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是如何定义“君子”的?

小火炉漫志 2022-12-03 22:57:58

“君子”在孔子之前指的是位高权重的人,与代表下层劳动人民的“小人”相对。《左传·襄公九年》有:“君子劳心,小人劳力,先王之制也。”此处的“君子”与“小人”仍旧是着眼于当时个人所处地位而言的。

孔子之后“君子”逐渐被赋予道德的内涵。孔子在《论语·雍也》当中说:“质盛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在我看来,孔子眼中的君子追求一种内在自律与外在修饰的自我平衡,首先君子的内心必须有一把自我规范的戒尺,戒尺的刻度与品德道义息息相关,这把戒尺起到了道德自省的作用,所以君子能够从内心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仁义道德的规范。除了本心自洁之外,君子外表方面必须温文尔雅,待人亲和,处事不能只考虑自我,必须推己及人,所行之事更要符合道德原则,从形象到处事方面共同塑造一个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外在形象。所以我觉得君子就是:于己于内需自省,于人于外需合礼。

在《论语》当中,孔子阐述了一系列关于君子应该所作所为都要符合仁义的规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绝不可以为了富贵而背离了道义,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使自己更加从容而得到他人的尊重,即“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君子需要行为端正,廉洁奉公,与之共事和谐舒适,即“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君子行事需要符合礼义,诚实守信,低调谦逊,即“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不能够贪婪骄傲、结党营私,必须要在实际行动之中去践行自己的品格,即“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不以言举人”。

孔子关于“君子”言行举止要符合仁义的论述非常之多,《论语》当中关于“君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海晏河清,那么君子就会出仕做官,为太平盛世尽一份心力,但是如果天下秩序混乱,奸佞当道,那么君子应当避而远之,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全自身的清高廉直。

针对这一论述,也许有人认为国家倾颓之时君子更应该挺身而出,挽救危亡局势,但是我们可能忽略了君子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也只是势单力薄的个体,面对颓势心有余而力不足,还不如保全自我在乱世当中的清净品格。

君子就是如此,以仁义道德规范自己,把合乎礼义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从而让人觉得如沐春风、心甚愉悦。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