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长大些时,父母就该教育孩子,要珍惜与小朋友已建立起的友情

鲲鹏史录 2023-12-08 11:45:01

首先怎样使孩子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人类是一个社会化的高级生命群体,人类个体都有加入群体的心理需求,儿童也不除外,即使孩子只有一二岁,他们也会有寻求小伙伴的愿望,到了五六岁,这种愿望就更加明显了。家长应该了解孩子的这种愿望,不要认为孩子小,出去玩要会受欺负,而让孩子待在家中。孩子长到一岁半就可以送托儿所,再稍大一些就可以进幼儿园,即使在家的时间也可放心让孩子与邻居的孩子玩耍。

在孩子与伙伴玩耍或上托儿所、幼儿园的时间里,不少家长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受到别的孩子欺负,因而教孩子一些“自卫”方法,如有的孩子好打人,家长就教孩子“不要跟他在一起玩,谁打你,你也要打他”等等。这些“教育”往往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听了父母的“教育"后很可能会发生恐惧心理,觉得与小朋友们一起玩不安全,会造成孤独、逃避等不健康心理。

其实,孩子们在一起打打闹闹、你追我赶正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孩子们在互相游戏中感到愉快,并互相认识和了解,在他们的感觉中很少有谁欺负谁的观念,即便有,也大多是经过父母“不断提醒”后产生的。况且孩子们很少有记仇的习性,即使一时不高兴,甚或是被别的孩子弄哭了,但过不了几分钟,他便很快又高兴起来,早已忘记了刚才的“恩怨”,正所谓“孩子的脸,三伏天”。

所以父母且不可以成人的思维去衡量天真的儿童,而应该放心让孩子参与到小伙伴们中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无拘无束地学习和体验人际交往的快乐,才能毫无阻碍地成为同龄群体中的一员。当然,在孩子的群体活动中,父母并不是无事可做,例如孩子较小时多半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不愿与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还没有建立起同情心等,这时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针对这些情况进行随时随地的教育。

比如孩子在马路上看到一个小朋友踩到西瓜皮上滑倒了,孩子会觉得好笑,这时父母就可以因势利导,让孩子回忆自己某次跌跤后的痛苦,并对孩子讲:“乱扔西瓜皮是不文明的,你看这个小朋友跌得多痛啊!笑话别人的痛苦是很不礼貌的事情,快去扶起小朋友!”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也会帮助孩子建立助人为乐的观念。

最后孩子长大些时,父母就该教育孩子要珍惜与小朋友已建立起的友情。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不要斤斤计较等。在小学阶段,最初孩子对学习外部的活动特别感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则对学习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习题感兴趣。在小学阶段,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开始是无选择的,随着学习知识的不断增加,孩子渐渐产生了对数学或语文等不同学科的兴趣。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