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关注新时代,是因为海尔的入住信息。根据媒体信息,2025年2月14日,新时达原股东纪德法、刘丽萍、纪翌与青岛海尔卡奥斯工业智能有限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表决权委托协议》《一致行动协议》。2月17日,新时达停牌一周后复牌,公告海尔集团将成为公司实际控制人。2月19日,海尔卡奥斯工业智能与纪德法家族完成了股权交割,正式入主新时达。
那么新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海尔看中它的哪些方面?股权变更后的新时达会焕然一新吗?让我们慢慢梳理一下。
一、基本情况
业务板块
- 电梯控制产品及系统业务:是公司的传统优势业务,产品包括电梯控制系统和电梯变频器两个系列,微机控制主板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行业第一。
- 机器人产品及系统业务:产品涵盖机器人本体(如SCARA机器人、四轴及六轴机器人)、驱动平台(如驱控一体、多合一驱控)、机器人控制柜等,还包括机器人柔性工作单元等系统产品。
- 控制与驱动产品及系统业务:变频器产品包括通用变频、高低压大传动和行业专机,形成了十大系列,广泛应用于二次供水、暖通空调、橡胶轮胎机械等多个领域。此外,在风机、水泵领域的大功率高压矢量变频器已进入试用阶段,在矿山等领域也在积极拓展。
行业地位
在电梯控制领域,新时达是全球电梯控制行业的领军企业,曾是国内最大的电梯控制系统配套供应商,为全球提供超过260万台电梯的智慧电气控制系统、部件产品及技术支持服务。在机器人领域,其工业机器人出货量曾连续多年位居国产第一,在国内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yr系列重载SCARA机器人具有重载、大范围、高速度、高精度的特点。不过近年来,在电梯控制系统和机器人等领域,新时达面临着汇川技术等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市场地位有所下滑。
二、行业情况:
行业现状
- 电梯控制产品及系统业务: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对电梯行业影响较大,新梯市场增长乏力,但电梯更新需求逐渐显现。同时,行业竞争激烈,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
- 机器人产品及系统业务: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机器人生产国和消费国,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技术实力稳步增强。不过,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尤其是在六轴机器人领域,而SCARA机器人因电子行业复苏有一定增长。
行业规模
- 电梯控制产品及系统业务:缺乏最新的权威规模数据,但从整体电梯市场来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之一,电梯控制产品市场规模也较为可观。
- 机器人产品及系统业务: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达到55.6万套,同比增长14.2%,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上下游情况
- 上游:包括电子元器件、芯片、传感器、机械零部件等供应商。这些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供应稳定性和价格波动会影响新时达的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
- 下游:电梯控制产品主要应用于电梯制造企业和电梯安装维保公司;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及零部件、金属加工、光伏、物流、3C电子、半导体等多个行业。
供需状况
- 电梯控制产品及系统业务:需求受房地产市场和电梯更新换代需求的双重影响,目前新梯市场需求下降,更新需求逐渐增加,但供给方面竞争激烈,市场处于供需调整阶段。
- 机器人产品及系统业务:随着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不断增加,但由于国产机器人厂商不断涌现,市场竞争加剧,供需关系也在动态变化。
市场集中度
- 电梯控制产品及系统业务:市场竞争较为激烈,有众多国内外企业参与,包括汇川技术、安川电机等,市场集中度相对较低。
- 机器人产品及系统业务:2024年上半年,新时达工业机器人产品销量国产第四,全球第十,其中众为兴SCARA机器人国产第二,全球第四。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2024年预计TOP10厂商份额占比63.85%,市场集中度有提升趋势,但整体仍处于竞争较为充分的状态。
前景展望
- 电梯控制产品及系统业务:随着电梯更新需求的释放和老旧小区改造的推进,以及电梯智能化技术的发展,电梯控制产品市场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企业需加强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以适应市场变化。
- 机器人产品及系统业务:在政策支持和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背景下,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具身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将为机器人产业带来新的机遇,新时达需不断提升技术水平,拓展应用领域,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三、实际控制人情况
新时达原实际控制人为纪德法、刘丽萍、纪翌。
