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转眼 2025 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春分。

春分,顾名思义,就是春季的中分点。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相等,象征着阴阳的平衡。自古以来,春分不仅是一个天文现象,更是农业生产和民间习俗的重要节点。而今年的春分格外特殊,因为它与一个古老的节日——春社日恰巧重合。除此之外,还有“3 人要躲,2 物要吃,1 事要做”的传统讲究,每一条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那么,今年的春分为何如此不一般?这些习俗又是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的?让我们一一解读。
一、春分与春社日重合——古老的祭祀传统今年的春分正好与春社日重合,这是极为罕见的现象。春社日,是古代民间祭祀土地神的重要日子。按照干支纪日法,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即为春社日。今年立春是 2 月 3 日,第五个戊日正好落在了 3 月 20 日,也就是春分这一天。
在农业社会,土地是人们生存的根本,而社神(土地神)被认为掌管丰收与灾祸。因此,在春社日,人们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 春社日的习俗
在古代,春社日往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乡村集会之一。各地习俗略有不同,但核心仪式包括:
社祭:村民们会在田间或社坛设立供桌,摆上五谷、酒肉、果品等供品,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祀仪式,向社神敬酒、祷告。
迎春锄土:一些地方会在春社日进行“开耕”仪式,象征着新一年的耕作正式开始。
放生与忌杀生:因为春社日是“土地神的生日”,民间认为这一天要惜生、爱护万物,因此许多地方禁止宰杀牲畜,还会举行放生活动。
在如今的都市生活中,春社日的仪式已不多见,但农村地区仍然保留着一些传统,比如敬土地、吃春社饭等。

“春分早,寒流跑;春分晚,倒春寒。”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春分如果来得早,寒潮就容易快速消散,而春分如果较晚,则意味着倒春寒的可能性增加。今年的春分属于晚春分,农历日期落在二月二十一,正是容易出现倒春寒的时间段。
1. 倒春寒的影响
倒春寒,是指春季气温回升后,突然又受到冷空气影响,出现短期降温、霜冻甚至降雪的现象。它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农业受损:果树、茶树、早播的农作物,可能因低温而遭受冻害,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人们容易生病:昼夜温差大,忽冷忽热,容易引发感冒、过敏等疾病。
影响动物生长:一些昆虫、畜禽因为温度波动而出现生长异常,甚至影响繁殖。
2. 传统的防寒措施
古人很早就总结出了应对倒春寒的经验,比如:
“春捂”:春天不宜过早脱去冬衣,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要注意保暖。
盖草防霜:对于农作物,农民会在地里覆盖稻草,减少霜冻影响。
围炉取暖:在南方,春寒时节,人们仍然会用小火炉取暖,特别是在湿冷的江南地区。
在现代,随着气象预报的精准度提高,人们可以提前采取措施防范倒春寒,但这些古老经验依然值得借鉴。
三、春分的讲究——3 人要躲,2 物要吃,1 事要做1. 3 人要躲
在民间传说中,有三种人需要在春分这一天“躲一躲”:
孕妇:古人认为春分阴阳交替之际,气场不稳定,孕妇容易受到惊吓,因此建议避免外出,尤其是去人多嘈杂的地方。
体弱多病者:换季时节,免疫力低下的人容易生病,因此老人、小孩、久病之人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寒邪侵袭。
犯太岁之人:按照传统命理学,今年冲犯太岁的人(比如生肖相冲者)最好少出远门,减少参与重大活动,以避凶祸。
2. 2 物要吃
春菜:春分时节,南方许多地方有吃“春菜”的习俗,春菜是一种野菜,寓意着迎春纳福。
春分蛋:最著名的春分习俗之一,就是立蛋。这一天,由于地球引力和昼夜均衡的关系,鸡蛋更容易立稳。立蛋成功被认为是好运的象征,因此许多人都会在春分尝试这个游戏。

3. 1 事要做
踏青:春分后,天气回暖,正是踏青的好时节。古人认为,春天属木,外出踏青可以吸收大自然的生气,有助于身心健康。
结语:春分,春天真正的开始春分不仅仅是一个节气,它是天地万物苏醒的节点,连接着古老的农耕文明,也与我们的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今年的春分因春社日的巧合而显得格外特别,让我们在这一天,感受春天的生机,遵循古人的智慧,在变幻的时节里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
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愿你在春分时节,顺时而生,平衡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