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中铎少将: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时任上海警备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六、逼降孙良诚
1948年3月,方中铎任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第5师政委。
11月6日,淮海战役拉开了序幕。华野2纵奉命担任苏北兵团的突击军,从临沂出发南下。
11日,敌黄百韬兵团已被困在碾庄地域,其63军已在窑湾被歼。敌邱清泉、李弥两兵团,沿陇海路南北两侧驰援黄百韬。
2纵奉命迅速向大王集、双沟镇攻击前进,歼灭正从睢宁向徐州撤退的107军,并准备从侧翼突击徐州东援之敌,粉碎邱清泉部迂回攻击我军侧背的企图。
当时,2纵昼夜兼程千里迂回,部队体力消耗很大。纵队命4师在左,6师在右为一线部队,5师为二梯队紧随其后,以双沟镇为合击目标追击敌人。
国民党军第107军孙良诚部,原隶属冯玉样西北军,有一定的战斗力。抗战后不久,该部投靠汪伪政权,抗战胜利后被收编为25师,后被改编为107军,下辖260、261两个师,军部驻睢宁县城。
孙良诚被收编后非常卖力,升到了第一缓靖区副司令兼军长。但由于他不是黄埔出身,又在西北军供职多年,因此常受到国民党猜疑和嫡系的排挤,被国民党特务严加监视。
孙良诚曾叹息:蒋指挥我孙某多年,无役不从,如此卖力,现在还把我当杂牌来看,怎不令人灰心。
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顾祝同,11月4日在徐州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孙良诚等非嫡系将领虽也召去开会,但只能参加一般会议。孙对此非常不满,与蒋介石的隔阂更深。
中共了解孙、蒋之间的矛盾,遂派周镐、李群等敌工人员到孙良诚部做工作。孙良诚也目睹了解放军主力纷纷南下,自己孤军被弃在双沟、睢宁一线,终究逃不脱被歼命运,遂权衡利弊,表示愿意在睢宁举行战场起义,并下令让双沟的261师回到睢宁一同参加起义。
11月8日,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张克侠、何其沣率部起义。当日,蒋介石派飞机投亲笔信给孙良诚表示“慰勉”,并同时令其向徐州靠近。11日,他又接到徐州“剿总”司令刘峙让他尽快率部开往徐州的命令。
孙良诚犹豫、动摇了,最后改变了决心。他令已来到睢宁准备起义的261师速返双沟,接着又向徐州“剿总”要来了10多辆大卡,连夜亲率军部及260师沿公路向徐州撤退。
12日上午,2纵4师先头部队在睢宁西北30华里处的邢圩子追上敌260师的后尾部队,在大王集追上了敌107军军部和直属队,并监视两部敌人后,主力沿公路向双沟进击敌261师。
此时,2纵6师先头营也与敌107主力发生遭遇战。
下午5时,6师进抵双沟,敌261师在师长孙玉田带领下,匆忙向徐州方向逃窜。
发现解放军大部队追来,有将其包围的态势。孙良诚见势不妙,一面令军直属队和260师在邢圩一带宿营,并抢占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一面令261师回师邢圩,以接应军部及260师西撤徐州。
12日下午,5师进抵邢圩,侦知敌107军除军教导团被围在大王集外,其军部和260师均据守于邢圩、高集一线。
敌107军教导团有400余人,大多数是连、排骨干,政治上较反动,装备好,战斗力强。
纵队接到报告后,认为孙良诚反复无常,要5师积极准备进攻,但同时也不放弃争取其投诚,并令纵队炮兵团进至邢圩附近。
5师限令被围之敌于13日上午10时半前放下武器,但敌毫无降意,遂令15团2营加强一个炮兵连,向大王集发起攻击。
2营以5连为突击连,从守备较薄弱的西北角突入,后分两路,从侧背夹击大王集东南角的核心阵地。
敌107军教导团见大势已去,只得放下武器,缴械投降。
孙部主力被围后,地下党员、孙良诚的高级参议周镐冒险只身重返敌营,对孙说:我们已商定了起义的时机和条件,但你一再违反协议,现在解放军大军压境,107军已处四面包围之中,只有放下武器投诚,才是唯一的出路。
孙良诚听到“投诚”大惊,企图争取起义的待遇。
19时,周镐同孙良诚乘吉普车来到华野第2纵队第5师师部,孙良诚见到5师政委方中铎,要求给予番号,然后率部到朝阳集起义。
方中铎说:孙将军,现在你来洽谈起义,已经迟了。我们过去相信你,曾经几次给你机会,而你迟迟没有行动。现在,贵军四面被围,这个时候你来接洽起义,时机早已错过,你们只有缴械投诚。
孙良诚强辩说,关于起义的事,早在宿迁就和你们联系好了,你们不能失信。
方中铎驳斥道:当时确实联系好,但你为什么要带着部队往徐州跑?既然要起义,在被围时为什么还不停下来,还提出要求到30里外的朝阳集去起义?这分明搞缓兵之计,这套鬼把戏骗得了谁?