纪德法是新时达的创始人,自1995年公司创立以来长期掌舵。刘丽萍是纪德法的配偶,纪翌是两人的女儿,同时担任新时达董事长。三人是一致行动人,在公司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2025年2月14日,纪德法、刘丽萍和纪翌与海尔卡奥斯工业智能签署相关协议,完成股份转让及表决权委托等安排后,海尔集团成为新时达的实际控制人。海尔集团是全球知名的家电及工业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在家电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市场份额,此次入主新时达,旨在借助其在机器人和电梯控制等领域的技术沉淀和市场基础,实现双方在工业智能化领域的协同发展。
四、原实际控制人创业历程
纪德法是新时达的创始人,其创业经历如下:
- 早期积累:1951年出生的纪德法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现山东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研究生。1968年-1992年,他曾就职于江苏省盐城动力机厂、江苏连云港化工矿山设计院、上海市轻建房屋设备厂,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1992年,他从国企辞职,带领七个人,借款30000元,毅然下海创业。
- 创立新时达:1992年-1995年,纪德法任上海浦东时达电梯控制技术开发部总经理。1995年,他创立上海新时达电气有限公司,担任董事长。创业初期,公司条件艰苦,纪德法和员工们常常在工地通宵工作,他自己也经常爬楼梯到高层进行设备调试。
- 技术突破:1996年,新时达为辽宁电视塔电梯进行技术改造,电梯速度6.3m/s,提升高度192m。1998年,新时达在国内率先开发出全串行电梯控制系统,把中国电梯行业带入计算机网络控制的新世界,奠定了在行业中控制系统领先的地位。此后,新时达的电梯控制系统业务不断发展,凭借技术优势获得了全球电梯行业“四大家”的认可并在全球范围内使用。
- 战略转型:2010年新时达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后,纪德法意识到单一行业发展的局限性,开始启动战略转型,带领新时达进军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通过建立自主研发团队和一系列资本并购,如先后并购了深圳众为兴技术股份有限、杭州之山智控技术有限等企业,新时达逐步完成了在运动控制产业中的布局。
在纪德法的带领下,新时达从最初的电梯控制系统领域不断拓展,发展成为在工业自动化与工业机器人领域具有重要地位的企业。
五、股权变更背景
纪德法将股权转让给海尔集团,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 缓解财务压力:新时达近年来业绩不佳,2022 - 2024年累计亏损超16亿元。纪氏家族以高于市价转让部分股权,可缓解自身财务压力,同时保留部分权益以分享未来转型红利。
- 企业战略发展需要:海尔正在加速布局工业互联网生态,进入自动化和机器人赛道,而新时达有电梯业务、机器人业务和工控业务。双方合作可实现协同发展,海尔能借助新时达在机器人和电梯控制等领域的技术沉淀和市场基础,新时达也能利用海尔的资源和平台,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盈利能力。
- 行业竞争加剧:机器人行业竞争激烈,华为等头部企业进入,新时达面临较大竞争压力。与海尔合作,可获得更多资源和支持,提升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六、核心竞争力
新时达的核心竞争力及技术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核心竞争力
- 技术研发实力强:公司以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在伺服驱动、变频调速、机器人和工业控制器等领域有深厚技术积累。拥有超千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约40%,自上市以来累计研发投入超20亿元。在上海、深圳、西安等地设有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获国家CNAS认可资质,还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 产品矩阵丰富:在电梯控制领域,是全球电梯控制行业领军企业,为全球超300万台电梯提供智慧电气控制系统、部件产品及技术支持服务。在机器人领域,拥有9个系列80多款工业机器人产品,涵盖机器人本体、驱动平台、机器人控制柜等,年产量超2万台,累计出货量超4万台。
- 产业链协同优势:在机器人领域构建了“关键部件+本体+集成应用”的产业链阵营。2022年成为打造首款“全长三角造”机器人项目的“链主”企业,牵头长三角12家上下游企业协同研发,促进了区域内国产机器人零部件的整机应用。
技术壁垒
- 机器人控制技术:自主掌握机器人控制的核心技术、软件和算法,通过动力学高阶算法、振动抑制技术等,让机器人在运行稳定性、定位精度等关键指标上达到国际一线品牌水平。如第四代机器人控制柜,体积比第一代缩小近70%,柜内接线减少约30%、散热效率提升近40%、漏电流低于10毫安。
- 电梯控制技术:从成立当年研发出电梯串行控制系统,到后来推出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电梯云”数字化与智能化解决方案等,不断进行技术革新。例如,具备先进图像识别技术的AI摄像机,可监测电梯内部场景,阻止电动自行车入户。
- 运动控制技术:以运动控制技术为基础,拓展至变频驱动及伺服系统领域,突破相关技术难题,能为上下游客户提供智能生态化服务。其变频器产品包括通用变频、高低压大传动和行业专机,形成了十大系列,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七、未来预期展望
新时达实控人变更为海尔集团后,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有以下变化:
- 加强技术融合与产品升级:海尔卡奥斯平台具备大数据、大连接、大模型的能力,将与新时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丰富的产品和技术形成深度融合。双方协同发力,进一步提升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和产品能力,为千行百业提供更加完整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
