甘油三酯(TG)水平,但目前却并没有确切的临床证据证明这样做能够带来显著的“心血管风险”下降。

因此,医学上认为,这时候应该优先采用更能“保护心血管”的手段来降低甘油三酯(TG)。

TG<5.7mmol/L 健康生活方式/他汀更能“保护心血管”

应该说,目前比较确认的是:与“贝特类”药物相比,“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与“他汀类”降脂药往往更能提供明确的“心血管保护效应”,并且,这两种手段也都能让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下降!

其中,合理膳食、适度增加身体活动、控制体重、戒烟和限制饮酒等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甘油三酯(TG)的影响往往出乎很多人意料。尤其是在膳食结构与习惯上的调整,有时候可以给血脂谱带来非常明显的变化。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而他汀类降脂药虽然主要被用于降低胆固醇,但医学观察早就发现:他汀在降低胆固醇的同时,也能让甘油三酯(TG)下降约7%-30%。

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

也就是说,虽然,看上去,“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TG)的能力更强,但当我们从“保护心血管”的角度出发时,“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以及“他汀类”降脂药才是更应该优先用于降低甘油三酯(TG)的手段。

而事实上,权威的医学指南与专家共识也的的确确是这样推荐的!

比方说,2023版《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所提供的“高甘油三酯(TG)血症临床处理流程图”就显示:

甘油三酯(TG)处于1.7-5.7mmol/L之间的患者,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干预手段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在心血管疾病风险不高的前提下,这类患者甚至可以只通过“健康生活方式的干预”来控制甘油三酯(TG);而当这类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又或是合并胆固醇升高时,则应该在“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之上先增加“他汀类”降脂药,而非“贝特类”降脂药。毕竟,在“保护心血管”方面,“他汀”明显优于“贝特”;只有当“他汀”没办法帮助甘油三酯(TG)降回到“<2.3mmol/L”时,才需要考虑增加专门降低甘油三酯(TG)的药物;然而,即便是在专门降甘油三酯(TG)的药物当中,“贝特”也还不是最优选的。因为,有医学研究证据表明,“处方级IPE(EPA)”似乎能够带来比“贝特类”药物更为确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

2023版《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由此可见,对于甘油三酯(TG)处于1.7-5.7mmol/L之间的患者来说,治疗手段的选择并不是主要看“降低甘油三酯”的能力,而是要看能否提供足够的“心血管保护效果”。

虽然,“贝特类”药物降低甘油三酯(TG)的能力毋庸置疑,但由于它在“心血管保护”方面的证据不足,因此,无法成为这类患者优先考虑的治疗手段。

TG≥5.7mmol/L 可首选“贝特”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当甘油三酯(TG)水平≥5.7mmol/L时,除了会带来“心血管风险”升高以外,还有另一类更为紧急的问题需要应对,这就是“急性胰腺炎风险”大增!

而目前的医学理念认为,“急性胰腺炎风险”的下降主要只与甘油三酯(TG)水平的降低有关,而与具体所使用的药物并无关联。只要能够快速将甘油三酯(TG)水平降到5.7mmol/L以内,“急性胰腺炎”的警报就可解除。

因此,不论是2023版《中国血脂管理指南》还是《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均一致强调:对于甘油三酯(TG)≥5.7mmol/L的患者来说,可以直接选择“贝特类”药物或“处方级Omega-3脂肪酸”甚至“烟酸类”药物来快速降低甘油三酯(TG)。

2023版《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综上所述,在发现“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这一问题以后,大家首先要看甘油三酯(TG)究竟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对于甘油三酯(TG)≥5.7mmol/L的患者来说,为了尽快降低急性胰腺炎风险,往往需要优先使用专门降低甘油三酯的药物,这就包括了“贝特类”药物与“处方级Omega-3脂肪酸”等等。

但是,对于甘油三酯(TG)只是轻中度升高、尚处于1.7-5.7mmol/L之间的患者来说,情况则完全不同。这类患者降低甘油三酯(TG)的主要目的其实是“保护心血管”,因此,“健康生活方式干预”以及“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才更能从根本上带来改善。虽然,“贝特类”药物能够快速降低甘油三酯(TG)水平,但却未必可以真正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3月 第38卷 第3期

2,高甘油三酯血症临床管理多学科专家共识 《中国循环杂志》 2023年6月 第38卷 第6期

---健康科普,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到正规医院就诊!---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