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主动权益的冬天赚钱了?

隔壁小投 2025-01-13 11:00:32

2024年的基金圈,给人很多意外和惊喜。当大部分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指数投资,一些主动权益基金却依然给持有人赚到了不错的收益。而当大家都以为去年的市场风险偏好较低,价值风格或应占优时,结果一批成长风格选手冲出重围,斩获了丰厚的阿尔法(即跑赢市场平均水准的超额收益)。

作为国内最老牌的公募基金之一,华安基金2024年的主动权益表现就相当可圈可点。在主动权益方面,华安基金尤其鲜明的打法是,以扎实的投研平台作为支撑,将旗下基金经理放在他们最擅长的位置,既发挥团队的深度和广度,又发挥个人的长度和锐度,双管齐下,向瞬时多变的市场持续挖掘阿尔法超额收益。

这套打法被华安基金打磨运用多年,已经非常成熟,也显现出成效。胡宜斌、王斌、张序等大家熟知的基金经理,今年的阿尔法收益表现都很亮眼。而这三人所秉持的又是各自不同的思路,但在我看来,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核,即“在平衡中进取”。

胡宜斌:持续迭代“杠铃策略”

“杠铃策略”现在已经非常流行。它最早是由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他的畅销书《黑天鹅》里提出的,说白了就是“做对冲”。

当我们把基于已有认知,认为大概率会发生的事情,放在杠铃的左边,就可以同时把当左边未能兑现时,大概率会发生的另一些事情,放在杠铃的右边。这样使得,无论左边是否兑现,我们都尽可能有利可图。

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任何一个我们深信不疑的投资方向,都可能会被现实狠狠打脸。因为这个世界总是充满意外。而专业的投资者,特别是为大众投资者服务的公募基金经理,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在这种永恒的、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尽量找到确定性。

胡宜斌在杠铃策略上有超于常人的丰富实践,这背后也赋予了他自己的诸多思考和迭代。

在大部分人的印象中,胡宜斌属于典型的成长风格选手。他本身是金融软件公司产品经理出身,后做了多年的TMT行业研究员,2015年加入华安基金后,管理的第一只产品就是华安媒体互联网混合。

经过两年的蛰伏后,胡宜斌在2018年大熊市中崭露头角,拿到了难得的正收益,2019年又在成长风格的牛市中获得101.7%的惊艳涨幅。(数据来源:华安媒体互联网混合年报)

令人瞩目的业绩表现,带给胡宜斌显著的规模增长。但后来,市场风格逐渐趋于均衡,单纯的成长风格并不能始终适应市场,而规模的高增,又加大了这种灵活适应的难度。

胡宜斌很聪明,他迅速找到了市场变化中的逻辑原点,把这个原点作为杠铃的支点,然后在左右两端配置相对应的资产,使得两端资产的超额波动呈现出一定的负相关性,这样既降低了整体组合的波动风险,也提高了组合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和阿尔法抓取能力。

比如2022年,由于俄乌冲突冲击全球能源,胡宜斌把能源通胀作为支点,左端配置上游原材料,右边配置下游消费。通胀上升时,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杠铃左端获益,而若通胀不及预期,则有利于下游消费端的成本控制,杠铃右端受益。胡宜斌就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在这一年市场大幅下跌过程中,保持了较好的业绩韧性,也跑赢了市场平均水平。

之后,胡宜斌主要将利率作为杠铃的支点,利率下行利于成长风格,利率上行利于价值价格。所以在胡宜斌杠铃的左端,配置了成长性强的TMT和人工智能,而在杠铃的右端,配置了周期和消费。

投资是一门关于平衡的艺术。杠铃本身就是一种平衡。很多人也都意识到要做均衡分散投资,但多数人所谓的均衡,就是“撒大面式”的全覆盖,或者直接配成一个全市场宽基指数。这种原始的均衡,只能获得市场的贝塔,而缺乏更多想象力。

胡宜斌没有这样做。他在杠铃策略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在行业选择上的能力优势,不断挑选适合杠铃两侧、具有增长潜力的中观赛道,比如他这几年前瞻性地布局了云计算、大数据、国产软件、国产芯片等人工智能领域的不同细分方向。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王斌:“大制造+大消费” 双轮驱动

沿着产业链条寻找中国崛起的投资机会,是华安基金主动权益团队的一个重要思路。而王斌作为华安基金自主培养出的中生代基金经理,更是深谙此道。

王斌管理时间最长、也最为人所熟知的一只基金,是华安安信消费混合。同样是做消费基金,王斌的独到之处在于,他突破了“投消费就是买白酒”的固有常规,而采用“大制造+大消费”双轮驱动的模式。

他完全有条件这么做。2011年,王斌从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毕业后加入华安基金,从行业研究员做起,后来成为制造组组长和消费组组长,在这两大领域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深度认知,而华安基金长年积累下来的强大投研团队资源,也给他充分的支持。

