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是否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呢?事实是连大诗人都会走后门

小火炉漫志 2022-12-24 15:25:32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具体是什么样的呢?和今天的高考又存在何种区别?其发展变化能够引起我们何种思考呢?

当我们回看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了解一番科举考试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也许我们会对当今的高考有一番新的看法与理解,让我们一起坐上返程的时光机,一起去看看古代科举的二三事吧!

科举考场

科举制度的产生——历史的孕育与各朝各代的不断实践

科举制度的产生,最终目的是为统治阶级选贤举能,顺利通过科举考试的人能够辅佐君王治国理政。但是科举制度并不是原本就存在的,也许它的某些理念在历朝历代选举人才之时有着势微的存在,但是总体看来,我国是经历过一系列人才制度的不断试验与试错之后,最后才形成了科举制度的。

江南贡院科举博物馆

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最早占据上风的人才选举制度是世袭制,贵族子弟生来便有官可袭;汉武帝时形成了察举制,由在位的高等官员直接向朝廷推举人才,一般推选孝廉之士;魏文帝时考虑到察举制多弄虚作假,又推行了新的九品中正制,但是选举大权依旧在士族高官手里,也只能是“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上述的人才选举制度目的虽然是推举有识之士,但是在制度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独断专权的局面,正是因为这些选举制度弊病多端,便催生了科举制度的产生。

隋朝建立初期,隋文帝命人把选官的权力收归到中央,一开始把文章辞藻华丽定为选拔标准,后来强调“志行修谨”和“清平有济”,即“德才兼备”。隋炀帝创设了“明经”和“进士”二科,从此以考试来衡定和选拔人才的观念逐渐成型,科举制度也由此而生。

科举考场

唐朝从隋朝手里接过了科举制度的接力棒,并将其发扬光大。唐代考试科目分为“明经”和“进士”,两者都会考察到帖经和策论,区别在策论和辞章。朝廷每年都会举行常科考试,一般召集生徒(通过国子监或各地学馆考试的学生)和乡贡(通过府试、州试的人)来参加,最后通过省试的人便是状元。除此之外,皇帝也会不定期主持科举考试,这种称为制科。

武则天上朝执政时,首开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以及选拔武将的武科。唐代科举考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诸多出身寒门但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能够得到机会成功跻身上层社会,朝廷也得到真正有才识的官员来添砖加瓦。

科举考场

唐代以后,宋明两朝都积极延续了科举考试,并在其基础上添加创新成分使体制更为完备。但是此后的科举制度一度在沉沦与前进之间浮沉,最终走向了1905年的废除。

古代科举知多少——原来科举并不公平,甚至是乱象迭出

古代科举考试的确是人才选拔制度史上的一项创举,但是科举考试本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诸多难以规避的乱象,我们一起去看一下科举过程到底会有哪些舞弊现象。

考官善于弄权,考生爱走后门

大文学家欧阳修也曾经担任过主考官,众多答卷里有一篇《刑赏忠厚论》非常出众,欧阳修大为欣赏,但是他觉得此文极有可能是出于自己弟子曾巩之手,为了免于落人话柄,他便把这篇文章定为第二名,哪知文章作者其实是苏轼而非曾巩,真是闹了个大乌龙。

苏轼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主考官的主观性以及权力非常之大,在整个科举中地位至关重要。由此可见,考官起着维护公平的重要作用,朝廷一般会指派特定人员来进行监考。为了保证考官的清正与公平,一般考官都需要回避自己参加科举的亲属,宋代时考官主动将自己隔离起来,避免与外界接触,从而维护公平。

虽然制度上明面约束了考官的行为,但是科举考试过程中贿赂与请托的现象是不可能完全杜绝的,托情和泄题的情况是屡见不鲜,考试录取结果也是黑幕重重。

阿房宫

这种不公平处处有之,杜牧才学显著,其《阿房宫赋》词句华美、内容深刻,深受吴武陵的赏识。于是吴武陵向崔郾力荐杜牧为状元,但是崔郾说从第一到第四名都已经内定了,顶多能当个第五名,但是吴武陵执意要求,果然杜牧成为了第一。

虽然说杜牧的确是有才学之人,得到晋升机会也毋庸置疑,但是这样的绿灯对于那些寒窗苦读的学子是否不公平呢?