孙良诚坚持认为军人有军人的气节,起义可以,要投诚,他不干。
方中铎有些上火:孙将军,你有什么资格侈谈军人气节?当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将军失败,你背叛了他,跑到南昌去见蒋介石;8年抗战,你认贼作父,当了伪军,然后率部盘踞苏北,配合日军“扫荡”,残害人民,你的气节哪里去了?抗战胜利后,你摇身一变成了国军,替蒋介石打内战,你还有什么资格谈气节!
孙良诚词穷,又要求打电话给苏北兵团司令员韦国清,同意让他起义。
方中铎向第2纵队司令员滕海清请示,滕在电话中回答得也很干脆,要孙良诚立即率部队投诚,否则武力解决。
方中铎放下电话,跟孙良诚说:你不愿意投诚也可以,我现在就放你回去,但投诚和被俘是不一样的,你部已被包围,我们打进去把你活捉,那时你将不是座上客,而是阶下囚。
孙良诚提出,自己在北京西直门有房产还经营一些企业,投诚后是不是不会没收。想带走两匹马和两名卫士,是否给开个证明,沿途不至于出麻烦?
得到了方中铎肯定的答复后,孙良诚无可奈何地表示同意率部投诚,提笔写下“放下武器”四个字。
14日上午8时,孙良诚率107军军部及260师6000余人放下了武器。
14日黄昏,4师于双沟西北的郭集、观音堂追上了敌261师。261师遂退守玫瑰山。
经一夜战斗,敌261师除师长孙玉田带一个排逃走外,余被全歼。至此,敌107军被全歼,徐州东南的门户被彻底打开。
此役,2纵共俘敌8000余人,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30多部运输车辆。
孙良诚部被歼,但参与策反孙良诚的我军敌工人员却损失惨重。
早在1946年7月,中共华中分局京、沪、徐、杭特派员周镐(1946年加入共产党,公开身份为国民党少将军统特务)与谢庆云(孙良诚的亲信,1944年被发展入党)、郭楚材就在107军驻南京办事处秘密开会,准备策反孙良诚部,重点对象是孙良诚和中将副军长兼260师师长王清瀚。
会后,周镐与谢庆云、郭楚材就加紧了对孙良诚部的策反工作,并决定先做王清瀚的工作。
不久,王清瀚被发展为中共特别党员。
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接近结束之际,周镐、谢庆云、王清瀚等在260师师部,与孙良诚进行了谈判,孙良诚也终于答应通电起义。
孙良诚投诚后,谢庆云不顾个人安危,又回到107军南京办事处,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1948年12月,谢庆云、周镐、王清瀚向党组织建议,通过孙良诚再做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刘汝明的策反工作,计划得到了批准。
随后,周镐、王清瀚便同孙良诚商议做刘汝明的策反工作。孙良诚说:不妨试一下,不行再说。
12月下旬,孙良诚副官尹严俊到蚌埠绥靖区司令部向刘汝明作了汇报,并密谋了假起义、真诱捕的详细计划。
随后,刘汝明一面令尹严俊携带“同意起义,需孙良诚、周镐、王清瀚亲来蚌埠面议”的假降信返回淮北,一面立即电告南京,并建议马上逮捕正在南京的谢庆云。
