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后国库剩2716万两,雍正死后剩3453万,乾隆去世时剩多少?

慕卿容 2025-02-25 13:09:42

清朝有三位极负盛名的皇帝,康熙、雍正和乾隆。要说这三位里,哪位皇帝更擅长存钱,哪位又更舍得花钱呢?瞅瞅他们驾崩时,国库里头剩下的银子数量,便能略知一二。

【康熙,精打细算过日子】

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位帝王里头,数康熙当时面临的状况最为棘手。康熙在位时,局势复杂多变,面临的困难远比雍正和乾隆更多,得应对诸多棘手难题。

那会儿清朝刚经历动荡,百业待兴,物资匮乏。可康熙面临的事务繁多,无论大小都得大量资金。就像没食材难做饭,康熙天天为钱发愁。没办法,他只能出台一连串办法来解决这难题。

他积极推动农业发展。那时明末的动荡刚结束,人口稀少但土地充足,大量耕地因没人耕种,都撂荒了。

于是,他积极推动开垦新耕地。康熙定下规矩,新垦出的耕地,十年之内都不用交赋税。

与此同时,他倡导提升人口数量。谁家生育的子女越多,就能享受更多的税赋减免。如此一来,能有效推动人口增长,让家庭因多育而获得实实在在的政策优惠。

这两项举措让人口数量以及耕地面积,在较短时间里迅速回升。

与此同时,他怀揣“让民众富足”的想法,既阻止八旗子弟跟百姓争地,又多次降低税赋。如此一来,百姓很快就达到温饱水平,要知道,在古代做到这点可相当难。

这么做确实存在不足,短期内,朝廷的收入会大幅减少。这种情况会给朝廷财政带来压力,不过这也是该做法不得不面对的弊端。

虽说国库里的银两不算充裕,然而需要开支的地方却多得很,好几次,国库都险些见底,面临着极大的资金压力。

平息三藩之乱得费钱,搞定准噶尔叛乱也得花钱,大量采购和制造新式火炮同样费钱,而修筑堤坝、治理黄河,那更是需要大把花钱。

康熙那时候没别的法子,只能省吃俭用,每笔花销都仔细算计。到他离世时,国库竟多出了2716万两银子,能做到这样,对他来说着实不容易。

【雍正,大刀阔斧搞改革】

康熙铺就根基,让雍正能够着手处理一些棘手的深层难题。尽管雍正执政仅十三年,时日不算长,可他实实在在地为乾隆时期的繁荣兴盛筑牢了基础。

雍正给清朝带来的关键功绩,主要体现在推行摊丁入亩、实施火耗归公,还有促使官绅也参与纳粮。这些举措对清朝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影响颇为深远。

