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科举趣事|一一鹤声飞上天,因兄最惜不敢偷
文:枯木
中唐文人小团体比较多,比如大历十才子、韩柳刘、元白李等,多以兴趣相投,诗风相近,交往密切,感情甚笃为人所道。然而还有一些诗人团体,由于诗名不显,缺乏关注,因而少为人知,比如“山中四友”就是其中之一,然而也有不少趣事传世。
“山中四友”最早见于五代王定保撰著的《唐摭言》,后世《全唐诗》、《北梦琐言》、《唐才子传》、《升庵诗话》等也有记载,大多引用前文,不过关于四人的说法却不一。《唐摭言·卷二·争解元叩贡院门求试后到附》中记载:“合淝李郎中群,始与杨衡、符载等,同隐庐山,号‘山中四友’。”即李群、杨衡、符载三人,另一人未提及。
宋代孙光宪撰《北梦琐言》和计有功的《唐诗纪事》有提及符载和杨衡、宋济在四川青城山隐居,不过没有“山中四友”说法。明代胡震亨的《唐音癸签》总结前两书籍,把山中四友说成“符载、杨衡、宋济、崔群”,清代《全唐诗》则沿袭《唐音癸签》。而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卷五·杨衡》有:“(杨衡)与符载、崔群、李渤同隐庐山,结草堂于五老峰下,号‘山中四友’”,指出四人为符载、杨衡、崔群和李渤。
可以看出,“山中四友”中符载、杨衡为后人认可,其他两人则版本不一。由于山中四友并不出名,因而考据甚少,近些年有两位硕士论文依据现今出土的碑帖资料进行考据,认为“山中四友”其实是五六人之多。并且得出结论,山中四友其实为符载、杨衡、王简言和李元象,后两人因去世早,没有功名,甚少有资料传世,因而后人把其他有交往的诗人列入,应为杜撰。
我们且不管他山中四友的考据,在已经确定的四人之中,符载和杨衡是当时比较知名的诗人文学家,符载最为知名,有多篇诗词文赋传世,和大历十才子之一司空曙有交往,在柳宗元、刘禹锡文中有提及。杨衡则资料较少,不过在符载的文章中,在《唐摭言》中记载了一桩趣事,和杨衡有关,说明杨衡的才气和气量,非常人可比,下面我们就来简单说说。
杨衡,字仲师,祖籍凤翔陈仓(今陕西宝鸡),父亲杨鸿,官至犀浦(今成都郫都区东部)县令,与杜甫、岑参有交往。杨衡颇有才气,是“山中四友”中最早中举的,符载在《荆州与杨衡说旧因送游南越序》有:“中师聊整文思起,尝于礼闱间飞声腾陵,噪动公卿”。不过杨衡仕宦不顺,后来仅仅是官至大理评事。
不过,杨衡参加科举并中进士第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有人凭借抄袭杨衡的诗词,得以中举,后来被杨恒得知,前去京城找寻,并且也得以中举,《唐摭言·卷二·争解元叩贡院门求试后到附》记载:“杨衡后因中表盗衡文章及第,诣阙寻其人,遂举,亦及第”。
那么,杨衡找见抄袭之人怎么处理了呢?从《唐摭言》记载,杨衡很大度的原谅了抄袭者。原因有三点,其一,抄袭杨衡的人是他的同族中表兄弟,因而杨衡因为听说此事,估计是气愤不过,准备告状,正巧遇上科举考试,一试即中,也算是因怨得福,有舍有得。其二,抄袭之人是亲戚,也不便于撕破脸皮,使之被褫夺功名,因而就此作罢。
不过,在该文中,还说明了一个最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抄袭之人还有自知之明,给杨衡留了面子,因此杨衡原谅了他。原文:初遇其人颇愤怒,既而问曰:“且‘一一鹤声飞上天’在否?”前人曰:“此句兄最惜,不敢辄偷。”衡笑曰:“犹可恕矣。”
大意是杨衡有一首诗,其中“一一鹤声飞上天”句最为得意,于是找见抄袭的亲戚,问他:“我先问你,我的那句诗你抄袭没有?”,该人说:“这句诗是兄长最得意和爱惜的,因而我不敢偷!”于是杨衡笑着说:“如此看来,你还有可以饶恕的地方”,于是就原谅了亲戚。
然而可惜的是,该句诗的原文已经佚失,我们无从阅读全诗,实在是遗憾。《全唐诗》还收录了杨衡的残句:“贤人处霄汉,荒泽自耕耘”,“陇首降时雨,雷声出夏云”,并且有一首完整诗词,颇有魏晋风韵,我们最后就来欣赏一下:
《送孔周之南海谒王尚书》
【唐】杨衡
泛棹若流萍,桂寒山更青。
望云生碧落,看日下沧溟。
潮尽收珠母,沙闲拾翠翎。
自趋龙戟下,再为诵芳馨。
2021/5/2榆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