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起源考|端午节来历有10余种说法,哪一种更有说服力?(下)
文:枯木
(续上)
第三章、端午节10种起源来历中,哪种说法更加符合历史?
1、自然天象崇拜过于泛泛
首先第一种,源自自然天象崇拜。由于古人对于未知世界的不了解,出于对自然现象的恐惧和崇敬,便产生了自然神灵崇拜。因而基本上古代所有的传统习俗,可以说都可归结于自然天象崇拜。然而,这种说法过于泛泛,也不太确切。
苍龙七宿星象春季于东方升起,夏季于南方高空,秋季于西方退落,冬季隐没于北方地平线下。人们崇拜天象,于是在仲春时分祭祀龙出现,后来演化成了“二月二龙抬头”习俗。至于在夏季正中,一般来说是夏至日,苍龙七宿在南天正中,正如《史记·封禅书》记载:“夏至日,祭地,皆用乐舞”。
因而,如果说和天象有关,也应该和二十四节气夏至日有关系,而五月五日端午节虽然和夏至日很接近,不过,很少重合。那么可以说和后面的说法,三大夏至说合并为同一说法,是由夏至演变而来。可是在《史记》中,“夏至(节)”和“五月五日(节)”都有出现,似乎并不相同。因而,端午节源自天象自然崇拜,虽然有关系,不够缺乏很直接的关系。
第二种,闻一多先生的龙图腾崇拜说。这个说法是把第一种进行了演化,从历史记载文化证据上进行论证。不过,闻一多先生列举的几个证据,只能说明古人有龙图腾崇拜,却不能说明和端午节有直接关系。闻先生举了很多“五龙”记载,然后认为龙和五关系很大,“端午”最早是“端五”,因而得出结论,端午节就是龙图腾崇拜的演化,笔者认为证据不足,略显牵强。
再就是,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吴越,然后向长江中上游和北方传播。可是其列举的所有证据,都是源自《史记》和《后汉书》中关于匈奴的记载,也就是说,用北方的龙崇拜来证明龙崇拜起源于南方,这就有点错误了。仅仅认为近代南方江河水多,就片面的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南方,更缺乏实证。
要知道,在上古时期,全国各地都是水患为灾,《山海经》、《史记·夏本纪》都记载,上古时期,华夏发源地黄河流域,洪水滔天,以至于有了大禹治水。况且龙图腾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体,是华人的共同崇拜,目前最早发现的实物证据还是在辽宁阜新,因而该说法是用演变后的习俗结果来证明起源的原因,属于本末倒置。
综上所述,关于端午节起源于龙图腾崇拜,和第一种说法相近似,虽然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证据同样过于牵强。
2、人物传大多是出于附会
第三种,纪念伍子胥说。该说依据的是晋代《会稽典录》:“汉安二年(143年)五月五日,于县江迎伍君神”,然而在晋代以前并没有类似记录,并且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也没有记载伍子胥自杀确切日期,只有“吴人怜之,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这可以肯定,当时江浙一代有祭祀伍子胥的传统,不过,同时期周处的《风土记》只有记载端午节,而没有说明是祭祀伍子胥,因而可能只是一隅的习俗。另外纪念伍子胥也很难解释其他端午节习俗来历,诸如挂菖蒲、悬艾叶、饮雄黄酒等。
第四种,纪念孝女曹娥说。这种说法同样引自第三种说法,不过,在原文中已经说明曹娥父亲因为在五月五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于舜江,曹娥悲痛万分,日夜哭泣,过了17天,曹娥也跳江。因而纪念伍子胥说在前,纪念曹娥在后,自然不能作为起源,只能说人们认为曹娥孝心可嘉,以兹纪念,并不能作为端午节的来历。
第五种,纪念介子推说。这点其实不需要多解释,因为有“寒食节”专门纪念介子推,《荆楚岁时记》有“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而,纪念先贤不可能有两个相近的节日。况且一些文献都已经佚失,只是在唐代收录的文集中引用,很难作为证据,并且唐代已经明确寒食为法定假日,因而这个说法可以不考虑。
第六种,纪念屈原说。这是现在最为流行并且知名度最高的说法。不过,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 278年)远比伍子胥(公元前559年~公元前484年)要晚两百年,并且更早的书面证据都说明五月五日有纪念伍子胥的习俗,却没有说纪念屈原,因而纪念屈原说应该是在端午节形成后,才被后人依附在一起。
还有另一个证据,那就是和屈原在同一时期并且略早的孟尝君田文,因为生于五月五日,被父亲厌恶,因而可以看出在屈原去世前,就已经有了五月五日的说法,因而,更能证明纪念屈原说不能成立。
那么,为什么后来纪念屈原说能够广为流传呢?这是古人为了弘扬爱国精神和颂扬文人的高尚气节导致,就对比以上四种纪念人物说,介子推有专门的寒食节纪念,就此退出争论;伍子胥被逼屈死,却有掘墓鞭尸行为,曹娥为父尽孝而死,只是个人孝行,而屈原则是忧国忧民悲愤而死。因而,后来被历朝历代公认为高尚情操的代表,自然广为弘扬,因而成为知名度最高的说法。
3、夏至演变成端午证据不足
第七种,夏至说。这种说法可以归结到第一第二种说法,那就是自然天象崇拜。夏至日,苍龙七宿在南天正中,因而人们崇拜祭祀,夏至作为一个节气自然是很古老的。不过因为后代夏至日也得以保留,还出现端午节,因而说是夏至祭祀演变成端午就无从说起。所谓的演变,是一种逐渐变成另一种,原来的节气消失,而不是出现两个节日。因而端午节源自夏至有点牵强,倒不如说,第一种第二种的龙图腾崇拜和天象崇拜,演变成夏至祭祀比较顺理成章。可是夏至变成端午就说不通。