摊丁入亩是啥呢?就是不按人头收税了,改成按田地多少统一收税。这办法在康熙那会儿的基础上,又让老百姓少了些缴税负担。

以前收税,收到的都是零散碎银子。为方便运输,官府得把这些碎银重新熔铸做成银锭。而在这个熔铸过程中,会有一定损耗,人们把这损耗叫做“火耗”。

“火耗”该收多少,各地官府自行决定,并无确切标准。如此一来,某些贪官污吏就瞅准机会,大肆搜刮钱财,把这些钱装进自己腰包。

于是,雍正下命令,把“火耗”归到朝廷税收里,要求官吏只能按规定收税。因为收税额度有明确规定,官吏也就没办法在这当中耍手段谋取私利了。

与此同时,他搞出了“养廉银”这一举措,对贪官污吏绝不姑息,狠狠惩治。这么一来,贪官污吏的人数锐减,官场风气变得极为清正,这种吏治清明的程度在历史上都少见。

如此一来,雍正时期能征收的赋税进一步减少。为防止国库吃紧,康熙下令官绅纳粮,意思就是当官的和有地位的读书人等,都得交赋税、服徭役。

过去,这帮特权阶层无需缴纳税赋、承担徭役。但这一举措损害了他们的好处,便激起强烈抵制。结果呢,此事取得的实际效果相当有限。

好在雍正那时候的花销比康熙时少很多,主要就西北打仗花得多。所以,雍正驾崩时,国库里还剩下3453万两银子,比康熙那时候还要多出一点儿。

【乾隆,花钱如流水】

乾隆跟汉武帝的状况差不多。汉武帝能大规模攻打匈奴,多亏汉文帝和汉景帝前期的积累。而乾隆得以自称“十全老人”放开手脚做事,也是靠康熙和雍正打下来的家底。

乾隆所谓的十全武功,那花销堪称没底儿的窟窿。国库里头不管存了多少银子,在这十全武功面前,就跟不够花似的,大把大把银子就这么投进去。

乾隆为让国库更充盈,没延续康熙、雍正减轻徭役、降低税赋,让百姓富足的办法。不仅不再减免税赋,有时还会加征临时税赋,以此满足打仗等方面对资金的需求。

他心里清楚,老这么着可不是长远办法,国家太平百姓安乐才叫盛世。于是,他大力鼓动商人们出面,为国家解难。没想到,这做法推动了清朝商业进步,倒成了意外收获。

乾隆的花费,可不只体现在所谓“十全武功”上。在别的诸多方面,他的开支同样相当可观,各项花销加起来数额也不容小觑。

举个例子,说说他平时的吃穿开销。据大概统计,光是吃这方面,他一年就得花17万两银子;穿戴方面一年要花45万两。算下来,仅吃穿两项,他一人一年花费就超60万两。

皇宫里皇子、嫔妃众多,朝廷中大臣也不少,再加上宗人府管辖的亲王、贝勒。这么多人的花销统统加起来,那数目大得超乎想象。

特别是宗室群体,历经康熙、雍正两朝发展,到乾隆那时候,宗室人数多得吓人,开销跟康熙那会相比,增长了几十甚至上百倍。

另外,乾隆曾六次前往江南,这一行为就像个填不满的坑。每次出行涉及诸多方面,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巨大,堪称是个怎么填都填不满的消耗黑洞。

大概算算,“下江南”一个月花的钱,抵得上那时一个省一年的赋税。清朝有18个省,要是乾隆“下江南”时间再长点,朝廷半年收的赋税,恐怕就都得搭进去了。

再说乾隆,他这皇帝当得挺不顺。在位时,自然灾害频发,前前后后竟有14403次之多,比康熙和雍正那两朝合起来还多出不少。光是赈灾花的钱,就跟没底儿似的,一直往外掏。

此前各项开支实在太多,导致国库常常没钱,户部尚书接连换人。等和珅当上这户部尚书后,局面才慢慢有了好转,不再像以前那样国库总闹危机。

乾隆重用和珅,一大关键因素是,钱财账务这些事儿,唯有和珅能妥善料理。哪怕乾隆晓得和珅有贪腐行为,也装作没看见,对此并不深究。

然而,对和珅的过度任用,致使官场风气恶化,贪腐官员接连不断出现。如此一来,老百姓的负担变得更重了。

故而,常说的“乾隆盛世”,实则名不副实。看似辉煌,却仅浮于表面,并无坚实内核,徒具盛世之形,难掩内里诸多问题。

乾隆跟和珅一番折腾后,乾隆驾崩之际,国库仅余6939万两白银。这一番折腾,对国库储备影响明显,偌大的王朝财富在这般运作下,留存了这样一笔数额。

从数目看,这笔钱比康熙、雍正那时多不少。不过得留意,乾隆时税赋是康熙、雍正时的两三倍。这么一合计,其实乾隆留存的库银反倒比不上康熙、雍正时期。

好在乾隆驾崩前,给嘉庆留下和珅这么个“财神”。乾隆一离世,嘉庆立刻抄了和珅的家。这一抄,好家伙,相当于收了十几年的税赋,可解了嘉庆不少难题。

原来,乾隆把和珅当作留给嘉庆的“小金库”。钱是收回来了,可吏治再也没法像康熙、雍正那时清明。后续皇帝能力越来越差,清朝迅速走下坡路。仔细追究,这局面根源就在乾隆身上。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