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令进补,开春打虎。
说的是到了冬天就要滋补,等到来年开春才有生发的气力。
然而,我们讲,滋补的药材大都是厚腻黏滞的,久服很容易阻碍脾胃的健运。脾胃吸收不好,再名贵的药材服用下去,也是于事无补的。
尤其是在眼下的寒冬腊月里,外寒肆虐,容易损耗我们体内的阳气,而阳气又有温熙推动的作用,脾胃少了阳气的温熙和推动,健运的作用自然是大打折扣。
由此窥见,脾胃在脏腑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就在他的《金匮要略》中记载了一张方子,是治疗脾胃虚寒的良方,它就是黄芪建中汤。这个方子流传至今,已被制成了中成药——黄芪建中丸。
黄芪建中汤: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饴糖、生姜、大枣。
方子以黄芪为名,黄芪自然是首当其冲的。
我们知道,黄芪以补气的功效见长,其主入脾、肺经。
黄芪
中医认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是通过胃腐熟消化,然后,再经由脾将之输布至五脏六腑,以化生气血。一旦脾气不足,我们身体内的气血就是虚的,是弱的。即便是吃下去再多的滋补之品,缺少了脾气的输布,这些水谷精微也只能堆积在脾胃中焦,所以,脾胃虚弱的人群常常会有腹胀的症状。
黄芪把脾气补足,让脾胃转运起来,脾胃健运,水谷输布有道,不仅腹胀的症状改善了,气血的化生也有了源头。
黄芪
黄芪不仅可以补脾气,同时,也是养肺的要药。
肺主一生之气,同时也主水道的输布。脾不仅是气血生化之源,同时,也是生痰之源。而痰的本质就是从津液代谢失败而来。中医认为,痰湿的本质是黏腻的,而黏腻的东西最怕的就是流动性。黄芪充实肺气,肺气足,而水道输布有序,痰湿自然是无所遁形。
黄芪
桂枝,是肉桂树的嫩枝。所谓嫩枝,顾名思义,是树顶端新生的嫩枝,所以,它离太阳最近,也尽得太阳的光辉。因此,桂枝这味药材的药性是暖暖的。
我们前文就讲过了,温暖的药材最善走窜,加之桂枝略带辛味,中医就讲,辛能行能散。所以,桂枝可以行散于经络之中,不仅可以把盘踞在体内陈年的寒气一点一滴的化散掉,同时,又给身体注入源源不断的阳气,给脏腑以转运的动力。
桂枝
然而,黄芪也好,桂枝也罢,都是温性的药材,温性的药材容易伤津耗液。所以,这里用上了一味白芍,意在把损耗的阴血慢慢补足。
白芍
炙甘草和饴糖,则可以说是这个方子的点睛之笔了。我们知道,炙甘草也好,饴糖也罢,都是甘甜的药材。中医讲,辛甘化阳,酸甘化阴。因此,炙甘草和饴糖同桂枝同用,可助阳气的化生,同白芍同用,则可以协助阴血的滋生。是故,说黄芪建中汤是一剂阴阳双补的良方一点都不为过。
炙甘草
饴糖
生姜,也是一味辛热的药材,主入脾、胃经,可同桂枝一起把阳气补足,以健运脾胃。
生姜
至于最后用上的一味大枣,放在这里则是调和诸药药性的,以免损伤脾胃的正气。
大枣
然而,方无常方,量无常量,若是泛酸者,可去饴糖,加吴茱萸、瓦楞子暖肝温胃以制酸。
吴茱萸
瓦楞子
若是泛吐清水较多的人群,可加用干姜、陈皮、半夏、茯苓等以温胃化饮。
干姜
陈皮
半夏
茯苓
若是阳虚寒甚而痛甚者,则更适合服用附子理中丸,直捣病机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