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下午,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见证了中欧汽车产业间的一场重要“交锋”。由欧盟中国商会和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CEIS)上海总部联合主办的中欧企业家圆桌论坛暨《绿动欧洲——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欧发展报告》发布会在此拉开帷幕。
在这场具有深远影响的论坛上,中国车企控诉欧盟窥探技术,而上汽欧洲公司副总裁袁映琛的一席话也引发巨大反响:“我认为这是非常不公平的,对中国车企不公平,对欧盟一直倡导的自由贸易精神不公平,对欧洲的用户也不公平,甚至对经销商群体和友商,也并不公平。”
袁映琛所指的,正是欧盟委员会近期宣布的对中国电动车加征临时反补贴税的决定。这一决定不仅引发了中国车企的强烈不满,也在国际市场引起了多方关注。
那么,欧盟为何选择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特别是上汽集团,施加顶格反补贴税?如何在这场关税战斗中找到方法打赢“阻击战”?
欧盟矛头直指上汽?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发布公告,如无法与中方达成有效的解决方案,则自7月4日起,将针对自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实施临时反补贴税措施。欧委会表示,对抽样调查的三家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和上汽集团分别加征17.4%、20%和38.1%的反补贴税,其他配合调查但未被抽样的中国纯电车企将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加上之前欧盟对进口汽车普遍征收的10%关税,这意味着上汽集团等中国车企面临的最高关税税率将增至48.1%。
在审视欧盟针对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所作出的决策时,我们必须正视其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利益考量与市场保护主义倾向。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广泛关注,尤其在环保政策的导向和新能源技术的助推下,中国车企在市场上的份额持续扩大,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针对上汽集团实施顶格反补贴税,无疑是欧盟在此轮打击中的一个“重头戏”。作为“中国车企一哥”,上汽集团在海外市场的表现尤其抢眼,不但是目前唯一一个海外销量突破100万辆的中国车企,其产品和服务更是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汽集团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集团海外销量高达120.8万辆,同比增长18.8%,连续第8年蝉联中国车企海外销量冠军;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近24%,欧洲地区销量高达33万辆。今年1-5月,上汽集团海外市场终端交付46万辆,同比增长17.8%,在中国汽车企业中继续领跑。
其子品牌MG在欧洲市场上也风生水起,特别是MG4 EV在竞争激烈的紧凑型纯电动车市场上,频频斩获“销冠”称号,并在各大汽车展会上屡获嘉奖。显然,欧盟此举更像是在向欧盟本土车企输送一个强烈的信号:“我们需要保护本土市场”。
上汽集团的反击策略
面对欧盟的关税壁垒,上汽集团并未选择被动应对,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坚决捍卫自己的市场地位和全球化战略。
事实上,在国内一向低调的上汽集团,早已完成了新能源赛道核心技术领域的全面布局,打通了底层技术,拥有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实现了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不再受“卡脖子”之困,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
在刚刚过去的5月,上汽集团在“向新十年—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一口气发布了包括新一代星云纯电专属系列化平台、珠峰一体化整合架构、星河一体化整车架构三大整车技术底座,以及魔方电池、蓝芯动力总成系统、绿芯电驱动系统和银河全栈智能解决方案在内的“七大技术底座”。依托固态电池、高效动力总成、智能底盘、全栈智能车解决方案、全新电子架构等创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上汽集团新一代底座技术全面跃迁升级进入2.0 时代。
同时,为有效应对欧盟的关税壁垒,上汽集团也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加大新产品的投放力度,未来24个月内将有包含燃油车、纯电动车、HEV,以及PHEV等多种动力形式的14至15款车型投放欧洲市场。
此外,上汽集团还将加速在欧洲市场的本地化生产布局,通过建厂和拓展经销商网络,进一步增强市场渗透力,今年欧洲经销商网络将突破2000家,并在欧洲大陆上建立相应的品牌体验店,帮助欧洲消费者更了解上汽MG品牌的传承和产品特性。
对于上汽集团来说,关税壁垒并不能动摇其全球化的经营战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团的海外销量实现了稳步增长。这不仅验证了其全球化战略的正确性,也为其未来在海外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信心和动力。这一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中国车企在国际市场上无论面对何种挑战,都能够以积极的姿态,坚韧的精神去应对,并在逆境中不断前行。
当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我们不仅需要企业的坚韧努力,更需要政府、行业协会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构建一个公平、开放的国际贸易环境。那么,您如何看待欧盟的关税壁垒和上汽集团的应对策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