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兰亭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陆军第20军副军长。
六、长津湖之战中的志愿军第27军
长津湖是朝鲜北部最大的湖泊,以东约30公里是赴战湖,两大湖泊及其附近地区被称为长津湖地区。
两湖周围崇山林立,平均海拔约1300米,山上林木繁盛,山间道路狭窄。
第二次战役,志愿军在西线发起反击后,东线美军第10军并指挥韩国第1军团仍继续向北推进。志愿军东线部分部队尚未到达进攻出发位置,因此决定推迟至27日晚发起反击。
第二次战役的长津湖之战双方兵力:
志愿军: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辖第20军、第26军、第27军。其中第27军军长彭德清,政委刘浩天,辖79师,师长肖镜海;80师,师长詹大南;81师,师长孙端夫;94师,师长邬兰亭。
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12个师,总兵力共约15万人,作战人员12万人。其中20军50569人,26军48894人,27军50501人。
“联合国军”:美军第10军,辖第3师、第7师和陆战第1师;韩第1军团,辖首都师、第3师。共约10万人。
主要说一下美陆战1师:该师是以陆战第1、5、7团三个陆战团为骨干,加上师直属部队组成,编制人数约2.5万。
师直属部队包括:第11炮兵团、第1坦克营、第1工兵营、第1海岸营、第1水陆两栖车运输营。
每个陆战团下辖3个步兵营、重迫击炮连、反坦克连;每个步兵营下辖3个步兵连、机炮连;每个步兵连下辖3个步兵排和1个机炮排;每个步兵排下辖3个步兵班和1个机枪班;每个步兵班配备10支M1加兰德自动步枪和2支BAR勃朗宁自动步枪,班、排长配备M1卡宾枪,连长以上军官配备柯尔特自动手枪。
此外,陆战1师还能得到陆战队第1航空联队的支援,该联队通常编制为3个中队72架飞机,最多时达到7个中队150架飞机。
美军的师级单位和志愿军的师级单位,人数差距极大。美军陆战1师满编为2.5万人,而志愿军师级单位满编为为1.2万人。
11月27日晚,志愿军第9兵团以8个师突然在长津湖地区发起反击。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在朝鲜总兵力高达55.3万人,而志愿军首批入朝部队仅步兵6个军18个师共约23万人,人数上处于劣势,装备与火力上的距离就更为悬殊,迫切需要二线部队迅速跟进。
作为华东军区准备解放台湾主力的第9兵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紧急入朝的。因为准备仓促,后勤保障存在严重问题,连沈阳准备的高寒地区必需的冬装,都来不及发放,火车直开前线。
志愿军第9兵团入朝后向长津湖地区开进途中,严格执行隐蔽要求,夜行晓宿,严密伪装,两个军约十万人悄然进入战区,联合国军虽然每天都派出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却丝毫没有发现9兵团的行动踪迹。
由于入朝仓促,入朝之后又由于美军的大规模轰炸,9兵团的后勤补给极其困难,物资无法运到部队手里,而长津湖地区人烟稀少,无法就地解决食宿,部队在雪地露营,已经出现了大量因冻饿而产生的减员。9兵团只好要求将原定11月25日的反击时间推迟两天,这也就是志愿军西线25日开始反击而东线要求推迟的原因。
当时寒流席卷长津湖地区,气温骤降至零下30℃,志愿军第9兵团在高山雪地顽强作战,至28日晨,将一字长蛇阵排列的美陆战1师和美7师一部分割为五段。
美军被围后,立即以200余辆坦克在三个主要被围地点组成环行防御阵地,并连续猛攻志愿军死鹰岭、西兴里、富盛里、新垈里阵地。
志愿军第9兵团一面抗击,一面调整部署,准备歼灭被围之敌。
28日晚,志愿军第27军第80师和第20军第58师分别对柳潭里、新兴里和下碣隅里展开攻击,因兵力和火力不足,冻伤减员严重,仅在外围毙伤美军1000余人。
