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过一把皇帝瘾,大概是每个中国男人的终极浪漫。有的时候不但自己做了皇帝,还要追尊老爹甚至历代先祖为皇帝,这个就叫追尊为帝。
明代大一统的时候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南明时代又出现了四位,然而追尊的皇帝人数却高达十二人。那么这十二人之中,有哪些是名正言顺,又有哪些会引发争议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朱元璋称帝剧照
追尊四祖吴二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吴王朱元璋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登基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当天在南郊即位之后,新鲜出炉的大明天子,带着吴王世子朱标,捧着四代先祖的神主牌位前往太庙,将他们追尊为皇帝和皇后,明细如下:
谨上皇高祖考尊号曰玄皇帝,庙号德祖。皇高祖妣曰玄皇后。皇曾祖考尊号曰恒皇帝,庙号懿祖。皇曾祖妣曰恒皇后。皇祖考尊号曰裕皇帝,庙号熙祖。皇祖妣王氏曰裕皇后。皇考尊号曰淳皇帝,庙号仁祖。皇妣陈氏曰淳皇后。—《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九》
从朱元璋自己撰写的《朱氏世德碑》可知,其家出自金陵句容通德乡朱家巷,名字可考的最远先祖为其五世祖朱仲八。然而根据五服制度,最终朱元璋只追尊了四位皇帝,仲八公隔的太远,无缘享受大明王朝的香火供奉。
盱眙明祖陵
朱仲八娶妻陈氏,生三子:长子朱六二、次子朱十二、第三子即德祖朱百六。
德祖娶妻胡氏,生二子:长子朱四五、次子即懿祖朱四九。
懿祖娶妻侯氏,生四子:长子即熙祖朱初一、次子朱初二、第三子朱初五、第四子朱初十。
熙祖娶妻王氏,生二子:长子追封寿春王朱五一、次子即仁祖朱五四。
仁祖娶妻陈氏,生四子:长子追封南昌王朱重四、次子追封盱眙王朱重六、第三子追封临淮王朱重七、第四子即朱元璋(朱重八)。
德祖、懿祖在元朝都是农民,但是户籍却是淘金户。由于句容不产黄金,只能靠种地收入去采买交差。到了熙祖这一代,因为“困于役”,也就是交不起了,只能放弃田地,带着两个儿子逃往泗州盱眙县。
太祖朱元璋剧照
等到熙祖去世后,朱家再一次“家道日替”,寿春王和仁祖不得不先后逃往濠州钟离县讨生活,并在此定居,直到元末战乱的发生。
朱元璋虽是“淮右庶民”出身,但他称帝后并没有攀附先贤,比如传说中的朱熹,而是老老实实地追尊四代老农民先祖为皇帝。这就是大明王朝的追尊四祖,可谓实至名归。
兴宗康皇帝朱标,生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九月,朱元璋嫡长子,生母马皇后。在老爹登基称帝并追尊四祖之后,被册立为皇太子。
作为大明王朝最正统的接班人,朱元璋在朱标身上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早在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时候,当时大儒宋濂就被请来为六岁的世子授“经学”。
皇太子妃常氏剧照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四月,开国第二武臣、开平忠武王常遇春嫡长女常氏,被册封为皇太子妃。到了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开始逐步放权,命诸司: “今后常事启皇太子,重事乃许奏闻”。而到了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老朱进一步提升朱标的地位,命群臣: “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启皇太子处分,然后奏闻”。换句话说,此时年仅二十三岁的朱标,已经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常务副皇帝。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皇太子朱标暴疾去世,终年三十八岁,谥曰“懿文”,祔葬于孝陵之东。当年九月,朱元璋册立朱标在世诸子中,伦序最长的朱允炆为皇太孙。
皇太子朱标剧照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 1398年)闰五月,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庙号太祖,遗诏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次年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新天子追尊生父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而在靖难战争之中,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篡位成功之后,为了表明自己的正统性来自于父皇朱元璋,废黜了大哥的皇帝尊号。
戊寅,遣安王楹祭告懿文太子,迁其主于陵园。盖建文初,尊谥懿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升祭于太庙。至是礼官言考之古典,于礼未安。遂命以主置陵园,仍旧谥号曰懿文皇太子,岁时致祭如常仪。—《明太宗实录卷九下》
朱允炆追尊朱标为帝,属于绝对的名正言顺。因为没有朱标的储君身份,就不可能轮到朱允炆来做皇太孙,进而继承大统。
朱标陵寝遗址
睿宗献皇帝兴宗一脉断绝之后,明朝的帝系由太宗朱棣,传至仁宗朱高炽、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因土木堡之变转为景皇帝朱祁钰,再经夺门之变转回英宗,再传至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
朱祐杬,生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七月,宪宗第四子,生母邵贵妃。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七月册封为兴王,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九月之国湖广安陆州(今湖北钟祥)。
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六月,兴王朱祐杬去世,享年四十四岁,谥曰“献”。守孝期间,由嗣子朱厚熜暂管府事。如果仅仅如此,那么这位兴献王和其他的明朝亲王之间,也没有任何的区别。
朱祐杬陵寝
然而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三月,武宗朱厚照驾崩,因其无嗣,故而在遗诏中,命“兴献王长子厚熜”以兄终弟及的方式“嗣皇帝位”。对于遗诏的起草者、内阁首辅杨廷和来说,朱厚熜只有过继给伯父孝宗,才能以武宗弟弟的身份继位。换句话说,新天子只能称伯父孝宗为“皇考”,而称生父兴献王为“叔父”。
朱厚熜对此坚决不从,由此引发了著名的“大礼议”事件。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七月,皇帝以当廷杖死十六名五品以下官员的代价,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阶段性胜利,将兴献王的尊号定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孝宗则改称为“皇伯考”。
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六月,致仕扬州府通判同知丰坊向朝廷上奏,建议让献皇帝称宗祔庙。这个马屁拍得,连最擅长拍马屁的严嵩都看不下去了,上疏表示献皇帝不需称宗。皇帝大怒,让严嵩立刻回答自己一个问题:“文皇帝谁之祖,献皇帝谁之父”?
