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授衔后将军转入地方任职的不多见,被迫降职转业地方的将军,或许只有刘毓标少将。

1956年,在“左”的思想下,有人仅凭几份没有任何旁证的伪材料,把刘毓标曾经有过被俘经历的问题再次拿出来。导致没办法证明他是否变节,成为“悬案”,导致他被停掉一切职务。
直到1958年,通知让他转入地方,而且是降职担任副厅长。
1956年之前,他担任南京军区装甲兵政委,妥妥正军职,如果转入地方,按照职务应该是省部级副职,如副省长,或者部委副部长等。可将他安排担任副厅级,可谓是连降三级使用。
一直担任副厅长,基本上没有被提拔,还是因为“悬案”的影响被限制。
在地方工作几年后,因特殊时期再次遭到不公,直到1972年才恢复组织生活。1977年,被安排担江苏革委会顾问,后奉命组建民政厅,担任厅长。

他的历史问题也经过组织认真复查,从浙江、江西、北京查阅大量原始材料,找到当年参与伏击、押送、审讯他的敌伪人员和同狱难友,否定里敌人为欺骗宣传而伪造的材料,最终将悬案的结论给撤销。此时,他已经七十多岁。
无论是身体,还是精力都不能放在重要位置上工作,而且随着干部年轻化号召,这样的年纪也该退下来。1979年,要求辞去厅长一职,退居二线,被改为江苏省政协副主席。虽然是副部级,但上级按照省长医疗待遇安置。
退居二线或者离休的干部,在八十年代出台相应条件,如医疗条件,住房条件等。
按照他的职务,国家给予相应的住房标准。子女回忆到:七十多岁的老父亲猫着腰蹲地上用皮尺丈量里每一个房间的尺寸,连楼梯拐角的亭子间也没有遗漏,在纸上写写画画,认真计算房间面积,生怕超过规定的标准。

子女说,父亲的一生对脱离群众,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深恶痛绝。经常告诫子女:公家的便宜不能占。
如果没有当初那件“悬案”,1952年就担任正军职的他,如果能继续留在部队任职,相信提拔到大军区级副职,甚至正职也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