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一家上市公司之中国稀土

寒珊课程 2025-03-29 19:58:50
最近的大盘像个病入膏肓的病人,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周五快收盘了,突然传来缅甸地震的消息,让沉浸多日的稀土板块为之一振,出现强势反弹。这里面涨幅最大的是中国稀土,究其原因,就是同为中重稀土的冶炼分离,有很好的替代性 。之前我也很看好稀土板块,只是还没有深入了解,今天就借着这个概念,了解一家这家公司以及其所在的行业情况 。 一、公司情况 业务板块 - 稀土开采:中国稀土通过收购等方式拥有稀土矿资源,如拥有全国目前单证开采指标最大的湖南江华离子型稀土矿,可满足公司部分原料需求。 - 稀土冶炼分离:对开采的稀土矿石进行冶炼分离,生产出各种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等产品。 - 稀土产品贸易:开展稀土相关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业务,在稀土产业链中发挥着产品流通和市场对接的作用。 行业地位 - 国内重要企业:是中国稀土集团的核心上市平台,在国内稀土行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政策支持下,其行业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 - 资源掌控优势:拥有一定的稀土矿资源,通过整合内外部稀土资产,资源掌控能力不断提升,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原料基础。 - 产业整合推动者:积极推进稀土产业的整合重组,发挥自身在稀土产业运营与上市平台优势,推动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在行业整合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行业情况 行业现状 中国是全球稀土资源储量与产量第一大国,2023年稀土矿产量达24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68.6%。近年政策密集出台推动行业规范化与高端化发展,如2024年10月实施的《稀土管理条例》明确稀土资源国有属性,对开采、冶炼分离实施总量控制。 行业规模 从产量看,中国稀土产量在全球占比近七成。从市场价值角度,随着稀土在新兴领域应用增加,其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4-2026年全球需求增速预计达9%/10%/11%。 上下游情况 - 上游:主要是稀土矿的开采、选矿和初步提炼,中国稀土资源分布广泛,内蒙古白云鄂博矿以轻稀土为主,江西赣州以中重稀土为主。 - 中游:将提炼出的稀土元素加工成各种稀土材料,如稀土氧化物、稀土金属等,加工过程技术门槛较高。 - 下游:稀土材料被用于制造永磁体、电池、催化剂等终端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风电、人形机器人、国防军工等领域。 供需状况 - 供给:国内配额增速放缓,2024年开采指标同比仅增5.9%,且海外缅甸矿因政局动荡及资源费征收导致进口量锐减,全球供给趋紧。 - 需求: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风电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对稀土需求持续增长,如每辆新能源车需2-3公斤钕铁硼,人形机器人单台钕铁硼用量或达4公斤。 市场集中度 中国稀土行业集中度较高,六大稀土集团控制90%采矿权。中国稀土集团整合中重稀土资源,北方稀土依托白云鄂博矿轻稀土资源,两者在行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前景展望 整体前景较为广阔。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如人形机器人市场的爆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增长等,将不断扩大稀土的需求。同时,政策推动行业整合与规范发展,有助于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但也需面对一些挑战,如美欧加速本土供应链建设,国际资源竞争加剧,以及行业存在的低端产品利润率低、高端材料依赖进口等问题。 三、实际控制人情况 中国稀土的实际控制人为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其旗下业务板块如下: 1. 稀土资源开发:整合了国内优质的离子型和岩矿型稀土资源,拥有国内62宗稀土矿业权,分布在江西、广西等多省,业务涵盖稀有稀土金属矿资源勘查、采选和技术服务等。 2. 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涵盖处理离子型稀土矿和岩矿型稀土矿的冶炼分离生产线,分布在江西、广西等多省。冶炼分离产品品种齐全,高纯产品质量和市场份额均处于领先地位。 3. 稀土应用研发和技术服务:集成创新资源,形成创新合力,进行稀土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应用,承担攻关稀土行业共性难点问题和开展前瞻性研究和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 4. 稀土贸易:中国稀土集团国际贸易公司聚焦推动实现中国稀土集团贸易运营一体化,加强与稀土行业上下游、横纵向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深度合作,致力打造世界一流贸易企业。 5. 稀土资源循环综合利用:与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企业深度合作,加强稀土全生命周期的资源循环利用技术开发,打造现代化、规模化、绿色化的稀土资源循环综合利用示范性标杆企业。 6. 功能材料及应用:涵盖了永磁材料、储氢材料、催化材料、发光材料、稀土合金新材料、成套电机装备等。 中国稀土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资产注入:2023年上市公司收购中国稀土集团旗下优质资产中稀湖南,其拥有湖南省目前唯一一宗离子型稀土矿采矿权,所属矿区探明稀土资源储量达大型离子型稀土矿藏规模。 - 增持股份:2024年7月8日至2025年1月7日,中国稀土集团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增持公司股份10,494,000股,增持金额为246,821,670元,占公司总股本的0.99%,提升了投资者信心。 - 资源与业务协同:集团可凭借自身在稀土资源开发、冶炼分离等方面的优势,为上市公司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和业务协同支持,助力上市公司在产业链上的整合与发展。 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有2家A股上市公司,除中国稀土外,另外一家是广晟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广晟有色,600259.SH):主营稀土和钨业,开拓稀贵金属,集有色金属投资、采选、冶炼、应用、科研、贸易、仓储为一体。公司拥有广东省内全部3本稀土采矿证,其中新丰稀土矿是全国储量最大的离子型稀土矿山;控股4家南方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冶炼分离厂,掌握国内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冶炼分离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参控股多家稀土合金制造、钕铁硼永磁材料生产企业。此外,公司控/参股广东省内4家钨矿山,参股铜、硫、钼资源丰富的广东省大宝山矿。 四、公司管理能力及股权情况 管理能力评价 公司作为稀土分离领域的领军企业,在中重离子型稀土冶炼分离的总量控制计划指标方面稳居行业领先地位。公司拥有稀土研究院,是国家863和973计划承担单位,具备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开发的联动萃取工艺设计和控制及钙皂化等多项技术在国内多家企业成功应用。 股东及高管 - 股东:大股东为中国稀土集团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2.17%;中国稀土集团有限公司持股比例15.87%,为公司最终受益人,最终受益股份38.04%。 - 高管:法定代表人为杨国安,为公司董事长。还有副经理贾江涛等。 股权增次减资情况 2024年1月10日,公司注册资本由98088.8981万元变更为106122.0807万元,增加了8033.1826万元,体现了公司在资本方面的扩张动作。 五、最近三年的重大事件点评: 2022年 - 公司更名与揭牌:2022年9月,五矿稀土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并举行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公司在稀土行业的整合与发展中进入新的阶段,借助中国稀土集团的资源和平台优势,提升了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2023年 - 境外企业窃取国家秘密案关联:2023年11月,境外企业员工利诱中国稀土行业涉密人员成某窃取国家秘密案宣判。虽然公司并非直接涉案主体,但反映出稀土行业涉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促使公司及整个行业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和保密制度建设。 2024年 - 业绩预亏:2025年1月17日晚间发布的2024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亏损。主要受市场环境、行业供需周期影响,稀土产品价格下降,以及存货跌价准备增加、子公司补税等因素所致。这表明公司面临着市场波动和内部管理等方面的挑战,需要在市场拓展、成本控制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强工作。 - 找矿取得重大突破:9月,中国稀土集团在凉山组织的研讨会中,对牦牛坪增储上产项目中期评估结果显示,预期增加资源量496万吨(REO)。这一成果对于公司乃至整个稀土集团意义重大,增加了稀土资源储备,为公司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了公司在全球稀土资源领域的竞争力。 - 《稀土管理条例》公布:2024年6月29日,《稀土管理条例》正式公布。该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稀土行业的管理,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为公司营造更加规范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对公司在合规经营、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核心竞争力及技术壁垒 核心竞争力 - 资源优势:公司旗下的中稀湖南拥有湖南省唯一一宗离子型稀土矿采矿权,拥有全国单证开采指标最大的湖南江华离子型稀土矿。此外,公司通过华泰鑫拓参股华夏纪元持股的圣功寨稀土矿探矿权和肥田稀土矿探矿权的运营实施符合相关的行业准入资格。 - 技术研发优势:公司旗下的稀土研究院是国家“863”和“973”计划承担单位,已形成稀土分离工艺优化设计系统、溶剂萃取法分离生产超高纯稀土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旗下子公司广州建丰获批成为广东省电子级稀土材料制备(广州建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3年,旗下子公司定南大华和兰州大学签署协议,推动产学研用贯通一体化发展。 - 行业地位优势:公司是稀土分离领域的领军企业,在中重离子型稀土冶炼分离的总量控制计划指标方面稳居行业领先地位。作为中国稀土集团旗下唯一上市平台,背靠中国稀土集团,在行业加速整合的背景下,成长潜力持续凸显。 技术壁垒 - 稀土分离技术:公司开发的联动萃取工艺设计和控制及钙皂化等多项技术在国内多家企业成功应用,保障了产品质量和技术领先地位,大部分稀土氧化物产品纯度大于99.99%。 - 环保技术:公司旗下稀土研究院的稀土分离生产过程物料联动循环利用环保技术,能有效解决稀土生产过程中的环保问题,这是其他企业进入该行业需要突破的技术难点。 - 专利壁垒:中国在稀土永磁、催化材料等领域持有全球68%的发明专利,公司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为其他企业进入市场设置了障碍。 七、竞争对手情况,及存在的差距: 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北方稀土。北方稀土有以下几个优势: - 资源获取成本:北方稀土的控股股东包钢集团拥有白云鄂博矿的独家开采权,包钢股份排他性地向北方稀土供应稀土精矿,供应价格通过签订供货合同确定,并非完全跟着市场价波动,北方稀土能享受低成本优势。而中国稀土需要通过市场采购等方式获取稀土资源,成本相对较高。 - 产量与市场份额:2023年,北方稀土生产冶炼分离产品17.49万吨,占国家稀土总量控制指标72%。在2024年国家稀土开采、冶炼分离总量控制指标中,北方稀土共获得的矿产品、冶炼分离产品指标18.9万吨、17.0万吨,分别占指标总量的约70%、67%,轻稀土增量指标向其集中配给。中国稀土在产量和市场份额方面远低于北方稀土。 - 产业链完整性:北方稀土形成了以稀土资源为基础、冶炼分离为核心、新材料领域建设为重点、终端应用为拓展方向的全产业链布局,其冶炼分离能力、稀土金属产能世界第一,磁材铸片合金、抛光材料产销量世界第一,储氢合金产能位居全国前列。相比之下,中国稀土主要集中在稀土分离加工领域,产业链相对较短,在稀土功能材料等下游领域的布局不如北方稀土完善。 - 盈利能力:由于资源获取成本低以及产业链完整,北方稀土的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以及分红金额都更高。2014年以来北方稀土累计分红32亿,而中国稀土只有1.2亿。 八、产能及利用 产能情况 2024年上市公司中国稀土获得的冶炼分离控制指标为5000吨,其控股子公司中稀(湖南)稀土开发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稀(永州)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的5000t/a稀土分离加工项目于2024年整体竣工验收转入正式生产运营,具备年处理5000吨离子型稀土精矿分离加工的能力。 产能利用与释放情况 目前没有公开的最新产能利用情况数据。但从2024年中稀永州项目整体竣工验收转入正式生产运营来看,公司的产能得到了进一步释放。随着项目的投产,公司在稀土分离加工方面的产能翻倍,理论上具备了年处理10000吨离子型稀土精矿分离加工的能力,在获得相应指标的情况下,未来产能释放空间较大。 研发转化情况 公司旗下的稀土研究院是国家“863”和“973”计划承担单位,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如稀土分离工艺优化设计系统、溶剂萃取法分离生产超高纯稀土技术等。公司开发的联动萃取工艺设计和控制及钙皂化等多项技术在国内多家企业成功应用。 九、最新财报分析 中国稀土集团资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报尚未披露,根据其业绩预告可对公司2024年业绩情况进行解读: 业绩表现 公司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在2.67亿元至3.57亿元之间,而2023年同期是盈利4.18亿元,呈现出由盈转亏的趋势。 亏损原因 - 市场因素:受行业供需周期等因素影响,稀土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下降。2024年稀土原料供应有所增加,叠加下游需求疲软,主流稀土产品价格均出现一定程度下滑,如氧化镨钕、氧化镝、氧化铽等主要产品市场均价分别同比下滑了26%、22%和38%。 - 会计因素:公司按会计准则要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金额较上年同期增加且金额较大。由于稀土产品价格下降,公司存货价值可能受到影响,需要计提更多的跌价准备,从而减少了利润。 - 补税因素:控股子公司中稀(湖南)稀土开发有限公司的补税事项对当期损益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子公司因研发费用占比不达标,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补缴企业所得税及滞纳金,这也增加了公司的成本支出。 未来展望 进入2024年第四季度,部分稀土产品价格有所回暖。伴随着《稀土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以及供需格局的改善,主要稀土产品价格将有望回归至相对合理区间,公司业绩可能会有所改善。但如果市场持续低迷,或者公司在成本控制、市场拓展等方面不能有效应对,业绩增长可能仍面临压力。 十、存在问题和负面消息: - 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问题:公司曾出现第八届董事会独立董事未及时补选,导致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人员构成和运行不合规的情况,且未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上述违规信息,被江西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 业绩下滑与亏损问题:2024年公司预计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在2.67亿元至3.57亿元之间,由盈转亏。主要原因包括稀土产品价格下降、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增加以及子公司补税事项等。 - 子公司补税问题:控股子公司中稀(湖南)稀土开发有限公司因研发费用占比不达标,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需补缴企业所得税及滞纳金,金额超1.6亿元。 - 高管泄密问题:2024年4月,国安部披露公司副总经理成某为谋取私利,将大量国家级稀土核心机密卖给境外人员,严重危害了国家利益与产业安全。 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 市场风险:稀土价格受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下游需求变化以及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波动,进而影响公司的利润空间。 - 环保风险:稀土开采和提取若操作不当,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壤酸化等环境问题,面临环保监管压力,可能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或生产受限。 - 技术竞争风险:国际竞争对手在稀土高端应用技术研发投入加大,中国企业在跟踪和引进先进技术时面临技术封锁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障碍,公司技术创新可能受到制约。 - 资源获取风险:部分地区稀土资源勘查工作不够深入,新资源勘探和发现面临技术难题和资金投入限制,可能影响公司未来的资源供应。 以上所涉及内容只作为案例分析和价值分析,不构成具体的投资建议,投资者应独立决策并自担风险。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