志愿军主要依靠步兵火力攻坚,虽在夜间一再突破敌人阵地,但在天亮前均无法解决战斗,为防空袭而被迫撤出。
29日,下碣隅里和古土里之敌,分别向第20军58、60师阵地连续发起猛攻。
在下碣隅里1071.1高地的战斗中,第58师172团连长杨根思率一个排连续击退了敌人的8次进攻,全排仅剩两名伤员,弹药已耗尽。敌人又发起了第9次进攻。已负伤的杨根思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
直到敌人向南撤逃,也没能踏上这块能俯瞰整个下碣隅里的高地一步。
30日晚,第27军集中第80、第81师主力对新兴里的美7师32团和31团1个营及师属炮兵营发起进攻。
激战至12月1日拂晓,志愿军将敌压缩于狭小地域。伤亡惨重的美军以10余辆坦克为先导向南突围,但在我军的尾追堵截中基本被歼。
新兴里一战,志愿军歼敌3191人,击毙美军31团指挥官麦克里安上校和继任指挥官费斯上校,缴获汽车184辆、坦克11辆、火炮137门、枪2345支(挺),击毁坦克7辆、汽车161辆,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以劣势装备全歼现代化装备美军1个加强团的模范战例。
美陆战1师在柳潭里的雪地中防守,在极度严寒下也遭到了严重的伤害,其中冻伤7000余人,冻死数百人。
此时,西线“联合国军”已经全线退却,东线“联合国军”更加动摇,也开始了全面撤退。
志愿军第9兵团遂加紧了攻歼被围之敌。
1日和2日,第27军主力和第20军第59师在囦水里、死鹰岭地区,与从柳潭里撤退的陆战第1师主力展开激战,歼其一部。突围之敌大部丢弃重装备逃到下碣隅里。
陆战第1师主力集中至下碣隅里后,匆忙空运伤员,等待南面之敌接应后突围南逃。
此时,在下碣隅里共有美陆战1师约8000人、美第10军直属部队约1500人、美7师余部385人、英国第41特遣队125人和少量韩国警察,总兵力约10000人。
而在其周围则有志愿军的10个师,并已炸毁了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公路上的所有桥梁。
美军在下碣隅里已筑有坚固的防御工事、完备的火力配系以及强大的空中支援,志愿军第20军各部减员甚大,继续强攻难以为继,但26军却因美军大规模的遮断空袭和恶劣天气影响,未能按时到达下碣隅里。
美军后来描述此次战斗:从未见过如此之多的中国士兵蜂拥而至,一次次顽强地进攻。夜空时而被曳光弹交织成耀眼的火网,时而被照明弹照出可怕的光亮,中国士兵冲锋的身影在光亮下暴露无遗,他们在坦克、大炮、迫击炮和机枪面前,源源而来,其视死如归的勇敢精神令陆战队肃然起敬!
陆战1师主力从下碣隅里到古土里的撤退顺利结束,从最早的先头部队到最后的殿后部队,整个撤退历时约40小时,付出了阵亡83人、伤重死亡20人、失踪7人、伤506人,合计616人的伤亡,而且带出了几乎全部的装备。
志愿军紧跟在撤退的美军后面进入下碣隅里,由于食物和冬装的极度匮乏,志愿军进入村里便寻找还能利用的一切物资。实际上,担负阻击的20军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此时冻饿减员已达40%,人员疲乏困顿,弹药也所剩无几。
6日晨,在大批飞机、坦克的掩护下,陆战第1师经古土里继续向南突围。
当时,位于古土里以南约5.6公里的水门桥,已被志愿军炸毁,从长津湖地区通往海边的这条公路被切断,很难绕过去。
美军竟然连夜从日本三菱重工赶制了主体钢梁结构,而且还有多余的备份,空投到了古土里狭窄的环形阵地里,使美军得已修复水门桥。
志愿军虽然三次炸毁水门桥,但美军总能迅速重新架起一座桥。
当日,志愿军第26军终于投入作战,志愿军层层阻截、步步紧追。
12月7日,敌逃至古土里,第二天继续在飞机掩护下向南突围。
堵击敌人的第20军在严寒和粮弹几乎消耗殆尽的情况下,顽强作战,使美陆战1师几乎面临绝望的境地。
12日,终因装备优势,陆战1师突破了志愿军防线后窜至五老里,逃脱了全军覆没的命运。
