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得知贺子珍享受十二级行政待遇,毛主席:她生活费我来承包

芊芊之言 2023-12-13 15:47:52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贺子珍在南方病倒了。毛主席在北京得知消息后,60岁的他居然在女儿李敏面前第一次落下泪水。自古说,无情未必真豪杰,落泪如何不丈夫。

毛主席花甲之年,已经经历过太多生死离别,虽然和贺子珍已经没有夫妻关系,却仍然十分挂念。他多次让李敏捎信件到南方,“多听医生的话”“少抽烟”句句情真意切,对贺子珍来说,毛泽东的嘱咐比任何良药都管用。

1.离开

1937年,和毛主席经历了十年艰苦革命生涯的贺子珍,决定离开延安。当时很多人都劝说她,安慰她。

比如和她一起从长征路走过来的钟月林(宋任穷的夫人)劝她不要走,还有钱希均(毛泽民的夫人)也劝说她,留在延安。到了乌鲁木齐,她的好友彭儒(陈正人的夫人)也劝说她,说受到毛主席的委托,希望让你留下来。

但贺子珍决心已定,谁也劝不住。临走时,让警务员给毛泽东捎回去一条白色的手帕,大概就是分手的意思。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无法想象,毛泽东看到这块手帕时有多么的无奈。

日后,钱希均曾回忆过在西安时,她和贺子珍的谈话。

钱希均说:“回到大哥身边去吧,你走了,娇娇那么小,谁管啊?”贺子珍或许是有点赌气,她说:“他管啊。” 不管钱希均说什么,贺子珍仿佛都听不进去。几十年后,钱希均回忆起来这些谈话,她一个劲地感叹道:“贺子珍其实就是有点性格倔强,哎,我们都是太年轻了,无论如何,都是太年轻了。”

但贺子珍临走前,还是让钱希均给毛泽东捎回去一条被子,她说:“他盖的太薄了。”就这样,年轻的贺子珍义无反顾地离开了中国的土地。

到苏联的第一个年头,贺子珍生下了一个男孩,是她和毛泽东的第六个孩子,贺子珍对这个孩子十分喜欢,还给毛主席深情地写了一封信,大概意思就是,我生了个男孩,长得很像你。

没有想到,1938年8月,周恩来到苏联治疗摔伤时,给贺子珍带来了一封信,毛主席在信中写道:“你的照片,我已经收到,我一切都好,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

贺子珍看到最后一句,脑袋嗡嗡直响,她知道她回不去了。

很多很多年后,贺子珍的外孙女孔东梅在怀念外婆的书中,把贺子珍在国外的生活叫做“煎熬”。是的,没有人可以理解贺子珍的这份艰苦,她在苏联人生地不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煎熬,好在,1940年娇娇也被送到了苏联,母女俩相依为命生活了好多年。

2.打听

1947年,贺子珍在王稼祥的帮助下,从苏联出发,经过漫长的路途,终于回到了祖国,当时东北局的罗荣桓帮助贺子珍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意思就是贺子珍回来了,想寻找一下亲人。

毛主席不久后回电说:“华东战局紧张,急需贺敏学在职就位。”意思就是,华东战场很紧张,现在贺敏学抽不开身。

不久后,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得知贺子珍回来了,马上去东北见姐姐。两个人相见后抱头痛哭,分别这些年,贺怡十分想念姐姐。

贺子珍回国了,她的后半生怎么办?这是个大问题。

贺怡为姐姐打抱不平,曾专门去西柏坡找毛主席,为的就是“讨个说法”,毛主席也十分无奈,他说:“那就按照中国的老传统办吧。”至于怎么办,他也没有明说,只是说想把娇娇带过来。

1949年初,娇娇被送到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当时毛主席住在那里。这个1940年去了苏联的娇娇终于见到了亲爸爸,那一刻,娇娇内心也高兴无比。

毛主席还给娇娇起了新名字, “李敏”,至于为什么姓李不姓毛,当然是和李讷一样,毛主席在陕北时,曾化名李德胜,所以就姓李了。

至于“敏”,是出自于《论语》中的一句,这足以看出毛主席的博学多才。

至于贺子珍,贺怡曾带着姐姐从石家庄进京,但是莫名其妙遭到阻拦,无奈之下,只能去南方寻找哥哥贺敏学。

毛主席日理万机,公务繁忙,当时他正好要去苏联访问,一直到1950年初才返回中国,当时毛主席先是去了哈尔滨视察,在哈尔滨一个宾馆休息时,毛主席突然问叶子龙:“贺子珍不是在哈尔滨吗?她去哪了?”

