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尽一切办法稳住防线,这是在稳定局势,稳住人心

王老讲鬼谷 2024-09-24 17:25:10
看问题的高度 刘邦想要放弃成皋以东,驻扎到巩县、洛阳一线,以抵御楚军的西进。 这样的做法究竟对不对呢?从战术角度讲,没有问题。一方面可以诱敌深入,拉长项羽的后勤补给线,就可以无限骚扰他的后方,截断他的粮道;另一方面更接近关中,后勤补给线可以有效缩短,这样来看,对刘邦有利,对项羽不利。 但是,从战略高度和人心归向的角度来讲,后退是错误的。因为会动摇整个战局,动摇人心,给人的感觉是在荥阳、成皋一线,刘邦撑不住了,会引发天下疑心。因此,必须稳住成皋的防线,稳住防线就是稳定局势,就是稳定人心,就是告诉天下人汉王拥有优势,汉王不退。 解决方案 那怎么才能站稳脚跟呢?利益机给出了完整的解决方案。 郦食其说道:“我听说‘懂得民以食为天这一道理的人,帝王的事业可以成功’。治理天下的国君把百姓当作天,而百姓则把粮食当作天。敖仓,作为天下转运粮食的集散地已经很久了,我获悉那里贮藏的粮食非常之多。现在楚军攻下荥阳,竟然不坚守敖仓,而却领兵东去,只派些因获罪被罚充军的士兵分守成皋,这真是上天对汉军的帮助啊。目前楚军容易攻取,汉军反倒退却,自己贻误有利战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个过错! 而且两雄不可并立,楚、汉长久地相持不下,使得海内动荡不定,农夫放下农具停止耕作,织女离开织机不再纺纱织布,普天之下民心惶惶没有归属。因此希望您赶快再度进兵,收复荥阳,占有敖仓的粮食,扼守住成皋的险要,断绝太行的通道,在蜚狐隘口设防抵抗,把守白马津,向诸侯显示汉军已占据有利地形能够克敌制胜的态势,这么一来,天下人便都知道自己的归向了。”汉王接受了郦食其的建议,随即重又去谋取敖仓。 郦食其的建议分为五个层次: 第一,抓住成就帝王事业要找到根本。 帝王之业的根本在于百姓,而治理天下百姓的根本在于粮食。而想要守住防线,必须依靠士卒,想要让士卒有战斗力就得有饭吃,没有粮食就没有饭吃。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粮食?有吗?当然有,而且非常近,就在敖仓。 第二,找到自以为的困境中的机会。 之所以说是自以为的困境,是因为形势已经变化了,对刘邦有利,但是他却不知道。这对我们极具启发意义:认知中的困境等于现实的困境,因此可以说,认知即是现实。虽然从客观真理的角度来讲,这并不正确,但在人心中的确如此。而本质上这就是主观主义的偏见,哪怕这种偏见是错误,人也一定会坚持。 当你我再次遇到人生困难或者困境之时,要敢于跳出来,敢于客观的评估,这究竟是主观的认知还是客观现实,就会获得不一样的结论。 郦食其知道敖仓储备着很多粮食,这就是情报的价值。同时楚军攻下荥阳之后,没有坚守敖仓,这就给了刘邦可乘之机。因为楚军东去,只安排了被罚充军的士兵把守成皋,防守力量很弱,这就是上天送来的机会。 第三,分析当下的行为。 既然楚军很弱,那就容易进攻,而汉军却要退却,这就是贻误战机,因此后退是错误的。郦食其用现实的变化、用客观现实,破除了刘邦自以为的困境,也就破除了想要退到巩县、洛阳一线的意图。 第四,分析人心因素。 现在天下的形势是刘邦与项羽两强不并立,楚汉相持不下,天下动荡,民心惶惶没有归属。因此必须坚守防线,明确向天下表示,汉王乃是天命所归。稳住了防线,稳定了人心,让人心知道天下归属于汉王刘邦。因为每到关键时刻,上天总会帮助刘邦,这不就是天命所归吗? 第五,具体的建议。 刘邦要迅速进兵,行动分为两方面: 一是收复荥阳,占据敖仓,扼守成皋,这是重中之重,是安定防线的关键军事动作,只能胜不能败。 二是向天下展示形势,创造有利态势。这就要断绝太行山的通道,把守白马津,这样的动作其实是从战略的高度,从全局形势的角度向天下展示实力雄厚,汉军已经占据了有利地形,已经形成了克敌制胜的有力态势。汉军占据全局优势,能够创造必胜的结局。那么当天下人看到汉王的布局形势之后,就知道天下必将属于汉王,人心应该归向于汉王。 这就是通过创造有利的地缘形势,展示有利态势,展示控制、统御天下的实力,向天下示强,从而创造威慑天下、影响人心的力量,达到影响人心归向的目的。对于天下诸侯来说,谁强他们就依附谁,谁赢他们就跟谁走。现在刘邦最强,当然是人心所向。 由此可见,影响人心的力量是可以通过人为设计创造出来的,想要设计天下形势,必须精通纵横谋略,而刘邦身边从不缺少人才。 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夺取了敖仓,再次成功地稳定了成皋、荥阳的防线,而项羽错失了良机。为什么项羽总是会错失战略良机呢?因为在他的思维认知里,只看到了战胜,而没有看到谋胜。 《孙子兵法·谋攻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看问题的层次,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刘邦看待战场在最高层次——上兵伐谋,而项羽低了两个层次——伐兵,在战场上取胜,在攻城上取胜。
0 阅读:2

王老讲鬼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