美第7师一部和韩第3师、首都师,则分别从陆路和海上撤退。陆战1师残部,亦撤向咸兴和兴南。
因朝鲜人民军收复了元山,敌人的陆上退路被切断,“联合国军”被迫调集300余艘舰船,将美第10军和韩军全部从兴南港实行海上撤退。
志愿军第9兵团第26、第27军,不顾疲劳和冻饿,同朝鲜人民军第3军团继续追歼逃敌。
17日,中朝军队占领咸兴,随后直逼兴南港,24日收复兴南地区和各沿海港口,敌人除一部被歼外大部从海上南逃。
第二次战役的东线作战至此结束,志愿军和人民军将“联合国军”全部驱逐出朝鲜半岛东北部。
双方损失:
据史料记载:在长津湖战役中美军一共伤亡约6800多人,同时非战斗人员减员达到8000余,总计15000左右的人数减员。其中,美陆战1师之前作战中伤亡4500余人,非战斗人员减员7300多人,合计共伤亡11746人,撤退中阵亡、失踪900余人,重伤1000多人。但美陆战第1师基本上没丢弃重装备,带走了所有伤兵、阵亡士兵遗体,以及9万平民。
也许是不愿意揭开伤疤,也许是有意遮掩,韩第1军团的伤亡,一直找不到具体的数据和可信服的资料。但可以断定,韩国第1军团的伤亡一定超过美军。
志愿军第9兵团减员4万余人,其中冻伤达3万多人,冻死4000多人。
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开国第一战》中的伤亡数字是:战斗伤亡19202人,冻伤减员28954人,冻死1000人,冻伤严重而不治3000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严重冻伤达22%。
根据27军的军史资料,27军减员1.9万,其中战斗伤亡8339人,冻伤减员10588人。
根据近年来不断公开的一些数据分析,志愿军第9兵团实际可能减员情况更为严重,如27军最后还能战斗的人员仅2000人,而20军减员情况最为严重,基本上失去战斗力。
战后,第27军补充皖北地方部队1440人,补充华东军区地方部队4884人,东北地区新兵8493人,合计补充兵员高达14817人。
美军战史专家估计,志愿军第9兵团伤亡在95000人左右。
在这里,无意太多篇幅介绍长津湖之战的残酷,这从交战双方对伤亡数字尤其是冻死冻伤数字的避讳莫深,至今也没有准确的数据,就可见一斑。
战斗中的血腥画面,风中看过太多的资料,不是一个电影《长津湖》就可以描述的,而风中年轻时也亲耳聆听过参加过这次战役的志愿军26军老战士的讲述。当时听到一半,已是泪流满面。
志愿军万岁!
在第二次战役中,94师为27军的第二梯队,减员算是最少的了,战后不久被拆散,人员分至其他三个师,94师师长邬兰亭调任第80师师长。
第五次战役时,邬兰亭率部完成突破任务,与81师一起在当面之敌美24师正面打开了缺口。
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结束后,敌人实施反击,80师奉命掩护军主力后撤,在水口洞与韩军激战终日,阵地始终岿然不动。后因敌人向侧后迂回,80师两个团处境危险。
正在80师指挥作战的27军副军长詹大南和邬兰亭发电向兵团请示,因信号不畅无法联系。
詹大南和邬兰亭当机令部队后撤,安全归建。
七、红色家风,一门三将军
1948年,邬兰亭任胶东军区新编第6师副师长。青岛战役后,有一名跟随他多年的后勤部副部长兼财务科长,提出想到作战部队去当政治主官。考虑到他缺乏作战经验,邬兰亭没有答应他的要求。
于是,那人就通过其它途径做工作,再次要求调动工作,邬兰亭再次拒绝了。
之后,在“三反”运动期间(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那人控告邬兰亭在南下入闽作战时,“贪污”了全师一个月的牙粉费。
为此,邬兰亭遭到软禁,其妻子李平更是受到五花大绑、抄家搜“赃款”等不公平待遇。
最终,经华东军区后勤部查明情况,才使得冤案彻底澄清。原来,所谓“贪污”的那一个月牙粉费,仍然在军区后勤部的账簿上,从未下拨。
水落石出后,邬兰亭还是说:他再告我一百次,我也决不拿原则做交易!
