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当官可是美差一桩。可要是摊上个像乾隆那样的皇上,那当官的日子,可就没那么舒坦咯。当官的好处全没了,剩下的只有麻烦。
常言“伴君似伴虎”,这说法很实在。乾隆皇帝以“喜怒无常”闻名,在他手底下当差,没准哪天就丢了官职,连家都被抄了。
在乾隆那会儿,能崭露头角的,没一个是平庸之徒。像声名远扬的和珅,还有被叫做“刘罗锅”的刘墉,他们都在乾隆时期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一】
刘墉升任宰相后,日常公务已然繁重。可乾隆还常给他加活儿,像陪着一块儿吟诗对对子,或者陪下围棋打发时间,这让刘墉愈发忙碌不堪。
有回,刘墉向乾隆汇报完差事,乾隆没让他走,而是把他留下,要和他一块儿下棋。
刘墉瞧见这情形,心里想着,得嘞,看来今儿个这活儿,指定又是没办法按时干完咯。
可他毫无办法,皇命不可抗拒,只能强忍着陪乾隆下棋。不得不说乾隆棋技着实不怎么样,刘墉一边琢磨着工作,一边随意应对,没成想,最后稀里糊涂就赢了棋局。
乾隆瞧见后,脸色瞬间一沉,冷冷说道:“刘墉,你好大的胆子,居然敢赢我?就不怕我下令将你拖出去斩了?”
平常刘墉陪乾隆下棋,总会巧妙地故意落败,让乾隆能畅快尽兴后取胜。可这次因为心里老想着工作,他没顾上这茬,下棋时没放水,结果给自己惹了麻烦。
刘墉心里暗自无奈,嘀咕着:“怎么老整这一出,就不能整点新鲜的?”
【二】
实际上,刘墉对乾隆这位“万岁爷”的为人,早就看得透彻。从诸多事情中,刘墉已摸透乾隆的行事风格与性格特点,心里跟明镜似的。
这时候得讲讲刘墉他爸刘统勋。刘统勋在相关事情里有着重要地位,他的经历、作为对后续发展等都产生影响,很值得拿出来说道说道。
刘统勋科举考中后,头一份差事是当御史。御史这官职,能依据传闻上奏,还可弹劾各级官员,别看官位不算高,权力却着实不小。
理论上或许并非如此,可实际在清朝,御史没那大的胆子,说白了就是某些权势人物手中工具。但刚入官场的刘统勋不晓得这些,竟实实在在做成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上班头一天,他就对朝中重要大臣下手,弹劾大学士张廷玉和礼部尚书讷亲。指责这两人倚仗从前立下的功劳,在朝堂上下耍威风、滥用权势,肆意妄为。
乾隆瞧见这奏折,心里一喜。刚登基的他,正琢磨着找几个位高权重的大臣来树立权威,张廷玉和讷亲恰好让他看着不爽。结果,张、讷二人倒了霉,刘统勋却获宠,官职一路高升。
刘墉考中进士,自然入朝当官。可没高兴多久,刘统勋在陕甘总督任上,因办事不给力,被乾隆直接撤职查办,一点情面不留。刘墉也受连累,被关进了大牢。
就因为这件事,刘墉算是看清乾隆到底啥样了,晓得这位皇帝脾气变幻莫测,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情绪根本琢磨不透。
之后,他虽重新恢复官职,可行事变得极为小心,就怕重蹈父亲覆辙。恰恰是这份谨小慎微,让他在乾隆在位时仕途顺遂,一路高升,官运十分畅达。
【三】
就说有一回,刘墉等一帮大臣跟着乾隆到御花园逛。乾隆刚踏上望月楼的台阶,冷不丁发问:“谁能用登楼梯的方式,说说咱大清各代皇帝的功绩咋样。”
这简直就是要命的难题,稍有差池,便会被关进大牢治罪,所以大伙谁都不敢吭声,生怕一个不小心就把自己搭进去了。
乾隆等了一阵,瞅着没人吭声,脸色一沉说:“要是再没人答话,就把你们统统问罪!”
刘墉瞧了眼同僚,没办法只好站出来说:“回禀皇上,咱大清如今是太平盛世,局势安定,就像上台阶,一步比一步高,愈发好了。这全靠历代皇帝的功劳。”
乾隆听后,满心欢喜。不过,他紧接着话锋一转,询问道:“要是我从楼梯上往下走,这又该怎么回答呢?”
同事们都替刘墉紧张。只见刘墉从容回应:“皇上身后,那肯定是您的后代呀。这表明您的后代一个比一个厉害,人才多得很,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听闻此言,乾隆畅快地笑出声来,旋即对刘墉给予了诸多赏赐,以表心意。
这类事儿常见得很,差不多每月都有一两回,刘墉早就习以为常。这次跟乾隆一块儿下棋,又被乾隆故意刁难,对刘墉来说,这就跟走熟路一样轻松应对,根本不当回事儿。
他马上露出惊恐模样,赶忙磕头认错。随后对乾隆讲:“皇上莫气,臣总输给皇上,就一心想赢一局。刚见皇上似心系百姓,分了神,臣才侥幸赢了这局。臣实在罪大恶极。”
乾隆听闻,面露笑意。心下琢磨,跟普通老百姓比起来,一盘棋压根不算事儿。这小子老是输棋,着实挺可怜,偶尔让他赢一回也无妨。要是为这事儿治他罪,难免被人说自己小心眼。
这般思索后,乾隆便对刘墉网开一面。他心里权衡一番,觉得就此不再追究刘墉更为妥当,于是放弃了对刘墉进一步惩处的想法。
刘墉凭借自身聪慧,在乾隆年间仕途顺遂,一路做到宰相,受皇帝看重程度不输给和珅。但刘墉心系国家百姓、忠诚于君主,口碑远胜和珅。相比之下,和珅的眼界和心胸就显得狭隘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