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提到新郎在司仪和新娘的配合下,为现场宾朋呈现了一场精彩的饕殄盛宴,于我而言,参加那样一场宴会,酒菜的味道已经不重要了,新郎官自如而灵活地运用语文就已经够让我陶醉的了。让我的耳朵享受的除了新郎的真情与坦诚,还有证婚人的口出莲花、临场变通、紧扣热点的精彩。
如新郎的出彩表演是这场婚礼的独特之处一样,证婚人证婚的环节也是本场婚礼的一大亮点,打破了我们固有的认知。以往我们接触过的婚礼,基本上是只有一位证婚人,大多是由新郎一方请来的有身份的人,也有少数是新娘一方请的。而这场婚礼竟一下子出场了两位证婚人,而且各自有自己的侧重,每个人的致辞也各有特点。由于男女双方相距甚远,一南一北,都是各自家庭的骄傲与心头肉,所以都想隆重地为自己的孩子办一场体面而独特的婚礼。故而证婚人演起了双簧,让人大呼过瘾。

最先致辞的是新郎请来的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新郎攻读硕士期间的教授。他缓步走上舞台,接过司仪递过来的文件夹,那应该是婚庆公司提前为其准备好的证婚词。果然开头几句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我最初帮别人写证婚词或者自己做证婚人时,曾经在网上搜索过格式与涵盖的内容,所有的证婚词大同小异,所以我听着听着就笑了,听了上句,我都能把下一句背出来。不过,毕竟是大学教授、知识分子,那儒雅的气质、翩然的风度、抑扬顿挫的语调,还是有别于大多数人的,况且教授增加了不同的内容。他告诫一对新人,一定要孝顺父母,做善良的人,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因为他们都算是社会的精英了,当然要做更多于社会有益的事,为国家的发展与富强贡献更多的智慧,更应有社会责任感。知名大学教授的使命,在这简单的言语中展露无遗。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正是有了这样一批又一批有良知、有责任与担当的教师的谆谆教诲,培养出一拨又一拨社会的栋梁。

你方唱罢我登场,此番话音刚落,另一位步履轻盈地走到了主席台,那是新娘子的导师哟!意外的是,他手里只有麦克风,没有半片纸在手,看来是要即兴发挥了。行家一开口,便知有没有。来自北方可能是辽宁的大学教授果然与众不同,真的是口吐莲花,还有丰富的表情与适宜的体态语,看着那场景就会让你觉得是置身于课堂,专注地听老师分析与讲解。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一是希望新人尽孝,其实这也是对全场客人的提醒,尽孝需趁早,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追悔莫及,将一首《游子吟》送给了现场的每一位,引起大家的共鸣,即共情,这恰是语文要达到能达到的效果;第二个地方是在结尾处,以其法律从业者的身份,宣布这对新人的结合是合法有效的,特别是提到了新近刚刚颁布的《民法典》,可以说没有比这更贴切,也没有谁能比这位口中说出的“法”字更有法律效力了,因为他本就是法律的教学者与研究者。这里又体现出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他的发言赢得了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是因为新鲜,是因为精彩,那是语言在人心灵上的弹拨。

两位教授,代表的是南北方的文化,二位强强联手、强势出击而又文化碰撞、语言交锋,共同为现场的我们呈现了语言的美丽与力量。南北差异不复存在,交流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一场神圣的婚礼,有了语言的闪光,竟多了厚度与深度,有更多的温情与诗意。如果每场婚礼都能将中国的语言如此完美呈现,那就会让人终身难忘,想必国人的文学素养乃至艺术与道德修养定然大大提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能逐渐深入每个人的骨髓了。婚礼不再是热闹的娱乐,而是散发着浓浓的文化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