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印度技术来之不易只要是存在文化传承的国家,几乎都有着追寻日月的执念。中国如此印度也是如此,而时至今日,印度也顺利成为了继中国、美国、俄罗斯之后,第四个独立掌握太空对接能力的国家。
不过说实话,印度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原来,早在2024年年末,印度便发射了两颗小卫星“追逐者”和“目标”用于对接实验,而他们本来准备于470公里高的轨道上,以20公里左右的间距进行对接。
但是由于在今年1月7日时,相关部门却发现他们的准备不算充分,所以便宣布了实验的推迟。然后到1月9日,印度又进行了第二次实验。
可就在两颗卫星仅仅距离225米的时候,其中一颗卫星却偏离了既定的轨道。不得已实验再一次延迟,可印度并没有就此罢休,因此三天后,便进行了第三次对接实验。
这一次他们虽然把两颗卫星的距离,拉近到了3米左右,可有关部门还是检测出了对接是存在技术问题的,因此如果贸然持续下去的话,卫星是极有可能发生损毁的。
老话常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只不过经历了三次失败的印度却并没有放弃,终于,他们在1月16日的第4次对接实验中成功了。
虽然说这个结果算是好的,但连实验获得成功都如此“多灾多难”,一旦真的把实验放在外太空,需要考虑的因素就更多了。
根据专家模拟,卫星间的交会对接,不亚于人在地面上用机械吊一根丝线,贯穿身处太空的针头。如果大家做过穿针引线的细活儿,想必就能理解其中的高难度了。
而当印度拥有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之后,其实也就意味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太空话语权。毕竟,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就是空间站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
拥有了这项技术之后,航天部门才能把地面上的人以及货物,通过航天器送到空间站里。可见,印度的航天计划,绝对不仅仅局限于把硬件设备送上天。
在他们的规划之中,一定有一个印度版的空间站在远处招手。甚至就算印度空间站在短时间内,还无法实现对接实验,这次的实验依然能让印度受益无穷。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能进行太空对接实验,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可以在轨组装大型航天器了。
要知道,就算是航天技术及其成熟的中国、美国以及俄罗斯,其实都无法把上百吨的航天器一次性的运输到地球轨道上,所以这就需要运载火箭分批将它们送到准备位置后,再通过空间对接技术进行整体建造。
如今印度掌握了这门技术,其实也说明了他们为此后更大更多样化的航天项目奠定了基础。虽然太空科研项目繁多,但他们至少能不让计划只建立在理论之上,而是能不断地开展实验了。
中美俄领先布局印度在今年实现的对接实验,让他们成为了能独立主动进行对接实验的第四名,那么在此之前,是哪三个国家拥有着这种技术呢?没错,就是中国、俄罗斯以及美国三巨头。
据了解,其实早在2011年,我国其实就成功完成了空间交会对接实验。当年我们在九月份时,便将天宫一号发射到了太空之中,而搭载它的火箭便是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此后不久,11月1日我们就又将神舟八号成功送到了太空之中,而这次的搭载火箭,则是改进后的长征二号。我们在经过不到两天的调试之后,便开始了二者的对接实验。
期间经过了捕获、缓冲、拉近、锁紧4个程序,才实现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的刚性连接,这一次的实验,使得它们成为了一个新型的组合体,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成功完成了空间交会对接试验。
后来,我国为了验证自身对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掌控程度,又在组合体飞行12天后,将两个飞行器分离再对接。而这一次的成功,则让我国在对接技术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有了更新的感悟。
说起来,其实美国、俄罗斯、欧洲及日本都曾让自己的飞行器,与地球轨道上目标飞行器进行过交会对接实验,但其他几个国家都是从美俄借鉴技术或直接获得助力。
