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老百姓掏出积蓄买房,经济就能复苏?被扒出任多家房企高管

胡逸杨 2023-01-11 21:40:33

1月8日,中房集团原董事长、知名学者、企业家孟晓苏在第三届南方财富峰会上接受采访时表示,2022年中国老百姓存款增加了15万亿,如果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恢复对房子的购买、装修和其他的购买,中国经济就能恢复等言论,引发热议。

对此,孟晓苏回应称,2022年我国房屋销售额从2021年的18.2万亿元急跌到13.4万亿元,减少了将近5万亿元,我几天前在“南方财富峰会”上谈“拿出5万亿来买房”的几句话,所说“拿出5万亿元购房”,指的就是丢掉的5万亿元住房销售额。

有人质疑和反对我的说法,说“低收入家庭没钱了,拿什么买房”?其实他们并没有说错。“我从来不认为逼低收入家庭去购买商品房是正确的。我反复强调,要给低收入家庭、新市民与青年人家庭提供保障房,而不是只能去买商品房。”

企查查APP显示,孟晓苏目前共担任12家公司法定代表人,其中6家企业已被吊注销。此外,孟晓苏现任北京安家万邦传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津翠金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汇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房地产相关公司董事长、董事等职务。

那么孟晓苏到底冤不冤枉呢?严格来说,他的言论确实被断章取义了。他的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买房的建议,很多网友以为是无差别地针对民众,包括低收入家庭,其实是指存款增量的三分之一,鼓励买房针对的主要也是有一定购买力的人群,让他们去购买“改善性住房”。

但即便如此,孟晓苏被骂翻天,也不用感到冤屈。孟晓苏看到了住房消费的萎缩,看到了存款增加所代表的预期减弱,这些当然不是正向的经济信号。那么,以前一些中低收入家庭掏空六个钱包也要买房,为什么现在很多有购买力的家庭也不敢买房了?说白了,整个经济环境和房地产环境都在变化。

一方面,过去几年来,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很多家庭收入下降,甚至连偿还房贷都成了问题,各地出现接连不断的断供现象便是一个缩影;

另一方面,在经过数年的高速增长后,房地产市场本身也在从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过渡,没有那么多新兴购买力了。而在严格的调控政策下,房地产挤水分,房价只涨不跌的局面打破,这无疑影响了很多人的住房消费预期。

再者,过去一年国人存款多了15万亿,数据上看很庞大,但抛开人均谈总量是耍流氓。央行前几年的一份数据显示,银行存款金额超过50万的仅为518万户,占储户总人数比例仅为0.37%。数据不是最新的,但也足以说明问题——对很多家庭来说,积蓄可能连首付都不够,否则不会有掏空六个钱包一说。

在这种前提下,还一股脑地劝老百姓买房,难免让人觉得是“何不食肉糜”。

孟晓苏鼓励买房,希望人们增加住房消费,却无视高房价对家庭消费的挤压,很难不让人怀疑这是在为房地产行业代言。

经过漫长的调控之后,房地产市场逐渐剥离风险,房价泡沫在慢慢戳破,住房消费正在回归理性,与之对应的住房消费的减少,其实并不是坏事。

专家想要促进消费,应该想办法提高民众收入,而不是掏空他们的钱包,这才更靠谱得多。而且,经济恢复的落脚点在于,让民众生活压力更小。

对于专家的建议,我倒是有个建议,建议专家们拿出三分之一的存款支援国家建设,或者捐给我们急需买房但缺点钱的老百姓。

有的人脱离群众太久了,不理解群众,也不愿理解群众。

建议专家以后不要再建议了。

大部分老百姓买房子,不是拿出家庭三分之一的钱,而是除举全家之力,掏空所有荷包外,还要从银行贷款。

也就是说,百姓根本没多余的钱买房子。

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把家里三分之一的钱拿出来付首付,其余贷款。

问题是,贷款就不用还了吗?

这位专家还有个头衔是房地产公司董事长,他看似站在为百姓考虑的角度为国出谋划策,实际上是为自己解套,把风险和债务统统甩给银行和百姓,让自己继续过以前的好日子。

实际上,房地产已经走到头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人均住房超过40㎡时,房地产就见顶了,接下来就是走下坡路。

这些专家明里暗里引导你,买房可以不住,可租给别人赚租金。

实际上,租金跟房价比少得可怜。如果房价平稳,靠租金几辈子可以收回房款?

现在人均住房超过40㎡,即使不增加新房,随着出生人口减少,人均居住面积只会越来越多。

今后,二线以下城市房价不可能涨。二线城市除了学区房和特别地段的房子也不会大涨。一线城市房子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聚集同步小幅上涨。

这就是总体趋势。

专家的狡辩,他的目的是为了刺激消费,买房只是理由。

既然是刺激消费,也就是说只要把国人三分之一的存款拿出来消费就可以拉动经济。

问题是在各种保障还不齐全、经济前景好坏不明的情况下,把存款花了,怎么抵御今后的潜在风险?

有些专家啊,不仅屁股歪,脑子也有问题。

奉劝各位一句,不要老盯着百姓的钱袋子。

原以为放开就会迎来百姓报复性消费,结果让专家们失望了。

根源是什么?

老百姓根本就没多余的钱。

1 阅读:13

胡逸杨

简介:每日新闻介绍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