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楼市格局中,退地现象正从一二线城市如北京、深圳、广州,蔓延至二三线的成都、宁波、西安、长沙等城市。
参与退地的房企,不仅涵盖众多中小型企业,像万科、越秀、华润等大型房企也置身其中。
房企集体退地,实则并不意外,当楼市这场击鼓传花的游戏难以为继,退出无疑是明智之举。
倘若将楼市比作击鼓传花游戏,个体显然处于游戏底层。

房企在收益下滑或市场风险加剧时,能把土地这朵“花”退还给地方。但个体却无法因房子买贵或收入下降还不起房贷,就把房子退给房企。击鼓传花的关键在于持续传递,一旦传递中断,游戏便难以为继。
地方把承载债务的土地传递给房企,房企将土地开发成房子再传递给个体,各环节都需确保下家有意愿且有能力接住“花”,游戏才能持续。
这意味着每一层都要有承载债务的空间。如今部分房企退地,表明他们意识到下家可能无力承接,游戏面临停摆,所以减少土地承接。
本质上,是居民端的债务承载空间已达极限。楼市各环节紧密相连,整个楼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居民端的负债空间。居民端的可负债空间如同容量有限的垃圾倾倒场,楼市的债务转移则像不断倾倒的垃圾。

在地方土地金融化的长期作用下,以土地为载体的地方债持续堆积,已使居民端的债务垃圾场接近容量上限。若居民端有可观的收入增速作为对冲,就如同有个垃圾焚烧站,能及时处理债务垃圾,维持居民端负债压力在合理水平。
但现实是,债务倾倒速度远超收入增速,导致债务“溢出”。居民端作为债务转移的最终环节,一旦因负债上限而停摆,以不买房的形式拒绝债务,债务就会积压在房企处。
房企无法顺利转移债务,地方土地财政收入便会受损。据财政部数据,今年前11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2626亿元,同比下降22.4%。事实上,2024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同比2023年下降30.6%,这下降的并非销售额,而是债务转移额。
同时,过去近3年,上千亿规模的房企数量减少到11家,已开工未售出的商品房库存上升至25亿平米。这都是居民端无力承接楼市债务的直接后果。
招商银行年报显示,2%的客户掌握着80%的资产,多数人财富有限,而楼市债务却指望这些普通民众承担。毫不夸张地说,债务大量流向了普通人。
这些普通人多依赖工资性收入,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成为压垮楼市的最后一根稻草,提前打乱了楼市“击鼓传债”的节奏。居民加着最大杠杆,背着最多债务,收入增速却远落后于那2%的人。
楼市走到如今这般境地,并非毫无缘由。有人认为楼市靠富人支撑,但降低首付、利率的举措,显然不是针对富人。央行报告显示,我国城镇居民家庭75.9%的财产为不动产。
这意味着城镇居民近76%的财富,包括辛苦积攒的存款和未来十几年的部分收入,都通过房子沉淀在楼市中。居民可支配收入有限,大量财富沉淀楼市,消费自然收缩。
我们常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和收入,但招行年报中那掌握80%财富的2%的客户,面对当前市场,不敢轻易投资。因为投资生产的商品,缺乏消费群体,指望被楼市债务吞噬大部分收入的个体消费并不现实。
于是,过去一年,以国债为代表的保守性投资兴起,更多资金追求稳健,不愿冒险。这2%的人群不投资扩产,就业和收入难以增长,消费和收入进一步收缩。
居民端收入是楼市的根基,若根基不修复,即居民收入增速不提升,楼市仍将深陷暴雷、破产、退地的负循环。
如果在收入增速未提高、负债未修复的情况下,个体贸然为楼市接盘,后果不堪设想。
让收入增速缓慢的个体承接楼市天量债务,如同鼓动体弱多病者挑战巅峰泰森,难如登天。作为个体,不应被外界鼓动所迷惑,要清楚自身实力,一旦冲动接盘,承受债务重压的只有自己。
买房本质上是个体用储蓄和收入对冲楼市债务。自2008年起,债务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成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地方通过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以基建完善后的土地升值推动地价,进而带动房价上涨,形成地价与房价相互促进的升值模式。
土地价值塑造完成后,地方凭借升值土地获得更大融资举债资本,开展招商引资、产业扶持等投资活动。这一模式运行了十几年,取得了显著经济增长成果,但也存在副作用。
随着传统基建投资趋于饱和,产能过剩、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问题逐渐显现,基建投资边际产出下降。大量投资的资产收益率无法覆盖债务成本。
例如,2022年江苏审计抽查2019年以来的346个专项债项目,其中275个项目未实现预期收益,255个项目甚至未达预期的50%。
就连招商引资,在一些地方因无底线补贴政策,也难以产生收益。部分地方用债务搭建起巨大舞台,却因经营不善,收入连支付建造利息都困难。这便是债务驱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痛点。
享受了过去债务驱动经济增长带来的繁荣,就要承受未来偿债的痛苦,而购房者无疑是承受痛苦的主要群体。购房者用储蓄和未来收入,为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支付高昂成本。

近期,万科发文回应公司债券价格暴跌,称新的一年将全力应对债务偿付问题。融创则因未能偿还一笔3千万美元本金及利息的债务,被提出清盘呈请。
财经媒体虽频繁报道楼市回暖,但在债务清偿的关键节点,部分“优质”房企仍暴露出问题。全力以赴、辟谣澄清成为部分房企的常用说辞。预计今年,政府将继续加杠杆,增加财政赤字。
在此背景下,部分央国企有望受益于政府举债,如设备更新和传统基建领域。这本质上是通过政府举债加大财政开支,加快货币流通速度,缓解央行货币政策边际效应的尴尬局面。
央行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赤字增加,都是在寻找新经济增长点。只有新增长点才能带动经济增速提升,使收益覆盖债务利息。
2025年的基调仍是促增长,在这种情况下,分配改革的力度可能有限。对于普通个体而言,应保持谨慎乐观,进行保守投资和防御性储蓄。
基于当前经济基本面,楼市难以实现绝地反击。债务大概率仍将淤积在房企,2025年退地新闻或将增多。房地产化债之路,依旧漫长。
没人口没经济没收入了,100万30年还160万,这不就是30年花了两套房的钱得到一套房吗,谁能不生病不失业,一个出现就钱房全没了,这不就是一个深坑吗,房价涨一万,人口出生率的少一成,你还担心什么,全国还是卖土地盖房,房子还是越来越多多呀
这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