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渡川TALK
编辑|渡川TALK
从初唐时期的“风骨兴寄”,到盛唐时期的“壮美气象”,再到中晚唐偏向“淡泊情思”的审美取向,这一流变体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不同感悟与表达方式。
唐代的审美追求,从初唐开始便带有浓厚的“风骨”意味。
“风骨”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风清骨峻,乃体性之常也。”
唐代文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审美理想,强调作品内在的刚健意志与崇高气质。初唐时期,唐朝刚刚从隋末的混乱中走出,国家统一,社会动荡逐渐平息。
唐太宗李世民以开明的政治手段巩固了统治,但这一时期的文人仍深受南北朝以来尚武精神和儒家政治理想的影响,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昂扬向上的气质。
初唐文坛的代表人物如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们的诗歌作品充满了风骨之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写道:“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这段文字展现了不屈不挠的意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出初唐文人对人生的昂扬态度,这种风骨兴寄的审美意识,也与初唐时期国家复兴、社会重建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初唐文人崇尚刚健、峭拔的审美风格,这种风骨意识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还体现在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中。
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的楷书以“瘦劲清峻”著称,线条遒劲有力,正是“风骨”美学在书法领域的体现。
而在绘画中,初唐吴道子的人物画注重刻画动态神韵,强调形象的生命力,这与文学中的风骨追求一脉相承。
盛唐的审美意识,表现出一种壮美与和谐的结合,既有对宏大气象的追求,又有对自然山水的热爱,这种审美取向反映了盛唐时期社会繁荣、国家强盛的时代特质。
盛唐时期,社会经济高度发达,国家疆域空前辽阔,文化呈现出开放、多元的特点。
文人们在这一时期表现出强烈的自信与乐观精神,诗歌创作更加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追求壮丽而和谐的美。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壮阔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远大的志向,体现了盛唐审美的“壮美”特质。
盛唐时期,山水诗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一时期的山水诗,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展示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之美,体现了盛唐文人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盛唐的壮美气象还体现在书画艺术,张旭的草书和怀素的狂草,线条奔放流畅,极具视觉冲击力;吴道子的山水画则以气势宏大、笔触豪放著称。
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盛唐的审美意识都展现出一种磅礴大气的美学追求。中晚唐时期,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唐朝的繁荣逐渐衰退,文人的审美意识也随之发生改变。
与初唐和盛唐的昂扬之气不同,中晚唐文人更倾向于内心反思与情感抒发,审美取向逐渐转向“淡泊情思”。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幅削弱,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多处于颠沛流离之中。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更多地表现出对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关注。
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的诗以沉郁悲凉的笔调,表达了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这种情感表达,与初唐的风骨刚健和盛唐的壮美气象形成鲜明对比。
中晚唐时期,山水田园诗再次兴盛,但与盛唐时期的山水诗不同,晚唐文人更倾向于通过自然景物寄托个人的孤寂情怀。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诗中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晚唐文人对亲情、友情的深切怀念。这种淡泊情思的审美取向,成为晚唐文学的重要特征。
晚唐时期的书画艺术,也呈现出内敛和细腻的特点。晚唐书法家柳公权的楷书以“骨肉停匀”著称,笔法精致,结构严谨;而晚唐的绘画作品则更注重情感的表现与意境的营造,如张萱的仕女画,笔触柔和细腻,表达了浓厚的淡泊情思。
唐代审美意识的流变,从“风骨兴寄”到“淡泊情思”,并非割裂的过程,而是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逐渐演化的,这一流变背后,包含了唐代文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不同理解与感悟。
初唐的风骨审美,与新生国家的政治需求密切相关;盛唐的壮美气象,反映了强盛时代的文化自信;而中晚唐的淡泊情思,则是社会动荡、个人心灵受创的自然结果。
唐代文人深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
初唐重视儒家入世精神,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盛唐时期,佛道思想的渗透使文人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晚唐时期,道家和佛家的出世思想占据主导,促使文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情感的细腻表达。
从初唐的刚健、盛唐的壮丽,到晚唐的柔美与淡泊,唐代审美意识经历了一个从外向到内向、从宏大到细腻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由外在形式向内在精神的不断深化。
——【·结语·】——
唐代审美意识的流变,从“风骨兴寄”到“淡泊情思”,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的变化,也是一部社会文化发展的缩影。
初唐的风骨之美,盛唐的壮美气象,晚唐的淡泊情思,三者共同构成了唐代美学的丰富内涵。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唐代文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始终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尹文雯.从“风骨兴寄”到“淡泊情思”——唐朝时期审美意识流变[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6(06):10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