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已经基本宣告成为车市里的主流了。继4月上半月,国内的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突破50%大关后,根据最新的全国乘联会最新数据,5月第三周(13日~19日),国内的新能源乘用车上险量达16.8万辆,渗透率达50.2%,首次超过燃油车。由此,203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的目标,仅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达成了,甚至已经有不少舆论狂欢称“买燃油车的人正式成为了少数派”, 还有不少人把新能源车和油车直接视作“两个时代的产物”。
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燃油车从此就再也没有市场机会了呢?未来的汽车市场,真的就没有燃油车的一席之地了吗?今天咱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新能源车依然有不少先天难以克服的缺陷
尽管在使用成本、智能化水平、驾乘体验等方面有着非常显著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新能源车本身依然有着很多在当前技术和配套环境下难以克服的劣势,这些都会成为潜在的消费者望而却步的理由。
譬如,纯电车依然存在充电时间长,在没有私人充电桩的情况下充电成本较高,冬季或者夏季等极端气候下续航“缩水”、节假日出行时应急补能困难、贬值速度快、电池使用寿命较短、后期维修费用高等问题;而插混车型虽然没有纯电车的“里程焦虑”,但是依然存在高速状态下的油耗和纯油车的差距较小、动力系统成本比燃油车更高、保险费用更高等问题,这些都是影响其进一步渗透的问题。
国内用车场景地区差异大,燃油车依然有局部优势
目前,国内新能源车型的主要消费市场,依然集中于带有限牌、限行政策,并且城市化程度高、居住密度高的一二线城市,譬如深圳、广州、北京、深圳等大城市,凭借绿牌优势和发达的充换电网络,成为了新能源车最主要的市场。
但是在国内广袤的三四线地区、或者一二线城市的城郊地带,充电站相对匮乏,而且高速、国道等通畅道路相对更多,而且没有限牌限行的问题困扰,而且新能源车的维保站点也比较少,燃油车在这些地方依然有着相对明显的优势。难怪广汽曾庆洪表示,这么“卷”下去不是办法,呼吁出台“油电同权”的相关政策。
部分主打燃油车的传统车企依然保有牢固的市场口碑
以自主品牌、新势力为代表的新能源车的崛起,对于传统车企来说冲击是最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真的就此不堪一击,它们依然在一些细分市场上占据着很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并不只是单纯的产品力带来的,还有长期深耕形成的品牌口碑和当下大幅度优惠的让利。
譬如10万元的传统家轿,诸如轩逸、卡罗拉、宝来、朗逸等合资家轿虽然被秦Plus DM-i等新能源车抢走了不少份额,但是各自的月销量依然保持在万台级别的主流水平;而10-20万的主流SUV和B级轿车市场上,CR-V、途观L、雅阁、凯美瑞等合资车同样依靠着强势的优惠力度,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市场份额;而在20-30万乃至价格更高的市场,德系BBA三强依然有着比较明显的市场优势地位。
依然有为数不少的消费者,对新能源车持保守态度
新能源市场在迈过了在先锋用户中普及的阶段之后,正在快速向主流用户群体渗透。伴随着自身的飞速发展,开始不断进入了相对保守的潜在用户的视野中,继续渗透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
这类相对保守的用户,往往会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哪怕新能源车有着明显产品优势的情况下,依旧拒绝接纳新能源车:自身的学习成本高、对新事物的态度较为保守、基于以往认知带来的对于国产车和新能源车的信任感低等等。
汽车出海浪潮中,燃油车依然优势较大
在国内的汽车市场进入存量竞争之后,国内汽车产品出海已经成为了一大浪潮。然而相比于更加整齐划一的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不同板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譬如俄罗斯、拉美、东欧等地区,存在着诸如长期处于严寒、油价较低、充电网络基建不发达等问题,对于新能源车在当地的渗透形成了较大阻力。对于这样的市场来说,燃油车显然是更加适合的选择。哪怕燃油车的产品在国内遇冷,也可以通过出口赚取更丰厚的利润,依然有着不错的开发价值。
总结
就现阶段来看,无论是新能源车自身的条件,还是市场上不同消费群体对于新能源车的态度,都会导致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依然会在市场上处于长期共存的状态。一些人所想象的彻底“消灭”燃油车,显然是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的。对于消费者来说,燃油车、混动车、纯电车并存的状态,显然更有利于大家根据自己的条件进行更加充分的选择。你会更加支持哪种类型的车呢?欢迎关注“车域无疆”,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