尹严俊回来后,先暗中向孙良诚作了汇报,再将刘汝明的回信交给了周镐、王清瀚。周镐等人未发现有诈,决定冒险亲自赴埠绥靖区司令部。
1949年1月4日,尹严俊从蚌埠带回刘汝明的一个“代表”。
5日,周镐、王清瀚与孙良诚、尹严俊、高发起(王清瀚师部骑兵排长、谢庆云的外甥)、刘彦锡(王清瀚的勤务兵)、朱亚夫、王培功及刘汝明的代表共9人过了淮河,并派高发起去南京通知谢庆云,尽快赶到蚌埠刘汝明司令部。
周镐等人途中即被刘汝明之子、特务团团长刘铁军带人接到团部,随即被捕。
周镐、王清瀚、谢庆云等人被捕后,中共南京市、上海市地下党组织及他们的亲属多方营救,但均未能奏效。谢庆云被装进麻袋,抛入黄浦江中,王清瀚、周镐也先后遇害。
策反刘汝明失败后,孙良诚不久到了南京,后移居上海。上海解放后被捕,不久病死狱中。
七、警备上海,深受两位老帅教导
1960年5月,方中铎任上海警备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61年8月晋升为少将。
1961年,贺龙和罗荣桓视察驻沪部队,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上海警备区副政委方中铎、空军驻沪部队政委江腾蚊作陪。
方中铎在汇报中说:有些战士的家乡遭了灾,有的社队干部作风不好。探家回来后,讲了些怪话。有人说这是反对“三面红旗”,一些战士被划为落后分子。
罗荣桓当即指出,在战士中不能划类。怪话说得多的,恰恰是阶级出身好的,他们没顾忌.敢说话。有些中农出身的,比较谨慎,往往不多说,不敢说,并不等于没有意见。不要因为战士说些怪话就随便戴帽子。
罗帅还说,要把战士当自己的亲兄弟,如果战士有话,闷在心里,不敢或不愿讲,说明我们的工作落后了。现在,国家还有困难,粮食不够吃,吃不到肉,菜也很少。战士们天天训练那样辛苦,做到这一点就不简单了,怎么还能喊他们是落后分子呢!
贺老总也说:现在说几句,可能以后说得还要多些,因为现在才2月份。南方5月、北方7月,小麦才登场,困难还在后头呢。帽子可是不能随便戴的,帽子大了不好,小了也不好。我们不能太伤感情,要尊重战士的自尊心。一定要强调说服教育,不能压服。
后来,根据罗荣桓的指示,总政治部要求在文件、报纸上,取消“落后分子”的称呼,必要时,可改用“后进”的提法。
方中铎又汇报说,有些老百姓经常偷连队种的蔬菜,很是头痛。
贺龙认为,可以把老百姓找来,开会讲清道理。军民鱼水情,部队种的菜多,应该主动送给老百姓一些。老百姓吃不饱,我们看着不管,就不能称得上人民的军队。我们不要做了官,就忘了本。
两位老帅的教导,令方中铎受益匪浅,也掌握了以后处理类似问题的分寸。
在上海警备区期间,方中铎分管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宣扬了“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先进事迹。
参考资料:
1、岳夏《八路军驻晋办事处的始末》
2、《窦楼战斗》
3、《进军淮上》
4、叶介甫《“竹沟事变”始末》
5、鲁南《一次鲜为人知的策反失利》
6、苏克勤《彭雪枫与拂晓报》
7、方中铎《我们是如何在淮海战役中歼灭国民党一O七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