而美俄两国自身对空间对接能力的掌控度也是各有不同的,俄罗斯作为老牌航天国家,拥有着极其成熟的对接技术。所以,他们仅需要3小时便能完成该项实验,他们主要使用的就是快速锁定轨道技术。
与之相比,美国虽然也掌握对接技术,但动手能力却要下降不少。就以2024年美国送上天的载人“龙”飞船为例,为了实现飞船与国际空间站的顺利对接,美国航天局居然使用了28小时。
当然,说到这肯定有人好奇咱们国家的成绩如何,其实咱们虽然比不上俄罗斯,但也是超过了美国不少的。我国的神舟19号飞船进行对接实验时,消耗的时间才不过短短6.5小时,可谓是精准又高效。
总体来看,目前大家对于资源的竞争,已经从地面之争蔓延到了天海之争。当下,我国还是很需要在能企及的空间内,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的。
咱们划定海域就是因为抱着这种想法,而在南极建立中国科考站也是如此,如今发射外太空航天器更是如此。最终,我们并不是为了强取豪夺什么,而是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不会受到侵害。
中国地位不惧挑战一个和尚挑水喝,四个和尚还能有水喝吗?说实在的,我国在航空领域的投入,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由此形成的自信可以让我们面对任何潜在的威胁。
截至现在,仅仅是全球正在运行的人造卫星数量,就已经高达4800多颗了。如果再算上其他的航天器以及附属设施,可以说太空已经没有多少地方留给其余国家了。
然而,如今随着印度突破了空间对接技术,他们未来在外太空的谋划,绝不会因为他国的态度而停止。更别说,印度本身也是全球第四个成功进行火星探测的国家。
其国内的航天实力是不容小觑的,而除了探寻宇宙之外,印度在航天领域还分别建立起了成熟的区域导航系统,以及通信卫星领域国家卫星系统。
与此同时,印度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规划,还与中国极其类似,都是先学后自研。所以他们经过多年的布局,至今还在不断的借鉴来自西方国家与俄罗斯的航天技术与经验。
由此说来,印度正在迅速膨胀自身在外太空的体量以及存在感。对此,我国需要与美俄两国一样保持一定的警惕,绝对不能让印度轻易偷鸡。
当然了,短时间内印度还威胁不到中国的外太空地位。毕竟2022年时,我国在航天领域的支出费用就已经高达119.4亿美元了,而印度一直奉行的确实用小钱办大事。
2019年时,印度为了研究太阳大气层和太阳风而审批的太阳观测器项目,最终也不过只批准了4600万美元的研发经费。而2023年前后印度的“月船3号”登月任务,也才给出了7500万美元的预算。
看得出来,印度在航天领域,虽然志不短但人很穷,往好了说这是追求低成本,可实际上就是本身的预算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怎么能和愿意放开手脚搞航天的中国比技术比未来呢?
而我国在2024年制定的《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也可以发现我们是在积极提高自己在航天领域的话语权的。咱们早在去年初,就预计要再安排70次宇航发射任务,以及发射290余个航天器。
这是印度这个航天新秀怎么追都追不上的水平,并且我们除了自身的技术沉淀的够多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杀手锏没说,那就是天宫空间站。
要知道,美国、俄罗斯等国之所以要不断完善空间对接技术,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航天器与国际空间站的对接。早在2015年时,美俄两国甚至已经进行了300多次交会对接实验。
而他们对此乐此不疲,则是为了维持大量太空研究能顺利运行,保证人才与物资不会出现短缺。
可就算他们的对接技术再成熟,国际空间站临近退役,也是他们难以改变的一个事实。也许过不了几年,全世界也就只剩我国一个空间站了。
而这也就意味着,只有我国的空间对接技术是有用武之地的,而我们借着这项技术的加持,也可以保证空间站的运行不中止。至于印度,对接技术也不成熟,国家空间站更是影子都没有。
因此,咱们是完全没必要把印度视为航天领域的威胁,如果是个国家都能引起我们的重视的话,那美国的航天水平早就把我们吓破了胆了。
我国与其看他国的技术攀升的有多快,不如着手提高自家的航天科技,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但最终比的却也是技术。
只要我们的技术不落伍,就完全不需要担心别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轻易的超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