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发展迅速,我国的外卖文化逐渐完善。但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在中国宋朝,就已经出现了发达的外卖服务体系。可谓真正印证了“人在家中坐,食从外面来”。
《汉书》记载: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可见,在百姓心中,食物的重要性。而在食的这方面,宋代绘画大师张择端就在《清明上河图》中描绘出了一位小伙计正在给一位顾客送餐的场景。
虽然,此画此景可被认作佐证中国历史上“外卖”出现最早的史证,然而当我们窥探历史的一角,也可发现其实在北宋之前就已出现了微型零星的食肆“送餐业务”。
《汉书·王莽传》中有言:
“莽,闻城中饥馑,以问业。业曰:‘皆流民也’。乃市所卖肉羹,持入视莽曰:‘居民食咸如此’。”
可见,追溯汉朝,在千余年前的社会上早已有外卖经济萌芽的出现。
而随着历史的年轮继续向前,我们发现在唐代之后,当王公贵族在家中宴会召开之际,会提前向各个酒楼食肆提前预定并且享受着送餐至家的便利服务。
而到了北宋中叶,真正意义上的“外卖”由此诞生。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东京梦华录》对于此时的北宋百姓生活即有一言: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张开。”
可见,此时的北宋,作为此时海内外最具繁华的经济实体,商品经济何等繁荣。乌金西坠,星月光来,纸币发行,人口繁盛,这些都是后来外卖业务市场能够持久性扩大的潜在因素。
由此可见,古代外卖的出现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息息相关。
而后,经过千年的历史发展,当外来食物品种的丰富以及数量的增加、先进厨具的出现和夜市瓦当的兴起时,“外卖”业务逐渐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其影响威力势不可挡,不容小觑。
何以见得此时“外卖”业务如此的影响威力?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公皇帝,“外卖”的魅力深受各阶层的认可,必然不可轻视。
以《癸辛杂识》中对于宋孝宗在隆兴年间派遣人员点餐,如“张家圆子”、“鱼羹”等美食的记载以及对宋高宗微服出访时,同样点了外卖的深刻记录为例。
有力的说明了我们如今强大的外卖业务其实早在千年前的社会上就已然存在了,源于先贤他们的卓越智慧;
并且在古时,人们将“点外卖”叫做“索唤”,而将“配送者”称为“闲汉”,这些都可以在描绘北宋市民生活的著作《三径野录》中看到。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如今的外卖究其精髓其实与古时的外卖业务别无二致,但是在细枝末节处仍存在改良与完善之处。
其相同之处在于二者的精髓都是将食物打包回家,省时省力。
然而,毕竟考虑到古时的生产力发展有限,交通工具系统不会如此发达,所以就不会存在像如今有专门的外卖行业公司将快递人员进行统一的管理与组织。
因此,古时的食肆人员或者是订餐者承担了这项“跑腿”送餐的重要业务。与其相比,今日的外卖业务可谓是相当的便利。
再说古时“点外卖”的渠道,大体上可分为三种:或是由本人亲自前往购买,又或是商家自发性的提供外卖服务并且与客户协议好下次送餐时间以及餐品种类,再或是二者之间长期达成的约定指定时间与餐品进行的外卖服务。
通过费用以及人力物力来看,平民百姓通常情况下会选择本人自取或是由店家配送;而贵族王公即会选择长期与商户间约定与洽谈。
而《东京梦华录》对于此类现象更是有所记载,在此便不一一叙述。但反观如今,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白领企业家,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一部智能手机进行下单订餐远程操控,选择时间与地点。
并可以通过五星好评以及打赏骑手等方式表示其受到外卖服务的体验感极好。这就类似于古时的客户会对店家另付一些小额零钱的情况。
