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 领域可谓一日千里,诸多令人瞩目的成果纷纷涌现。AI 配音让文字能以逼真且富有情感的声音呈现,AI 换脸技术更是在影视、娱乐领域掀起波澜,实现了超乎想象的视觉效果。而当下爆火的 AI 绘画,发展势头尤为迅猛。
回首去年,AI 生成的画作还稍显抽象、稚嫩,难以达到令人惊艳的程度,然而近期这一技术却取得了长足进步,已然能够依据使用者输入的寥寥数语,或是略显粗糙的草图,在短短几秒内创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还能按照要求反复修改,直至契合心意。这一系列变革不仅彰显了 AI 技术的强大实力,更促使人们主动投身其中,学习运用,以免被时代的快车无情抛下。

(一)艺术创作领域的危机与变革
在商业美术范畴,AI 作画已然掀起惊涛骇浪。某手游画师递交含 AI 痕迹作品后遭甲方识破,这一事件如导火索,点燃了大众对商业美术作品信任的危机之火。一方面,AI 作画的版权归属仿若一团乱麻,至今尚无定论。
另一方面,即便画师亲自运用 AI 辅助创作,其作品也常被视作缺乏人工精心雕琢的韵味,价值大打折扣。但不可否认,部分画师已然借力 AI 开启创作新篇,对于头部创作者、知名 IP 背后的美工团队而言,追求高效意味着削减人力成本,一些基础辅助岗位与外包业务恐被 AI 逐步取代。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对 AI 绘画持悲观论调。AI 的降临降低了创作门槛,只要怀揣新颖创意与独特设计思维,哪怕毫无绘画功底的门外汉,也能借助 AI 产出颇具水准的作品。正如自媒体时代,手机让摄影从专业走向大众,AI 绘图也为更多创意的破土而出提供了可能,独立游戏创作者得以将脑海中的奇思妙想用更低成本转化为视觉呈现。
(二)商业与职场的新格局
从商业视角审视,AI 带来了无限商机,却也暗藏危机。以 ChatGPT 爆火为例,部分海外网站借其东风,在提供注册服务之际搭售科学上网工具,赚得盆满钵满;还有企业将 ChatGPT 接口嵌入自家 APP,包装为付费产品,获利颇丰。

但在这繁华背后,行业格局悄然重塑。AI 正从取代体力劳动大步迈向替代脑力劳动,中产阶级中的脑力劳动者首当其冲,深感不安。他们担忧饭碗被 AI 抢走,毕竟 AI 在处理有标准答案的任务时表现卓越,效率远超人类。
然而,行业头部凭借深厚底蕴与资源,能迅速吸纳转化 AI 技术为生产力,巩固优势;下游边缘群体或外行却也可借 AI 降低试错成本,凭借对人性与信息差的洞察寻得逆袭之机,恰似金融危机中的洗牌,贫富分化或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加剧。

(一)AI 的能力边界
尽管 AI 成绩斐然,但人们对其能力的认知常陷入误区。受科幻作品影响,我们极易高估 AI 的实力。像 ChatGPT,虽能凭借海量人类存量信息及人工调教在特定场景大放异彩,如通过考试、编写代码,但面对开放式问题,其回答便充满不确定性,甚至时常信口开河,仿若学术垃圾的制造者。
实则,AI 绘画、语音识别等诸多成果,皆建立在人类既有知识与数据之上,它擅长遵循规则推算标准答案,却缺乏人类独有的深度思考、情感理解与创造火花。

(二)人机协作的真相
以画师与程序员为例,AI 并非直接抢夺他们的饭碗,而是成为他们手中的得力工具。画师运用 AI 拓展创意边界、提升效率,程序员借助 AI 优化代码编写、攻克难题。这背后是 AI 打破了人机交流的屏障,让机器得以理解人类的表达,进而实现协同工作。
正如 Windows 系统与 Office 软件让电脑融入日常办公,AI 正融入各个专业领域,成为推动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力量。但要想让 AI 发挥更大效能,仍需人类智慧引领,精准驾驭。

(一)潜在走向预测
参照互联网技术发展轨迹,AI 技术未来或走向寡头垄断之路。开源精神恐受版权、资本逐利等因素束缚,演变为巨头间的资本博弈。当下,模拟人脑的 AI 研发成本高昂,涉及硬件升级、算力扩充、反复调试等诸多环节,需要海量投入。
以 OpenAI 为例,其从非营利转型营利,凭借技术优势吸引投资,把控核心代码,在资本市场崭露头角,引得 AI 概念在股市大热,散户跟风涌入。这背后是技术公司为求生存发展,在商业与技术间寻求平衡的无奈之举。

(二)应对与期许
面对 AI 浪潮,我们无需过度恐慌。罗马非一日建成,AI 技术虽来势汹汹,但要颠覆诸多行业并非一蹴而就。人类社会在发展进程中,资本、政府、民众、教育等各方力量会相互作用。政府将运用政策法规规范引导,防范风险;民众在学习适应中,或主动拥抱,或理性抵制;教育系统也将与时俱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人才。
或许在未来,每个人都将拥有专属 AI,如同手机般不可或缺,成为拓展个人能力、记录人生轨迹的智能伙伴。彼时,人类与 AI 如何共处,如何界定虚拟与现实,虽充满未知,却也令人满怀期待。
文章来源:柳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