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认为,炎热的夏季很容易没有什么食欲,而随着秋天的到来,天气逐渐转凉,胃口也开始变好,为了弥补夏季的损失,也为了更好地抵御冬日即将到来的严寒,就需要多吃肉以此贴秋膘。

但是,对于事物丰富、品类众多的当下,贴秋膘还是需要以肉补膘吗?怎样贴秋膘才更健康呢?今天,就给大家具体讲解一下~
什么是贴秋膘?
贴秋膘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中医有“苦夏”之说,夏季人们常有相对性脾胃亚健康之症候。既有季节因素,也有心理因素,身体亦呈消耗之势。而当进入秋季,民间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称之“贴秋膘”。
贴秋膘习俗起始于清朝,尤其在北方地区民间流行较甚。一是因为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吃肉贴膘好有劲农忙;二是从文化讲,我国唐朝、元朝、清朝等朝代,以胖为美,秋季吃好既可防病又可养生;三是北方冬天寒冷,贴秋膘可以御寒,帮助度过寒冷的冬季。
如何健康贴秋膘?
现在我们的生活物资极其丰富,而且现在许多人的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各种慢病缠身,如果再以传统的“以肉补膘”方式来“贴秋膘”,则对身体并非有益。
1、清淡饮食

烹饪方式尽量选择蒸、煮、炖等方式,忌用重油、重盐等调料对肉进行再次加工,吃的过于油腻,还会引起胃肠道的不适,适得其反。
2、多吃粗粮、谷物
日常应多吃小米、玉米、燕麦、红豆、绿豆等粗粮,少吃油炸谷物类食物,可以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也有助于保持体重和控制血糖。
3、肉类应“多白少红”
选择低脂肪的肉类,多吃鱼类、禽类等白肉,少吃猪肉、牛肉、羊肉等红肉。
4、均衡搭配
食用肉类时,可搭配高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薯类等,既可解油腻、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吸收,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加快食物的消化吸收。
分时期贴秋膘
秋季分三秋,即初秋(农历7月)、仲秋(农历8月)、季秋(农历9月),根据不同阶段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补更为重要。
1、初秋:应以利湿健脾为主
初秋,我们常称为“秋老虎”,此时阳光依旧充足,仍有燥热,但是早晚温差已经开始逐渐加大,这时候应减少寒凉食物的摄入,初秋气候还比较湿润,此阶段要注意利湿健脾,可以适量食用莲子、红豆、薏米等健脾利湿的食物。
2、仲秋:应以滋阴润燥为主
仲秋时节,天气转凉。尤其在北方,空气湿度开始减少,变得干燥,让人出现口干、鼻干、舌干,甚至便秘的情况。此阶段可食用秋藕、梨、百合、银耳等食物,以滋阴润燥。
3、季秋:应增加营养为主
季秋时节天气已经比较寒凉,此时需适量增加热量,储备脂肪,提高免疫力。
三类人群慎贴秋膘
1、老年人、儿童

老年人及儿童消化功能相对弱,如果进补太多会加重脾胃负担,不利于消化吸收。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可适量食用白萝卜、山楂等辅助消化。
2、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患者
此类人群在秋季若盲目增加肉类摄入,可能会导致疾病加剧,因此不用刻意增加进食量,以鱼虾等肉类为主,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均衡清淡饮食,加强锻炼即可。
3、脾虚人群
脾主运化,本身脾虚,再食用过多的肉类,会阻碍脾胃运化,因此这类人群在进补前应适度食用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如芡实、山药、小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