再看配送食盒方面,从我们翻阅古籍时便可一目了然,古时配送食物所用的食盒大多纹饰复杂、形状各异、极具精美,甚至上面会有一柄木质的提把,尽显其古色古香之韵。
而古人为能达到很好的保温效果,采用研制食盒的材质更是应有尽有,如木质、竹质、珐琅、陶瓷等。
而到了北宋中叶,手工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其对于食盒的内部设计是更上一层楼。
根据用量的多少,去设计其内部层数以及大小;根据当地季节的变换,去设计其内部的温盘以及冰盘等等,这些都是极为考究的。
回看如今“外卖”的使用食盒,都是由商家进行的统一包装与设计,不再像古时对于外观以及内部设计的构巧与思量。
但是如今商户对于其内部的保温设计,在技术如此先进的今天,会将食盒统一放在保温包内即可实现恒温保存,这也是极好的选择。
最后提及到配送人员,古时由于设计出的食盒不像如今的密封牢固,以及道路并不像如今马路的平坦康庄。
更不用说得力交通工具的出现,再加上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导致政府官员对于人口的流通管控力不从心。
所以对于当时“外卖”行业而言,配送者需要经过良好的训练才能让商家将其成本降到最低。
因此,我们便常常能在北宋或是明清微微泛黄的画卷中看到,一位手持着精致包装食盒的配送者站在门口卖力地吆喝或是奔跑在大街小巷中,平添了一份浓厚的人间烟火气,可是这种景象在如今极少见到。
如今的我们早已习惯了配送者身着统一的服饰,采取便捷的交通工具穿梭在平坦的马路上。
而彼此之间的沟通仅通过一部手机即可完成,这确实极大的提高了效率与时间,但或许也丢失了一份人间烟火气。
三、延续外卖文明,今朝外卖中国风“外卖”不辍赓续千载,万里蹀躞“中国风”。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
按照技术水准而言,古时的外卖行业技术含量与如今无法比拟,但这并不代表如今的外卖行业处处强于古时。事实上,古时的外卖有些许优点是需要我们后人进行借鉴与反思。
首先,前文中也有提及关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条件和当时的交通状况受限,大多外卖业务就会选择发生在彼此熟悉的人之间。
如发生在熟悉的商户与客户之间,受到地理区域的影响大多发生在街坊邻里之间。
随着彼此的接触程度加深,在作为彼此合作伙伴的身份下,商户必然会选择重视自身的名望与声誉,断不可出现造假等类似情况。
因此,我们便可知古时的外卖无论从哪里取出,自身的质量和安全必然有所保证,这值得如今的我们深入思考。
在“外卖”行业大肆火爆的今日,食品安全以及健康营养问题何时才能有所保证;换个角度考虑,身为古时的客户,自然也是一样。
同样由于身处的地理区域实在有限,他们必须要维护好自身的名声。因而,当他们选择与商户洽谈或是协议时,势必也要尊重对方,给对方予以最大的谅解。
反观如今,某些新闻报道某些客户与商家、骑手等出现纠纷时,甚至我们会发现,有时竟是客户因一己之私选择霸王消费,全额退款,欺诈商家。
这种情况虽然鲜少为人所知,但是假若一件类似之事的发生在如今互联网横行天下的社会中起到了连锁反应,不容小觑。
到那时,或许已为时已晚。正如魏征所言道: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对我们而言同理。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身处如今的时代,外卖行业的潜在危机还是存在的。那么,现代外卖行业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商户与客户之间的信任。
而这一问题,在曾经的古时外卖行业中得到了良好处理与解决,避免了二者之间信任危机的出现。这一点即是古人先贤们智慧的体现,更是其外卖文明得以延续传承的一大中国特色。
结语万里风烟,一溪霜月。从如今的外卖行业我们可以看到,其几千年来对于“外卖”文明的传承与创新。当然,面对彼此间的信任问题,我们也需及时关注与修改。
而且,我们也会发现当适度点外卖确实会帮助我们更快的提升效率时,也会有过度依赖外卖将自身惯坏问题的出现。因而,我们也要为其避免。
参考文献:
《东京梦华录》
《梦梁录》
《宋史》
《癸辛杂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