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一个很高赞的提问:读书,究竟有什么意义?
有个网友分享了自己亲历的一个故事。
他的表哥,湖南大学的研究生,知识渊博,可谓前途无量,但毕业几年后,他竟回到农村,与父母靠养猪为生。
在小说《平凡的世界》里,农民孙玉亭是60年代的高材生,原本可以华丽翻身,做个光荣的工人阶级,但他无奈回到双水村,成了村里穷得叮当响的“困难户”。
读书再多,还是混迹底层。那么,问题来了,读书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01 读书,让你知道失败不可怕,次次跌倒,乃次次成长关于读书,很多人的出发点就错了。
不可否认,在八九十年代,那是读书人的黄金时期。只要多读书,大概率可以改变命运,改变阶层。
那个年代,国家百业待兴,社会亟待发展,人们急需有知识的人,引导大家走上科学的致富之路。
所谓物以稀为贵,读书人便成了香饽饽。甚至只要有点文化,都可以端起铁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
尝到了甜头,自然而然,众人好之,以为读书就能改命。
现实却并非如此。
如今,我们的口头禅是毕业即失业。读书越多,不一定就越富贵,甚至成了桎梏,高不成低不就,于是便整天唉声叹气,出现了开头的困惑:读书,有什么意义呢?
出发点错了,书就成了累赘。
读书,不是为了实现阶级跨越,而是让你有认知的能力。即使遭遇重重挫败,次次跌倒,你依然有勇气站起来,因为你知道,只有先站起来,成功才有可能。
多读书,也不一定能让你拥有所有的答案,却能让你学会如何寻找答案。
多读书,不一定能让你避免困难,却能让你学会如何面对和克服困难。
多读书,不一定能让你一帆风顺,却能让你在风雨中更加坚韧。
在书中,不仅有颜如玉和黄金屋,还有无数的不幸与未知。在希望与失望交替中,找寻自我的成长之路。
读书,是为了更好地成长。
02 读书时多思考,让你领悟人生多面,活着可以有多种选择如果读书的出发点对了,人生就了无困惑了吗?
其实不然。
多读书,也许你获得更高的认知,但你依然会迷茫,对这个世界,对他人,还有对自我的迷茫。
书中的世界,其实就是现实世界,幸与不幸,都在上演。
所以读书,赋予我们不断思考的能力。
论语有言,一日三省吾身。眼见的都是身外之物,领悟的才是自我的东西。
其实,读书与思考,相辅相成。
因为读书,我们走进思考的领地;因为思考,我们又能更理性地读书。一读一思考,一开一闭,忽然间理解自己渺小如芥,世界本该多面化。
转念间,你理解了很多人与事。
有些人一味追求名与利,不惜抛弃做人的信念与良知。
这是他们的活法。
有些人宁愿踽踽独行,整天活在封闭的自我世界中,也不愿与人为善。
这也是他们的活法。
甚至有些人生来就恶毒,哪怕对自己一无好处,也要残害他人。
这也是他们的活法。
……
这是个多元的人间世界。每个人都有独属于他的人生之路。
你能做的,除了尊重,更多的是做好自己,让自己在这条人生大路上,找到更多合乎心意的选择。
书读多了,你知道千人千面,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而且机会无限。
03 读书时多向内看,只为更好地认识自我,坚定地做自己杨绛曾说,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绪、会思考的人。
近代史上,我很喜欢两位才女,林徽因和陆小曼。她们不仅长得端庄美丽,而且爱好读书,才情过人。
但两人的结局,一高一低,反差很大。
究其原因,纷繁复杂。从她们读书的态度中,似乎可以窥见她们的人生结局。
林徽因读书时埋头专注,不受外界打扰。她追求内心的笃定,从而能一直紧随自己的爱好与生活。
陆小曼似乎过于外化。
她甚至拍了很多看书写字时的照片。一眼看去,做作大过沉心。
所以,她更注重在人前的摆拍,对生活对事业,莫过于如此。
对名人如此,对普通人而言,更如此。
读书时多向内看,不仅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帮你专注沉醉。
世界纷纷扰扰,与我何干。
如此,你更加坚定地做自我的决心。
读书的终极意义,不是改变阶层,也不是获得名与利,而是让你在困难前更坚强,在利益前更坚定,不断思考,不断认识自己。
在读书的路上,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是孤独,但最终收获的是内心的平静安然。
一起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