投资一国股市,本质上是在分享这个经济体的增长红利。而中国经济的两张主要名片,就是制造和消费。同时抓住这两块,就是抓住了经济增长的主动脉,也是A股的核心贝塔引擎。

而从投资的角度,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永远上涨,万事万物都在周期起伏中。但是大制造和大消费的双轮驱动,拓宽了组合的广度,也提高了组合对不同宏观状况下产业政策变化的适应能力。

具体来说,制造是上游供给端,消费是下游需求端。在经济复苏阶段,这两端会同时发力。而在前期消费不足,而制造业投资扩大的阶段,组合可以更受益于上游供给端的增长。在某些制造行业出现供给矛盾,而后续政策要扩大内需时,下游需求端可能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这种双轮驱动模式,既提高了组合穿越牛熊的长跑耐力,也降低了波动风险。

王斌在消费领域深度布局了食品饮料、农业、医药、家电等板块,而在制造领域又敏锐覆盖了汽车、电子、轻工、化工等方向。虽然华安安信消费混合这只基金名字里显示的是“消费”,但它的投资范围涉及31个申万一级行业。正是不同行业之间的低相关性,甚至有些是负相关,使得王斌管理的基金整体波动性变小了,基民的持有舒适度也更好了。

当然,王斌所做的平衡,还不只是制造和消费这两端的平衡,还有价值与成长的平衡、成长与估值的平衡、大盘和中小盘的平衡、龙头股和潜在龙头股的平衡,等等,是一个真正的全市场均衡型选手。

以他管理时间最长的华安安信消费混合A为例,在2019~2023年这五个完整年度,以及2024年上半年,华安安信消费混合A的收益都跑赢了业绩基准,持续拿到了明显的阿尔法超额收益。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张序:多因子模型掘金“行业轮动”

在华安基金的这些“阿尔法捕猎手”中,张序又是一个相对独特的存在。他的投资策略一言以蔽之,就是“行业轮动+多因子量化驱动”。

“行业轮动”是这几年越来越热门的一个投资策略,而华安基金实践得更早。这个策略本质上是说,在每个市场阶段,都会有部分行业表现亮眼,而另一部分行业相对低迷,并且所有行业会在不同的市场阶段轮番“唱戏”。倘若能及时准确地挑选出这些表现好的行业,规避掉当下表现弱的行业,组合就能跑出显著的阿尔法超额收益。

大部分基金经理都是依赖个人和团队的主观研究和判断,来做行业挑选和择时。而张序,华安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基金经理,是个数学尖子生。他曾在高中物理竞赛荣获全国一等奖,保送中科大少年班统计学专业,在2017年加入华安基金前曾任瑞银(UBS)量化分析师。用量化来解决问题,是张序更擅长的事。

张序和他所在的华安基金量化投研团队,在过去8年多的时间里,逐步搭建了一套成熟运行的多因子量化模型,来做行业轮动策略。具体来说,一共是四大类行业因子,包括:

1、基本面因子。如行业成分股的财务数据,分析师对个股的盈利预测等。

2、资金类因子。通过统计模型得到公募基金在行业仓位的加减仓情况,以及一些高频的资金,如北向、两融、ETF资金的交易行为。

3、技术类因子。也就是利用股票价格和成交量数据得出的各种量价指标,比如我们常说的MACD、移动平均线、相对强弱指数(RSI)等等。

4、风险类因子。比如拥挤度,当这个指标过高,说明资产过热,可能需要规避高位回调风险。

华安事件驱动量化策略,就是张序管理的一只主动量化基金。正是通过上面这套多因子量化模型,张序比较好地把握了2021年新能源和2023年人工智能的行业机会,并且在2021年初规避了大消费的回调,在2021年三季度又避开了周期股的回调。

另外在2022年中,张序又通过赛道中性、估值中性的方法,显著降低了组合的回撤幅度,也就拿到了更多的超额收益。

事后来看,在过去四个完整年度以及今年前三季度,华安事件驱动量化策略全都跑赢了代表偏股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水平的中证偏股基金指数。

(数据来源:基金定期报告)

华安基金的主动权益团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个基金经理在获取超额阿尔法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独特打法。但不管是胡宜斌的“杠铃策略”,王斌的“大制造+大消费”双轮驱动,还是张序基于多因子量化模型而做的“行业轮动”策略,都高度依赖华安基金这个投研大平台。

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胡宜斌就曾说,华安基金无论是研究部还是投资部,都做了非常细致的、多层次的划分,包括对基金经理也分了好几个小组,就是为了避免基金经理做能力圈不足的决策。当他们需要跨越能力圈范围时,就可以获得相关能力圈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支持。

由于全球局势的复杂变化,未来A股面临的不确定性可能会进一步加大。在这种环境下,基金经理想要持续地获取阿尔法超额收益也会变得更加棘手。而像胡宜斌、王斌、张序这样“在平衡中进取”的风格,加上华安基金“以体系化的投研大平台,支持基金经理各显其能”的做法,或许可以为持有人提供更好的投资体验,无论是在主动权益的冬天还是春天。

风险提示:本文仅为个人观点分享,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阅读:1

隔壁小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