叶子龙经过询问后回复毛主席:“贺大姐去了上海了,有陈毅照顾。”毛主席点点头说:“去上海了啊,安排了工作没有?”叶子龙说:“刚去,还没有安排。”毛主席得知后有点生气地说:“怎么还不安排工作?”言语透漏着对贺子珍的关心。

回到北京后,毛主席亲自联系了陈毅,问问陈毅那边贺子珍的情况。

陈毅告诉毛主席,贺子珍在上海已经安排了工作,而且享受行政十二级待遇,毛主席得知后高兴地说:“好,那贺子珍的生活开销我包了,都从我的稿费中扣除。”陈毅笑着说:“主席放心吧,我们大上海养得起一个贺子珍。”

50年代,李敏一直在北京读书,因为学业繁忙,很少南下,只有在假期才能抽出空来,每次去南方看到贺子珍,毛主席就会给李敏准备大包小包很多东西,都是捎给贺子珍的。

有一次,朋友送给毛主席一条好烟,毛主席拆开了一包,把剩下的9盒都给贺子珍捎去了,他一方面劝说贺子珍少抽烟,一方面又把自己的好烟送给贺子珍,这种简单的思念,体现的淋漓尽致。

3.重逢

贺子珍离开延安后,1947年才回国,但十年又十年,贺子珍从来没有见过毛主席,她曾对女儿李敏说,我就想见见你爸爸,哪怕知道他胖了还是瘦了,或者和他握握手也行啊。

多年来,贺子珍这个愿望一直没有实现,一直到1959年,毛主席意外从曾志口中得知,贺子珍于1958年从上海搬到了江西南昌居住。

恰巧毛主席在庐山开会,距离南昌也不远,他经过深思熟虑后,告诉曾志想见见贺子珍。

就这样,秘密进行的“毛贺会面”开始了,当时主要由方志纯的夫人朱旦华负责,但陶铸担心走漏了风声,所以就让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的夫人水静去接贺子珍。

1959年7月9日晚上,贺子珍终于和分别22年的毛泽东见面了,地点就是庐山的“美庐”别墅。他们的会面,多少年来知情人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一直到几十年后,斯人远去,物是人非,水静才在她的回忆录中记录了此事。

水静说:“贺子珍没有任何心理准备,见到主席后,眼泪不自觉地流,就那样流啊流,等贺子珍出来,我看到她的眼睛很红,像是哭了很久。”

由于时间紧张,这次谈话只说了一个多小时,临走时贺子珍问,我们还会再见面吗?毛主席说,可以的。结果第二天,贺子珍就被告知说毛主席有事下山了。

相见时难别亦难,贺子珍以为,从这以后一定会有很多机会和毛主席见面,但没有想到,一直到毛主席逝世,他们再也没有见过。

1970年,毛主席最后一次登上庐山,和服务员聊天时,再次说起了贺子珍,他说,贺子珍是对我最好,也是最漂亮的。

至于贺子珍,从那以后,对庐山仿佛就有了感情,她经常去庐山,渴望可以再次遇见毛主席。比如60年代,她听说林彪在庐山养病,便去看望林彪。

林彪看到贺子珍后激动地说:“大姐,你怎么来了。”贺子珍还是一如既往地叫他小林,她说:“小林啊,主席在不在庐山。”林彪说没在,还让孩子们叫她:“贺娘娘”。

在红军时期,林彪还年轻,当时跟着毛主席打了很多大胜仗,他经常去毛主席家里汇报工作,和贺子珍也熟悉了,“大姐”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叫的。

虽然没有见到毛主席,但贺子珍也算安心了,她也不再渴求了,但没有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1976年毛主席在北京逝世,贺子珍得知噩耗,满脸木然。

好在,贺子珍的晚年,有外孙女和外孙的陪伴,那是李敏的两个孩子,毛主席曾嘱咐李敏,让两个孩子多陪陪外婆。

毛主席逝世3年后,已经70岁的贺子珍对组织上提出,想去北京看看。中央同意了她的请求,那天,李敏陪着贺子珍去了天安门,去了毛主席纪念堂。

在毛主席纪念堂里,贺子珍敬献了一个精心准备的花圈,上面写着。永远继承您的革命遗志,落款是战友贺子珍。

看到毛主席遗体的贺子珍,眼泪簌簌落下。

那一刻,有多少往事都出现在脑海里。

如今,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一个坐着,一个躺着,一个睡着,一个醒着,一个来了,一个走了。

历史或许总会留下很多谜团,还有很多无法解开的情结,但历史本身就充满魅力,贺子珍自然明白这一点,她晚年十分想把自己和毛主席的故事写一本书,但她有心无力,只能用口述的方式,把这一切讲给李敏听,讲给采访她的记者听。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75岁。

4.后记

有人曾问过李敏,作为毛主席的女儿,有没有感到十分骄傲?她回答说,从来没有,她也不过是普通老百姓中的一个,爸爸一直教导我,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要想着有任何光环。

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毛主席给两个女儿起的名字意义深刻,他希望女儿可以少说空话,多做实事,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

多少年来,李敏向来如此,她的两个孩子,都已经成家立业,她同样教育孔继宁和孔东梅,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也要把毛主席的精神传播下去。

5 阅读:2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