- 强化产业链协同:海尔卡奥斯将与新时达共同加强工业自动化领域上下游产业链的协同。利用海尔集团的全球供应链、数字化营销、精益管理、品牌资源等各项能力,加速新时达在工业自动化领域实现行业引领,提升其在工业自动化市场的竞争力。
- 拓展业务场景与市场:新时达的电梯控制系统与海尔旗下海纳云的智慧城市物联网打通,有望创造百亿级市场增量。此外,公司还将借助海尔的资源和渠道,开拓新的市场,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实现协同发展,把握新兴市场机遇。- 聚焦核心业务与提升盈利能力:海尔卡奥斯将通过资金注入等方式推动新时达现有业务的发展,巩固在现有业务领域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转型升级。同时,公司可能会更加聚焦机器人产品及系统等核心业务,持续增强研发技术能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智能制造综合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与智能化战略。
八、竞争对手情况
新时达的可比竞争对手主要有汇川技术、埃斯顿等。与这些竞争对手相比,新时达存在以下差距:
汇川技术
- 营收规模与市场份额:在电梯电气系统领域,2024年上半年汇川技术收入23.31亿元,新时达电梯控制系统业务营收仅3.10亿元。在通用伺服系统、低压变频器产品国内份额汇川技术均为第一,工业机器人国内份额第三,其中SCARA机器人产品销量在中国市场份额约26.3%,位居第一名,新时达在各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均低于汇川技术。
- 盈利能力:新时达产品毛利率过去5年一直在20%以下徘徊,而汇川技术毛利率在30%以上,盈利能力更强。
- 业务拓展与整合能力:汇川技术通过并购等方式拓展多个赛道,业务整合较为成功,成为行业龙头。新时达并购后出现业绩变脸、商誉减值等问题,整合效果不佳。
埃斯顿
- 业务专注度:埃斯顿专注于工业机器人领域,工业机器人业务占比达到73.58%,而新时达业务较为多元化,包括电梯控制产品及系统业务、机器人产品及系统业务、控制与驱动产品及系统业务等。
- 国际化布局:埃斯顿是最早进行全球化布局的国内企业之一,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可能大于新时达。
- 技术特点:埃斯顿是运动控制领域的龙头老大,在控制系统方面实力强劲,工业人形机器人都能兼容,特斯拉工厂背后也有其身影。新时达虽在机器人控制技术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运动控制领域的整体影响力稍逊一筹。
九、最新财报解读
以下是对新时达最新报表的解读:
营收方面
- 2024年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22.64亿元,同比下降12.29%。各季度营收呈下滑趋势,2024年一季度营收6.86亿元,同比下降24.67%;上半年营收15.16亿元,同比下降12.98%。表明公司业务面临一定压力,可能受市场竞争、行业环境等因素影响。
利润方面
- 2024年前三季度归属净利润为-4236.35万元,同比下降153.51%。全年预计亏损,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1.85亿元至3.67亿元。不过,公司整体亏损较上年同期有减少趋势,主要因减值测试计提金额预计减少,且通过精细化管理等措施,毛利率和净利率有所提升。
资产负债率方面
- 2024年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为66.99%,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可能面临一定的偿债压力和财务风险。
总体而言,新时达2024年业绩仍处于困境,但有一些积极变化,如亏损幅度有望收窄、毛利率和净利率有所提升。未来需关注公司在海尔入主后的业务整合效果、市场拓展情况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表现,以判断其业绩能否持续改善。
十、存在问题、负面信息及风险:
经营与财务方面
- 业绩亏损严重:2022 - 2024年新时达营收增长基本停滞,净利润亏损分别达10.57亿、3.79亿和1.85 - 3.67亿元(业绩预告),三年累计亏损超15亿元,且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
- 盈利能力不足:过去5年产品毛利率水平一直在20%以下徘徊,与行业竞争对手汇川技术、埃斯顿30%以上的水平差距大。
- 并购整合不力:过去近10年疯狂并购,巨额收购对价使商誉金额水涨船高,2017年末达14.58亿元。业绩对赌期过后业绩变脸,2018 - 2023年多次计提商誉减值,导致公司亏损。
公司治理方面
- 信披违规与监管函:2023年6月因未及时披露重大事项及信披违规,成为当年首家被公开谴责的机器人概念股,收到深交所监管函。
- 高管涉案:2024年公司董事、原副总经理金辛海因涉嫌职务侵占罪被刑事拘留,后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暴露内控体系重大漏洞。
业务发展方面
- 传统业务下滑:电梯控制系统业务营收占比下降,2024年上半年仅为3.10亿元,占公司整体营收比重仅剩两成。
- 新兴业务竞争压力大:拓展的工控领域、机器人领域竞争激烈,面临诸多挑战,虽2024年工业机器人销量有所增长,但研发投入占比仅4.7%,与美的集团等竞争对手相比,研发投入差距大。
财务风险方面
- 资产负债率较高:2024年第三季度资产负债率为66.89%,高于汇川技术的55%,短期负债23.6亿元,股权融资若受阻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
- 应收账款周转慢:电梯业务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达87天,电梯业务应收款占流动资产31%,地产下行或引发坏账计提。
- 存货周转问题:驱动系统中变频器年产量50万台,但存货周转天数62天,远超行业均值。
-海尔入主后,是否能扭转公司的不利局面尚需时日检验。
以上所涉及内容只作为案例分析和价值分析,不构成具体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