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棋观文文 2024-03-22 22:07:13
到了宋明时期,儒家学说发展出了理学和心学。北宋大儒张载(1020年—1077年),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的名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为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孔孟等以往圣人继承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王守仁(1472—1529),余姚人,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称之为阳明先生,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追赠新建侯,谥文成。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儒家四圣”孔孟朱王,是两个半“三不朽”之一: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王守仁是状元王华之子,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传说王阳明有神通,不是纯粹的儒家学者。17岁结婚当天出走到铁柱宫,跟一位百岁无为道士学导引之术,说二十年后会再见。31岁回家养病,建阳明书院,静坐修习导引术,一个月后通天眼。四个朋友来访,王阳明早早就派了童子去迎接。朋友请教祸福,也都能说中。王阳明说,“只是心清,此簸弄精神,非正常也”,之后就不再显摆神通了。1510年,任庐陵知县,县内大火,烧毁一千多间,王阳明祈祷灭火。1517年,驻军福建上杭,当地大旱,王阳明祈雨,大雨三日。1519年,宁王朱宸濠叛乱,打算走水路去吉安调兵,正遇逆风,王阳明在船头焚香祈祷,逆风转为顺风。十八万正规军打不过王阳明的散兵游勇。王阳明精通儒佛道,简直就是一个完人,光懂儒学是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能耐的。什么是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学说的核心。致的字义:(一)送给,给予: ~仕(退休),~辞,~电。(二)招引,使达到: ~病,~使,专心~志。(三)意态,情况: 大~,别~,景~。(四)细密,精细: ~密,精~。王守仁与程颢、程颐、朱熹都追求天理。程朱理学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天理存在于客观世界,必须“格物”才能“致知”。朱熹认为要“存天理,灭人欲”,要寻找宇宙的“天理”即“真理”,就必须摒弃内心的杂念欲望,必须向外界去探寻,即“格物致知”,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因而叫理学。格就是推究,物就是事物,致就是使达到,求得,知就是知识,格物致知就是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阳明心学与理学刚好相反,一个向外求理,一个向内求理。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的“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思想,因而叫心学。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了什么呢?一是“心即理”:天理就在我自己的心里,知善知恶就是良知,良知就是天理,就是正义;二是“致良知”:致良知就是要把自己内心里的良知挖掘出来,只要向自己的内心寻找就可以找到良知,找到天理;三是“知行合一”:知就是良知、善念,行就是行为、行动,知行合一就是要按良知做人做事,只行善不作恶。行善不作恶就是天道、天理。知就是知识、理论,行就是行为、行动,知行合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出真知,理论来自实践,理论又指导实践,学以致用,用以促学,这是后来人根据字面意思引申出来的。理学和心学都是唯心主义哲学。心学的源头是孟子,孟子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致良知是有现实意义的。大同社会理想是建立在人可以“致良知”的基础之上的,人如果不能“致良知”,就永远不可能实现大同社会。阳明心学就是良知之学,关键词就是良知。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致良知”的理论依据,本质上还是性本善,只不过认为良知不会自动获得,需要自己从内心里挖掘出来。人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要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萌芽状态,要把良知推广到方方面面,即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根据良知做人做事,良知和行动要一致,行善不作恶,不计个人得失。王阳明认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不是道德,而是良知,是天理。因此,王阳明倡导良知,而不提倡道德。他认为,天下万事万物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是不是跟道家的老子、庄子的观点差不多?),道德是人为的标准,不是天理,有些道德是违背良知的,而良知是超越道德的存在,良知比道德更重要;只要是为善去恶,就不必被道德所约束;致良知、知行合一才是圣人的标准;圣人之道不是不能达到的,圣人之道就在自己的理性之中,只要激发出良知,你我他,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只要内心光明,就没有什么外力能够伤得了自己。惩恶扬善是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必须,因此,他认为,只要做的事是符合良知的,就是正义的事,就是正确的事,那么,手段是否光明正大,行为是否违背道德规范,用了什么谋略,又有什么关系呢?都是无所谓的。前国民党主席洪秀柱是个爱国者,一贯来主张两岸统一,但她反对武力统一。和平统一当然是最好的方式,是最符合两岸人民共同利益的。要实现和平统一,对于台湾方面来说,目前既没有岛内和统的民意条件,也没有岛内执政者愿意和统的意愿,又有外部势力的支持,台湾没有走到四面楚歌的地步,和平统一几乎不存在可能性;对于我们来说,如果没有武统的能力,也就没有和统的可能。民进党要的是台湾独立的两岸永久和平,国民党要的是两岸永远分裂的两岸永久和平,而我们大陆要的是统一以后的两岸永久和平。按王阳明的理论来说,实现两岸统一是符合历史潮流的选择,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善,是良知,是正义行动,因此,只要能够实现统一,用武力手段还是和平手段,又有什么关系呢?孔子以倡导道德成为圣人,王阳明以提倡良知成为圣人;孔子以外在的道德教化人们,王阳明以内心的良知引导民众。王阳明的心学,从本质上来说,跟孔子的学说一样,都是有关道德修养的学说,只不过王阳明以良知作为道德标准,孔子以仁义作为道德标准,良知的本质还是仁义;孔子提倡教化,王阳明则提倡自省。你无法要求别人做一个好人,但你可以自己做个好人。王阳明的最厉害之处在于“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意思是说,我有良知,我按良知办事,我代表的是正义,内心光明,因而我内心强大,无所畏惧,能够保持镇定自若,从容淡定,不受外界所左右,而对手内心阴暗,代表的是非正义,必然会惊慌失措,我就乘机雷霆出击,一击即中。保持内心强大,是做事成功的必备条件。王阳明的做法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是不是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呢?曾国藩最推崇王阳明的“静气”。道家讲的“天人合一”是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都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儒家心学讲的“知行合一”是指一切要按良知办事;佛家和中华武术讲的“身心合一”,是指精神和肉体要协调一致。它们之间的含义是不同的。一个人不快乐的正真原因是智慧不够。

1 阅读:41

棋观文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