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回收,能救房企的招数不多了

买房有策略 2025-03-25 12:49:10

近期,各地加速回收“闲置”土地的现象备受关注。

土地回收,本质上是政府凭借信用,回收流动性不足的土地资产。其核心目的在于防止房企债务危机恶化,避免危机向金融系统蔓延。

直白地讲,就是地方政府通过真金白银的收储行动,为市场兜底,将楼市债务违约的隐患扼杀在萌芽状态。

土地作为地方债务的重要载体,如今大量积压在房企手中,无法像以往那样,被分割成小份额债务,以商品房的形式转移给个体购房者。

据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5327万平方米,较上年末增长10.6%,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长幅度更是高达16.2%。

住宅待售面积的持续攀升,清晰地表明多数个体仍在持币观望,拒绝承接楼市以房子为载体的债务转移。

表面上看,新增的是新建商品房待售面积,实际上是房企难以转移、堆积如山的债务。债务向来是棘手难题,一旦无法及时转手,持有时间过长,必然带来损失。

就拿楼市中的“优等生”万科来说,尽管背靠国资,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由于销售大幅减速,债务阴影迅速笼罩,甚至需要深铁出面站台支持。

为防止房企被债务“拖垮”,地方政府在加速房企债务转移方面可谓不遗余力。2024年,各地楼市调控放松多达700余次,频繁的调控举措,如同不断添加的润滑剂,旨在降低债务转移的成本,促使个体更便捷、大胆地承接债务。

然而,单方面的努力往往难以奏效。

市场,确切地说是个体购房者,并不买账。

个体通过暂缓购房的行为,直观地展现出居民端化债的心态。这不仅意味着居民端债务承载空间已趋近极限,更体现出部分理性的回归。颇具意味的是,这部分理性的回归,恰恰源于官方的提醒。

2024年6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指出“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就业仍面临挑战和困难”。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2025年1月,国新办新闻发布会表示“要把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摆在更突出位置”。

官方的多次提醒,犹如一记记警钟,让个体在面对买房后的长期债务压力时,开始反思自己的收入稳定性能否支撑。

毕竟,个体担忧的不仅是倾尽储蓄支付首付,更是未来十几甚至二十多年的债务偿还问题。

说到底,要让居民端承接楼市债务,就必须赋予他们相应的能力和条件。

对于以工资性收入为主的居民端而言,稳定且能逐步增长的收入,才是承接债务的底气。有人或许认为,刚需不买房无妨,还有投资客会出手。然而,投资客购房的前提是房产能带来收益,而非沉重负债。

统计局每月发布的70城新房价格涨幅数据显示,房产升值速度根本无法覆盖资金成本。理性的投资个体,不会轻易为大概率亏本的买卖买单。即便部分投资客无视官方数据,还有一个难题难以回避,那就是房产变现问题。

在楼市中,投资群体与刚需群体相互依存,投资客若缺乏刚需群体的支撑,手中房产将来难以折现。而当前刚需群体面临的关键问题,正是前文提到的收入稳定(就业)与增长(分配改革)。

这两个问题得不到解决,刚需入场的步伐只会愈发缓慢。更何况,二手房市场挂牌房源数量不断增加,正逐步侵蚀新房的价格泡沫。

更多泡沫的破裂,会让潜在购房群体愈发看清资产价格的“虚高”,从而选择继续观望。

在投资收益难以覆盖成本、二手房源冲击资产泡沫,以及个体就业和收入增长存疑的多重因素下,楼市债务传导的最后一环——居民端,无论是投资还是自住需求,都缺乏足够动力进场购房。

正因如此,大量土地积压在房企手中,甚至需要地方政府回收,也就不足为奇了。

土地回收,不仅是为部分房企解困,也是为过去的“市场运作”买单。

自2023年起,不少城市的土拍市场出现央国企和地方城投托底拿地的现象。央国企和城投托底拿地,本质上是为楼市土地市场“暖场”,如同夜店中的气氛组。

若土地市场无人拿地,流拍现象频发,地价被迫下降,这虽是正常市场行为,但对于楼市而言,却需要营造狂热氛围。楼市忌讳冷清与理性,因为冷清会冷却人们的投资热情,理性会让人仔细计算房产持有成本与未来收入的平衡,以及收入的稳定性。

而资产,尤其是不动产价值的上涨,往往伴随着人们对财富的狂热追求和对未来暴富的期待。这种狂热氛围,需要大量资金来营造。具体来说,个体看到房企在土拍市场疯狂砸钱,才会相信楼市回暖。

这其实是击鼓传花游戏中参与者寻求安全感的心理体现。一旦大玩家离场,作为楼市债务传导最终端的个体,自然会选择暂缓进场。普通个体虽信息获取有限,但对风险有着本能感知。当房企不再积极拿地,而专家媒体却宣称楼市回暖时,个体难免心生疑虑。

所以,让个体看到房企拿地,至关重要,因为个体才是楼市的根基。个体虽看似渺小,却是债务转移的终点,如同债务填埋场。一旦这个“填埋场”饱和或因资产泡沫破裂而拒绝债务,楼市根基动摇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过去通过央国企和城投拿地,向个体传递信心。如今,演出落幕,当初被买下的土地又被收回。土地回收,地方和房企各取所需,而部分个体却可能被误导。在楼市中,大众获取的信息往往存在失真情况。

例如,通过土地出让情况判断楼市回暖、新房市场走向,这本是可行方法,但前提是信息真实。显然,当前楼市缺乏这一条件。

结果就是,人们精心分析,却发现土地被退回,所谓的开发前景、升值潜力,随着土地收储协议化为泡影。人们以为在分析市场行情,实则像是观看了一场魔术表演。

维持现状,需要付出巨大成本。

即便土地金融是“左手倒右手”的操作,同样需要承担高昂的“表演费用”。财政部3月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财政社保就业支出首次超过教育支出,成为最大支出科目。

社保支出超过教育支出,释放出一个重要信号:人口老龄化和低生育率问题的影响正在迅速扩大。短期内,土地回收等操作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在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能为楼市“助力”的人群愈发有限。

地方政府对卖地的依赖依旧,新房供应持续增加,而投资客手中的二手房也急于套现止损。

楼市供需失衡的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严重。单纯依靠“魔术”般的操作,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