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26岁女医生「急性心梗」猝死!死前经历被曝光...

奕迅的笔记 2025-03-18 08:55:00

近日,又有一则令人心痛的消息传来,天津某医学院研二学生郑溪溪在值完24小时班后,倒在了回家路上,年仅26岁!

3月9日,溪溪的朋友在她的账号下发文宣布了这一消息,沉痛地表示“郑女士已于2025年3月9日凌晨01:56去世,她一生明媚大方乐于助人,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开心快乐,请大家节哀。”

“溪溪终于可以睡一个整觉了”,朋友还表示,她是因为过度熬夜导致“急性心梗”,没来得及抢救就走了。

细扒郑溪溪的社交平台后,大掌发现,她的猝死一切都有迹可循。

原本,郑溪溪是一个爱打扮爱旅游爱好广泛的美丽女孩,上大学时她就经常和闺蜜一起出去游玩聚餐,生活充满活力。她还经常会参加学校里的节目,弹得一手好琵琶,深受同学们欢迎。

可是成为规培生后这一切都被改变了,刚成为实习医生时,郑溪溪还天真地欢喜着,直到后来才知道作为一名规培生有多累,不仅经常要加班熬夜,就算回家休息了也经常被一个电话叫回去,急着会诊是最常见的理由,结果等到了才知道就是让她看个心电图写个病历而已,这种情况已经不止一两次了,这让郑溪溪身心疲惫。

为了能尽快完成实习成为一名正式医生,小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工作上,熬夜加班是常事,经常在凌晨晒出自己正在工作的照片和视频。

她的社交平台记录的这一切:

1月3日凌晨02:17,她发布了一条动态,“写完第32份病历”;

2月14日凌晨03:09,晒出“凌晨被叫回看心电图”的消息;

3月8日凌晨01:00,她上传了一段视频,画面中CT机嗡嗡作响,配文写着“出完片子又是新的一天”。

3月9日凌晨,一颗明媚的灵魂被画上了终止符。

这些动态或许只是她每日生活中最平常的内容,频繁熬夜、凌晨还要专注工作到天亮的这种状态,不知道她维持了多久,直到身体一步步被透支,生命进入倒计时...

在她去世的前一天晚上,凌晨还在加班出片子,当时的状态看起来还很正常,情绪也很好,甚至还在调侃自己熬夜加班。

最终,悲剧发生,一切都无法挽回。

还记得2025年3月6日凌晨,河南一名25岁的女医生段某在医院值班室自行注射氯化钾结束了自己生命的事件吗?

目前该事件被全网禁止,也是3月10日大掌曾推送了5次也无法发出的一篇推文,段医生生前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写到“我救得了很多人但救不了自己”。

生前长期承受高强度工作压力,包括高烧39.6℃仍坚持上班、重度痛经到休克时仍靠大量药物维持工作,甚至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她曾多次在社交平台表达身心疲惫,但请假未获批准,只能带病工作。这些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滑动查看 且看且珍惜

2025年2月,大连医科大学一名00后女研究生疑因导师挪用论文数据、毕业压力过大,在出租屋内烧炭自杀。(点击查看这篇推文)

无论是主动亦或者被动,他们都在双十年华被高强度的工作逼得按下了终止键,本来,她们应该是医院里鲜活的力量,有着美好的前途和人生.....

2024年,上海、广东、湖南、广西等地多名规培生自杀被频繁爆出,令人痛心。谁也没想到,在低薪与高强度的夹击下的基层医护和规培生,成了高危的职业。

扼腕叹气!

学医难,从医难,行医难

医生的培养时间太漫长了。学博毕业,本硕博11年+规培3年,如果再加上专科培训2-4年,16-18年的学医之路,还未上岗或许就能直接退休了?假设某医学生18岁上大学,真正结束专培后时大概也有35岁了,从学医到从医,要花费16年以上的光阴,只想想就令人望而却步!

正常一名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只需要4年毕业后就可以“上班挣钱,自给自足”了,而学医是一个漫长时间,福利待遇的保障性却不强,无疑,这是矛盾与冲突的。

先不论还未成为一名正式的医生之前,他们在科室的定位与工作量。仅从规培生或专培生的潜意识心理出发,他们是否都会有一种:“如果我这个地方做的不够好,科室会不会卡我的规培证/专培证,那我学医十几年父母的财力支出和培养,自己的努力和付出会不会成为泡影”,在这种长久的心理暗示下,医学生很难不会出现心理问题。

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面对高强度的临床工作,看不到头的值班表、连续跟十几个小时的手术、凌晨被叫醒处理急诊病人……这些都是常态。

有规培生曾在网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我以为规培是为了学习,但现实却是无尽的加班和琐碎的工作。”每天的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却只能拿到微薄的补贴。高强度的工作让身体疲惫不堪,而频繁的考核和考试又得时刻紧绷着神经。曾无数次想过放弃,但每当看到患者康复后的笑容,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然而,这是“Day day up,Happy ending”的版本,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一样坚持到最后。