1960年至1963年,安徽省遭受自然灾害,妹妹邬秀英一家11口人,辗转数百里来浙江湖州时任第20军副军长的邬兰亭家中。
那时,衣食住行都要票证。邬兰亭全家每月不足100斤的定量粮食,却要供给20人吃饭,人均每天只有1.5两粮食,连活命都很困难。一日三餐喝稀粥,不到半个月,妻子李平就因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
军机关得知后,拟从马料配给中调拨一些碎米帮助缓解困难。邬兰亭得知后,立即予以制止。工作之余,他就带领全家开荒生产、“粮不够瓜菜代”,克服了困难、度过了灾年。
邬兰亭公道正派,从不厚此薄彼,不以亲疏用干部,只认成绩、能力和品行。
邬兰亭将军光明磊落,从不阳奉阴违,有话当面说从不背后议论人,讨厌搞小动作、打小报告的人和事。他带兵几十年,不看脸色办事,不看背景用人,不受“来头”左右,赢得了广大官兵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
邬兰亭将军夫人李平,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一个手艺人家庭。1938年5月参加无为县抗日动员会,做救亡宣传工作。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参加新四军。后任新四军团战地服务队队员、师卫生部文化教员、旅卫生部指导员,解放军师部留守处指导员、师司令部协理员。
1954年,李平转业至中共上海市虹口区委宣传部工作;1957年重回部队,任第20军幼儿园主任兼指导员,安徽省军区机关家属委员会支部书记,1978年4月离职休养。1956年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奖章、抗美援朝纪念章。2016年2月20日在武汉逝世,享年94岁。
邬兰亭将军家一门三将军:大儿子邬援军、二儿子邬江兴都是将军。
将军夫妇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始终秉持严格要求、庄重不苟的态度,尤其在孩子的品行养成上,特别注重言传身教、以身示范,注重用独立、坦荡、真诚、俭朴的家风去引导孩子的成长。
将军与夫人李平非常俭朴、惜物,为了教育子女养成艰苦朴素的习惯,他在家中墙壁上挂着艰苦朴素的宣传画,让子女时刻不忘艰苦朴素。在他家旧日历是记事本、旧刊物是剪贴簿、旧衣物旧毛巾都可变废为宝。
大儿子邬援军少将,1951年6月出生,参军后,1969年所在的部队移防山西。住在破庙里,吃的是“二米饭”(小米和高粱米),喝的是黄泥水。战备施工顶着刺骨寒风,野营拉练冒着零下30℃的低温,在晋北荒漠中露天熬夜抢修坦克,但他坚持了下来,始终没有调走。邬援军后任陆军第54集团军坦克旅旅长,陆军第20集团军副军长,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
二儿子邬江兴少将,1953年9月12日出生,16岁参军,到深山当了一名坑道维护兵。后任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信息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国家“863计划”高性能宽带信息网总体组组长,国家数字交换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巨龙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等职。
1975年参与了中国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的设计。
1982年中国第一台5亿次计算机的设计,时年29岁的邬江兴负责主体部分。
1984年以来,邬江兴先后领导研制成功6个型号的程控电话交换机,特别是其中的HJD04型大容量局用数字程控电话交换机,于1991年底通过了邮电部的鉴定,并荣获199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3年邬江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院士。
参考资料:
1、中红网《从放牛娃到将军——无限怀念邬兰亭将军》
2、《长津湖战役》
3、《解放军第32军(1948——1950)》
4、孙小羽《邬江兴走“弓弦”的成功——记红二十八军老战士邬兰亭的一位后代》
5、胡遵远《邬兰亭将军,刚正廉洁家风好》
6、胡遵远、胡本昌、任少松《将军本色是儒雅,红色家风育英才——邬兰亭将军红色文物捐赠活动侧记》
7、中红网《开国将军邬兰亭和李平夫妇的魅力人生》
8、胡遵远《邬兰亭将军和院士儿子的红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