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家上市公司之汉威科技

寒珊课程 2025-03-31 19:58:34
汉威科技作为机器人概念,被市场热炒一番。如今年报出来了,结果却令投资者大失所望,股价也应声下跌。公司到底成色如何?2025年能否借助人形机器人的浪潮而实现业绩逆转?下面就给它把把脉: 一、业务板块、涉及概念及行业地位 业务板块 - 传感器业务:公司拥有17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传感器,涵盖气体、压力、流量、温度、湿度、光电、加速度等类型。 - 智能仪表业务:以传感器为核心,研发生产各种智能仪器仪表,用于工业安全、市政监测、环境监测、燃气安全等领域。 - 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打造了“祥云”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智慧城市、智慧安全、智慧环保、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消防等领域提供物联网系统解决方案。 - 车载应用传感器解决方案业务:在汽车舒适性、安全性、智能化方面提供多种传感器解决方案,如空气质量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生命遗留传感器等。 - 居家智能和健康业务:开发与居家智能和健康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如家用燃气报警器、环境监测器等。 涉及概念 - 物联网概念:公司是物联网解决方案引领者,通过传感器、智能终端、通信技术等的结合,实现物与物、人与物的互联互通。 - 机器人概念:研发的柔性触觉传感器、六维力传感器等产品,可应用于机器人领域,为机器人提供触觉感知和力的测量。 - 脑机接口概念:其控股子公司苏州能斯达在研发新型脑机接口微纳传感器,利用微纳传感器和柔纳米材料技术,通过非侵入方式采集处理脑部信号。 行业地位 - 传感器领域:是中国领先的气体传感器龙头企业,多年保持国内气体传感器市场占有率第一。在气体、光电、压力、流量、振动、柔性触觉传感器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多款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 物联网领域:在国内物联网行业占据重要地位,其“祥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物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落地实施。 二、行业情况 行业现状 - 技术发展推动需求增长: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发展,促使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等领域智能化、数字化改造,传感器需求持续增加。同时,传感器正朝着更高精度、高可靠性、低成本、微型化的方向发展。 - 政策支持力度大:国家高度重视传感器及仪器仪表行业发展,出台多项政策推动高端传感器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加速高端国产化替代。 行业规模 - 全球市场:2022年全球传感器市场规模达1844亿美元,2023年约为2032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增长至5086.4亿美元,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 中国市场:随着国内政策支持和物联网兴起,中国传感器市场蓬勃发展,压力传感器、图像传感器等细分领域销售额可观。 上下游情况 - 上游:包括基础材料供应商,如金属、半导体、陶瓷等材料厂商,以及电子元器件供应商。 - 下游:涵盖汽车电子、工业制造、消费电子、航空航天、智慧城市、环境保护、家居安全与健康等众多领域,应用场景广泛。 供需状况 - 需求方面:各行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以及对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领域监管加强,使得市场对传感器、仪器仪表及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的需求不断增长。 - 供应方面:行业内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但在高端产品领域,部分技术仍被国外垄断,国产供应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市场集中度 - 传感器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上企业众多,整体市场集中度较低。汉威科技在气体传感器领域占据国内龙头地位,气体传感器国内市场占有率70%,烟感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 前景展望 - 发展机遇大:在政策支持、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需求增长的多重推动下,传感器、仪器仪表和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随着人形机器人等新兴赛道的崛起,将为相关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三、实际控制人情况 公司实控人是任红军。以下是其简介: - 基本信息:1967年10月生于河南虞城,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系,高级工程师,EMBA。 - 职业经历:曾在郑州晶体管厂、郑州汽车客运总公司下属科达电子厂工作,1998年创办河南汉威电子有限公司,2009年带领公司在创业板上市。他长期从事传感器、物联网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工作,是中国知名的气体传感器研究及应用专家,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项目,拥有国家专利二十余项。 - 社会任职:担任全国气湿敏传感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传感器分会第五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 所获荣誉:荣获中原产业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等数十余项荣誉称号。 四、大股东与管理层 汉威科技的大股东为任红军,持股比例为16.15%,任红军担任公司董事长,是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管理能力评价 汉威科技在管理方面有一定优势。公司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拥有专业的研发团队,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保持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在人才管理上,秉持“培养加锻炼,人人可成才”的理念,建立了人才竞争流动机制。在业务拓展方面,通过产业并购和业务整合,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和市场份额。 不过,公司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应收账款占比较高,可能反映出在客户信用管理和账款催收方面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 五、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 业务拓展与资本运作 - 2013年 - 2015年:并购多家数据采集、软件、GIS等物联网技术相关企业,打造“祥云”工业互联网平台。 - 2022年3月14日:控股子公司苏州能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以1000万元增资,获5.21%股权。 - 2022年:联合河南本土国资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围绕传感器产业链上下游投资,助力河南省打造千亿级智能传感器全生态链。 - 2024年9月:在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上发布16款激光传感器、激光器模块产品,切入激光传感器赛道。 六、核心竞争力及技术壁垒 核心竞争力 - 技术创新能力:公司年研发投入在7%以上,有900多名专业研发人员。取得763项专利,其中114项为发明专利。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形成全球研发创新体系。 - 产品丰富与产业生态优势:能生产17大系列、300多个品种的传感器,产品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医疗等多个领域。旗下二十家子公司,围绕传感器、智慧城市、智慧安全等构成产业生态系统,提供完善的物联网解决方案。 - 人才与管理优势:秉持“培养加锻炼,人人可成才”的人才理念,建立“买马、育马、赛马”的竞争流动机制,打造核心人才梯队。 - 品牌与市场地位优势:是国内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多年保持国内气体传感器市场占有率第一,是传感器行业细分市场的龙头,在全国传感器和物联网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 技术壁垒 - 研发周期长:传感器行业产品研发周期长,从技术研发到产品批量化生产并投入市场,往往需要6 - 8年的时间,需要长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 - 核心技术优势:在柔性触觉传感器领域,构建了稳定的纳米敏感材料体系,掌握柔性压阻、柔性压电、柔性电容、柔性汗液四大核心技术,具备大面积阵列设计等核心能力。在MEMS传感器方面也有长期布局,自主研发的气体、光电、压力、流量、振动、柔性传感器已达国内领先水平,多款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 生产工艺复杂:生产工艺经过三次迭代,从纯手工制作升级为打印生产,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复杂的生产工艺也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 七、主要竞争对手 传感器行业有多个细分领域,不同细分领域有不同的龙头企业。以下是汉威科技与部分细分领域龙头企业的对比: 与韦尔股份对比 - 业务领域:韦尔股份是全球知名的图像传感器芯片设计公司,图像传感器业务占比较高。汉威科技主要专注于气体传感器领域,同时拓展到物联网综合解决方案等。 - 技术研发:韦尔股份过去5年合计投入研发125亿元,平均每年投入25亿元以上。汉威科技研发投入强度也不断提升,2024年研发投入增长到2.1亿元。相比之下,韦尔股份的研发投入规模更大。 - 市场规模:2023年韦尔股份图像传感器业务收入达到155.36亿元。汉威科技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2.28亿元,其中传感器业务收入占比提升至15%。韦尔股份在图像传感器领域的市场规模和收入远高于汉威科技在气体传感器及相关业务的规模。 与歌尔微对比 - 业务领域:歌尔微专注于MEMS声学传感器,收入占比超过80%。 - 技术研发:歌尔微涉足MEMS声学传感器始于2004年,与英飞凌开启合作后进入核心客户供应链。汉威科技从敏感材料起步,逐步突破气体传感器核心技术瓶颈,实现全链条自主研发。 - 市场地位:歌尔微在国内声学传感器市场占据第一的份额。汉威科技是国内气体传感器的领导者,在全球气体传感器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 与华工高理(华工科技子公司)对比 - 业务领域:华工高理是全球温度传感器领先企业,在空调领域和汽车热管理领域占据重要地位。 - 技术研发:华工高理累计授权专利397项,多项科技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汉威科技拥有763项专利,其中114项为发明专利,在气体传感器技术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 市场份额:华工高理拥有全球温度传感器市场份额超过70%,是名副其实的“温度传感器一哥”。汉威科技在气体传感器市场有较高的占有率,但未达到华工高理在温度传感器领域的垄断程度。 八、产能及利用及研发转化效率 产能利用与释放情况 汉威科技气体传感器年产能超过5000万只。公司在传感器业务上不断拓展市场,在安防领域,加速抢占储能和新能源行业、商业综合体消防等市场份额,催化燃烧式等传感器市场需求增量明显,销量取得较大突破。在家电领域,入围多家头部客户合格供应商体系,深化与美的等合作,领先布局制冷剂泄露监测等市场。在汽车领域,规划布局产品线,完成多款产品升级开发并取得数百万支产品定点。这些业务拓展有利于提升公司产能利用率,释放产能。不过,2024年公司新布局的MEMS传感器IDM产线、激光器封测产线、超声波仪表等新业务未能实现有效业绩产出,可能存在新产线产能利用率不高的情况。 研发转化效率 汉威科技年研发投入始终保持在7%以上,研发人员900余人,已取得763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14项。公司在气体传感器、光电类传感器、柔性类传感器等领域取得进展,实现了从研发到量产的完整生产能力覆盖。例如,MEMS温湿度传感器通过客户验证并实现了批量供货,部分传感器产品关键参数指标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苏州能斯达的柔性微纳传感技术相关产品在部分医疗器械核心器件上实现国产化替代。但整体来看,公司研发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九、2024年财报的解读: 关键财务指标 - 营收方面: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22.28亿元,同比下降2.61%。其中,传感器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8.05%,是营收增长亮点;但智慧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9.72%,对整体营收产生拖累。智能仪表业务收入基本持平,同比增长0.42%。 - 利润方面: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668.03万元,同比下降41.38%。扣非净利润更是暴跌89.97%,仅为563.33万元。新业务布局未达预期,对净利润影响金额为 -4992.79万元,剔除该影响后,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仍下降约3.21%。 - 费用方面:销售费用同比增长4.59%,主要用于市场推广与销售渠道拓展。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1.59%,因公司加强集团化管控,优化管理体系。财务费用增长86.18%,源于贷款规模扩大使利息支出增加,同时货币资金存量减少导致利息收入下降。研发费用达2.11亿元,同比增长10.36%,占营业收入的9.48%,较上年的8.36%有所提高。 业务表现 - 传感器业务:公司在气体传感器、光电类传感器、柔性类传感器等领域取得进展,实现从研发到量产的完整生产能力覆盖。但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战略新兴领域,市场需求尚未完全释放,相关产品销售规模有限,传统领域产品增长乏力。 - 智能仪表业务:公司在燃气仪表、工业安全仪表等领域创新研发取得突破,推出激光甲烷泄漏监测技术等新产品,但市场竞争加剧导致盈利能力承压,毛利率有所下降。 - 智慧化综合解决方案业务:公司在智慧安全、智慧城市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取得进展,但业务周期较长,且市场竞争激烈,盈利能力未能显著提升。 其他方面 公司应收账款体量较大,当期应收账款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1844.41%,可能拖累现金流并增加坏账风险。货币资金较上年下降41.64%,主要因购买大额存单理财、对外投资以及偿还借款。公司上市16年以来,累计融资总额15.27亿元,累计分红总额2.26亿元,分红融资比为0.15。 十、存在的问题、负面信息及风险评估: 业绩增长问题 新业务布局未达预期,2024年MEMS传感器IDM产线等新业务未能实现有效业绩产出,拖累整体利润。传统业务增长乏力,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市场需求未释放,产品销售规模有限。 盈利能力问题 市场竞争加剧,传感器、智能仪表等业务毛利率下降,尽管高毛利产品销售占比提升,但整体盈利能力仍受影响。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41.38%,扣非净利润下降89.97%。 费用控制问题 销售、管理、财务费用均有所增长。管理费用因加强集团化管控而增加,财务费用因贷款规模扩大和货币资金存量减少而上升。 应收账款风险 应收账款体量较大,2024年应收账款占最新年报归母净利润比达1844.41%,周转天数激增,资金周转效率下降,坏账风险增加。 技术与市场风险 机器人相关传感器项目仍处研发或试生产阶段,新产线建设及客户认证存在不确定性。行业发展迅速,若公司不能持续创新,将面临技术落后风险。 总体而言,汉威科技2024年面临较大业绩压力,新业务布局短期内未有效贡献业绩,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也受到市场竞争冲击,但公司持续投入研发,在传感器等领域有一定技术积累和市场竞争力,未来需关注新业务发展及业绩转化情况。 以上所涉及内容只作为案例分析和价值分析,不构成具体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1 阅读: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