规培结束后,也有不少医生拼尽全力,留在了大三甲,也有的选择扎根基层,也许到这,该庆幸终于“上岸了吧”。细品一下发现“苦尽”代表能“坚持苦”,用一位老师爆火网络的发言来说“十几年寒窗换来寒窗几十年”。

2025年2月21日,知名医学网站Medscape发布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医生自杀报告2025》。报告显示,美国医生群体中,15%的医生表示产生过自杀念头,1%的医生曾尝试过自杀。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过大、缺乏休息和支持。其中,女医生的自杀风险比普通女性高出53%,男医生自杀率则低于普通人群。

今年第一季度还没结束,医疗行业死亡的医生及医学生就不计其数,无论是因工作劳累而猝死的郑溪溪还是用注射氯化钾自杀的段医生,他们在成为医生之前,都承载着家人的期盼、国家及社会的培养、靠自己的努力才换来了医生的身份,却在花儿一样的年纪里离开了亲朋好友,多么悲痛多么可惜!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在统筹医疗资源配置和设置新规时,社会、卫生行业和官方机构也能够多多考虑医学生和青年医生的“耐受力”?

“年轻人为何不愿意学医”

两会委员说了大实话

高强度的工作与低回报的现状,正在消磨着医学生的热情和理想。

2025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针对医疗行业薪酬体系、医生工作量与收入不成正比等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3月6日,话题“委员谈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学医了”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广泛讨论。

微博截图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委会专职副主委赵长龙在采访中表示,当前确实存在年轻人不愿学医的现象,且程度不一。根本原因在于职业投入与回报的失衡。

“医学专业的培养周期远超普通学科,本科需5年,规范化培训3年,硕士、博士深造还需额外3至7年。即便完成学业,基层医疗岗位的薪资仍然普遍偏低,年轻人权衡之下,很难觉得这是一个划算的选择。” 赵长龙说。

尽管“年轻人不愿学医”是一个常被讨论的话题,但这一说法未必准确。从整体录取数据来看,近年来报考医学专业的学生并不少。

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医学院校招生总人数逐年递增,2019年突破100万大关。与此同时,医学专业毕业生数量从2018年的约119万人增长至2021年的约128万人,整体呈上升趋势。

来源:百度

然而,医学行业的现实问题依然令人深思。尽管报考人数上升,但“劝人学医,天打雷劈”这句调侃依旧广为流传。医学专业学制长、收入回报低、工作压力大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报考前慎重权衡,甚至在毕业后重新考虑是否投身临床工作。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从医了?”

在进入规培之后,很多医学生的对从医的幻想破灭了,一只脚踏入医院后才发现,现实与想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规培生的三年,他们往往面临着高强度工作、低薪资回报、职业发展不清晰、科研与论文压力、社会支持不足等多重困境。

最讽刺的,是许多规培生自嘲为“医疗废物”,表示自己在规培期间从事着琐碎、重复、高强度的工作,薪资微薄,却难以真正学到核心技能。

来源:豆瓣

最劝退人的,是这些规培生亦或者年轻医生死于疾病和自杀等新闻的冲击,每一个悲剧的背后暴露的是规培生“高强度劳动、低保障待遇”的普遍现状。

最反差的,是学医没有带来高回报。在某知名医学论坛中,不少医生表示自己规培时有1000-3000元的补贴,基本勉强够生活基本开支,没有任何应急及抗风险能力,一旦出现学费、考试费用等额外负担,还需要家里人“救助”。甚至还有网友表示自己规培时只有每月600元的补助,堪比低保户。

最现实的是,熬过了规培,成为一名正式的医生之后,劳累、高压不减反增,根据《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三级医院医师每周平均工作时间达51.05小时,部分科室(如急诊、外科)甚至达到每周60-80小时,相当于日均12小时以上,甚至有超半数的医生日均工作时长已经超过15小时,全年无休更是常态。

真的不想承认,但刨除未知的医患关系带来的风险问题,客观上待在这样的工作条件和现实里,医生/医学生猝死、自杀等事件频发又怎么能避免呢?

今年的两会,当医护人员正承受着难以想象的身心重负时,而有人考虑的却不是如何为医生减负,而是在两会上激情发言提议“全国推广常态化午间、夜间门诊,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试问,当我们畅想“午间夜间门诊”的便民设想时,可否倾听一下一线医护人员最真实的心声?

有多少像郑溪溪这样的普通规培生,只想睡一个整觉?

有多少像段医生这样的基层青年医生,只想在生病时能好好休息一下?

今年两会,我们希望的是切实解决医疗行业真实存在的问题,少点歌颂和形式主义,请为医生多点发声和关注,请给规培生和年轻医生更多的尊重和帮助,让我们的医生能“劳有所获,心有所居”,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更大的动力和热情继续贡献在伟大的医疗事业中,这才是解决群众看病最根本的问题。

希望再也不要看到这类悲剧重演了,真的!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