科举之路,成功者有之,失败者更是随处可见,《儒林外史》里多少主人公从年少到白头为科举痴,为科举狂,最后也没什么好结果。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些人急功近利,希望能够通过贿赂考官从而得到晋升的机会,于是请托和贿赂之风暗流涌动。

白居易故里

其实大名鼎鼎的诗人白居易和王维都走过后门,不过唐代本来就盛行干谒之风,而考生在科举考试之前向一些名流与贵族呈递自己的作品,进而推销自己,其实这是社会允许的,只不过说这种投机行为本质上并不公平。

白居易在应试前向顾况投过自己的作品《赋得古原草送别》,本来顾况听到白居易的名字便戏说:“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但是读完此诗后,感叹道:“有诗如此,居亦何难?”

而王维成功得到岐王李隆范的赏识后,便有了机会接近太平公主,一曲《郁轮袍》成功吸引了太平公主的注意,公主还意外发现《红豆》这首名篇竟然是出自王维之手。于是王维顺利搭上了太平公主的顺风车,直接授意主考官让王维获取状元之名,果不其然,王维便少年成名了。

考生作弊手段层出不穷

考试作弊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而是古已有之。为了达到考试的功利目的以及缓解焦虑心理,作弊便成了常态之举。

为了进士及第,经常有人作弊

古人作弊的手段非常繁多,有的是把一些考试资料或者以前的高考优秀作文想方设法藏着带进考场,有的是对考官进行贿赂和请托,由此得到考试的题目,可以早些进行准备。

最为严重的一类现象便是请人代考,一般权贵子弟自身才学不够,为了成功让自己中举,便想方设法寻求高手来代替自己考试。

谈到科举考试作弊,我们不得不提的是,晚唐花间词派鼻祖温庭筠竟然是替人作弊的著名人物。

温庭筠其貌不扬,但是作词手段一绝,传闻说他作词的时候,只要左右两手来回交叉八下,一首词便能作出来了,因此人称“温八叉”。

温庭筠擅长写艳词

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温庭筠早早便完成了考卷,他环顾四周,大部分学子都愁容满面,看来是做题过程不顺利。于是我们的温飞卿三下两下就为这些悲惨者送去了温暖,成功成为其他考生的助攻。

但是温庭筠帮人作弊的消息后来不胫而走了,他自然而然成为了科举考场上“黑名单”里的人物。日后只要有温庭筠参加的考试,主考官必定凝神聚气、严防死守着温庭筠,防止他再帮人作弊。可是尽管在监考这么严格的情况下,温庭筠还是帮助了八人作弊。

由此可见,温庭筠作弊的手段十分高明,可以称得上是“滴水不漏”。顶风作案却没有被主考官发现,温庭筠可以说得上是神人一个。不过比较可笑的是,温庭筠次次帮助他人成功通过考试,但自己却屡屡不能中举,也是天意弄人。

小火炉说:

经过一番了解之后,我们发现古代的科举考试才是真正的乱象迭出,不公平的现象随处可见。但是这也可以理解,事物本来就是需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改进的,针对这些科举考试中的徇私舞弊现象,朝廷都会采取相应措施来进行整治。

向阳而生!

而对于今天的高考乱象呢,我一直记得我的老师曾经说过一句话:“现在的高考不能说是绝对公平的,只能说是相对公平。但是高考的确是现有体制下选拔人才较为公平的举措了,等你真正走上社会,你会发现很少有像高考一样一分努力一分收获的事情了。”

我觉得说的特别对,铭记至今。

我是入股努力让你不亏的小火炉,专注分享国风与文学方面的知识,欢迎关注呀~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