4、把习俗活动说成起源
第八种,勾践练兵说。源自宗懔的《荆楚岁时记》引用的《越地传》的一个说法,说越王勾践练兵,后来成为习俗。这种说法以偏概全,应该说,赛龙舟习俗有可能起源于水上练兵,不过,端午节起源不可能是因为水上练兵变成习俗,无法解释其他习俗以及更早的起源记载,因而基本上不予考虑。
第九种、浴兰说。这种说法同样把结果说成原因,没说为何要浴兰。其实,同三月上巳节一样,也斋戒沐浴兰汤,目的都是为了驱毒辟邪,因而不能说浴兰是习俗起源。
5、端午节起源最早应该是“恶月恶日说”
第十种、驱毒辟邪说。以上九种说法基本上都可以排除,那么驱毒辟邪是不是端午节起源的真正原因呢?笔者认为,该种说法最为妥帖,也合情合理,而且可以和众多习俗联系在一起。
先说理由,首先记载最早,早在先秦时期就有这种说法。比如《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说孟尝君出生便被父亲要求抛弃,原因就是因为“五月五日”出生,不利于门户,因而可知战国时期就有此习俗。再就是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记载:“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东汉董勋撰著的《问礼俗》曰:“五月俗称恶月,俗多六斋放生”。众多记载都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认为五月是恶月,并且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因而需要辟邪驱毒。
其次是理由充分。那么,为何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从天象上来说,五月五日接近夏至,苍龙七宿在南天正中,《礼记·月令》:“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交,死生分”。夏至后白天渐短,黑夜渐长,孔颖达解释:“夏至一阴生,是阴动用而阳复于静也”。至阳导致阴生,正如“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因而人们认为该月不祥。
从气候上看,五月进入夏季,天气炎热多雨,各种毒物病虫害进入活动旺季,而毒物在古代被认为属于阴,古人又认为最毒的毒物五毒“蛇、蝎、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开始萌动,对人的安全造成隐患。古人医疗条件差,再加上当时夏季瘟疫流行,许多人因病去世,因而人们认为该月是恶月。
至于恶日,五月是午月,遇上午日,重午,古人认为是更不祥的日子,当然五月一般最少有两个午日,也可以有三个午日,这就是为何在1973年甘肃发掘出的汉代木简,五月十八日为“重节”,这是第二个午日。笔者猜测,这是古人把夏至天象和重午结合起来,因而用的是第二个午日。不过,当时还没出现“端午”一词,端午应该是后来才有的。
至于为何会有五月五日,因为“五”、“午”同音,并且夏历五月是午月,古人对重复日月都有特别的偏爱,因而五月五日本为“午月午日”,重复出现,自然更加不祥,后来逐渐在民间变为五月五日。若是按照历法,先秦时期虽然以干支纪元,不过也并行数字纪日,这就是为何汉代《史记》中有五月五日。东汉魏晋以后,比较盛行数字纪日,于是到了后来,五月五日也称为“五月节”,替代了“重午节”。
综上所述,午月毒物出没、瘟疫流行,午月午日是最厉害的一天,人们认为哪一天是最阴毒的日子,因而需要驱毒辟邪。这就是为何有沐兰汤、喝雄黄酒、挂菖蒲、悬艾叶、薰苍术、佩香囊、斋戒节欲等习俗,因而“恶月恶日说”应该是端午节最早的起源原因,比起其他九种说法,更能解释很多习俗的出处。
另外,关于恶月恶日传说,还有很多历史人物的专辑记载,比如孟尝君田文、东晋末年名将王镇恶、宋徽宗赵佶等来佐证,我们另文详谈,就不赘述。
第四章、结语
笔者对以上10种说法经过简单分析,得出结论,那就是端午节的起源,应该最早源自“恶月恶日”说法。然后人们在这一天用各种方法驱毒辟邪,从而产生各种习俗活动,并且延伸开来,认为这一天生人不祥。至于吃粽子和赛龙舟习俗,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在五月节已经存在的情况下,人们把当地习俗以及纪念先贤的活动相结合,从而经过不断演变,最终在两晋时期形成“端午节”。
可能还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为何王莽时期的木简上的“重节”是五月十八日,而不是五月五日?因为没有实物证据,我们只能猜测,在东汉以前,五月五日“五月节”和午月午日“重午节”(或重节)都存在,而重午包含第一个午日和第二个午日,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端”字的含义,那就是初始的意思,即第一个“午”日。后来到魏晋南北朝,逐渐合并吸收,人们只用第一个重午日,也就是端午节,而不再说第二个重午日(也因为有夏至节气的原因)。
当然,这只是笔者个人的看法,由于学识浅薄,难免有些论证不到位的地方,欢迎诸位老师和读者提出新的证据和看法,敬请留言交流。
(全文完)
2021/6/12榆木斋
主要参考资料
《礼记》西汉 戴圣编撰
《史记》西汉 司马迁编撰
《风俗通义》东汉 应劭编撰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编撰
《荆楚岁时记》南朝(梁)宗懔撰著
《续齐谐记》南朝(梁)吴均撰著
《初学记》唐代 徐坚汇编
《艺文类聚》唐代 欧阳询等编纂
《端午考》现代 闻一多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