先是致仕杨州府通判同知丰坊奏: “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请复古礼建明堂,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称宗以配上帝。” 下礼部会议。—《明世宗实录卷二百十三》
睿宗朱祐杬画像
在皇帝的压力之下,最终文皇帝(朱棣)的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献皇帝的谥号改为“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俭敬文献皇帝”,庙号“睿宗”,并且祔享太庙。
恭宗孝皇帝朱厚熜驾崩后,庙号世宗,随后皇位传于穆宗朱载坖,再至神宗朱翊钧。
朱常洵,生于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正月,神宗第三子,生母郑贵妃。神宗长子朱常洛,乃宫女出身的王恭妃所生,素不为皇帝所喜。次子朱常溆也是郑贵妃所生,但因为怀孕时候被神宗动了胎气,结果出生不久便夭折。
无论是抱着对郑贵妃的愧疚还是喜爱,神宗曾经对她许下一个誓言,一旦郑贵妃再有一个儿子,一定封他做太子。然而皇长子尚在,皇帝又不敢改立郑氏为皇后,一场所谓的“国本之争”,就此在神宗和文武大臣之间拉扯了十多年。
郑贵妃剧照
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十月,一切的一切尘埃落定,朱常洛被册立为皇太子,朱常洵则被册封为福王。此后无论是神宗、郑贵妃还是福王,都不肯甘心。直到万历四十一(公元1613年)年六月发生了企图行刺太子的“王曰乾案”,神宗一面向大臣们表示自己始终支持太子,一面让福王于次年三月之国河南洛阳。
当皇祖时,皇考与景王名封比肩,故人心猜疑。今皇太子与福王名分不同,大义已定。又有诸皇孙,何疑之有?况祖制亲王之国举行在春,今已踰期。昨已谕卿明春举行,必不再迟。—《明神宗实录卷五百九》
福王朱常洵剧照
此后神宗驾崩,传位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一直到崇祯帝朱由检,福王一直生活中洛阳,日子倒也过得悠闲。
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义军攻陷洛阳,福王朱常洵遇害,终年五十六岁。消息传到京师,朱由检为之“长叹泣下”,赐谥曰“忠”。
福忠王遇难之时,福世子朱由崧缒城逃走,避难于怀庆府,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袭封福王。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这位小福王再次开启逃难之旅,从怀庆一路到卫辉再到淮安,寓居于湖嘴舟中。
李自成剧照
当年三月二十九日,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尽殉国。朱由崧则在江北四镇的拥立之下,在南京登基称帝,改明年年号为弘光,故也被称为弘光帝。由于“睿宗”的珠玉在前,福忠王也被追尊为皇帝,谥曰“贞纯肃哲圣敬仁懿孝皇帝”。而在永历帝朱由榔继位后,又为这位伯父加上尊号曰“慕天敷道贞纯肃哲修文显武圣敬仁毅孝皇帝”,庙号“恭宗”。唐藩四帝朱聿键,生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四月,唐世子朱器墭嫡长子,生母世子妃毛氏。隆武帝自小与其父一起,被祖父囚禁于王府承奉司内。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朱器墭被人毒死,朱聿键则在地方官员陈奇瑜的斡旋下被册立为唐世孙。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朱聿键袭封唐王,并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杖杀了当年害死他父亲的凶手:两位叔父福山王朱器塽和安阳王朱器埈。当年八月,清军直逼北京,朱聿键率兵勤王,事后却被削爵废为庶人,监禁于凤阳高墙,由其弟朱聿鏼进封唐王。
崇祯帝朱由检剧照
朱由崧即位后大赦天下,朱聿键也得以恢复自由,并改封为南阳王。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三月,清军大举南下,并于五月攻陷南京,弃城而走的朱由崧则在芜湖被俘。当年闰六月,南阳王朱聿键在福州即位,命自七月初一日起改弘光年号为隆武元年,故而其也被称为隆武帝。唐藩的始祖唐定王朱桱,是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换句话说,朱聿键和崇祯帝、弘光帝那一脉大明皇室之间的血缘关系,大概只能称之为我们两百年前是一家。但是身为皇帝也不能不追尊先祖,好在老朱当年的成例,朱聿键也追尊了四代先祖为皇帝:
并于登极之日,上朕高、曾、祖、考尊谥曰惠皇帝、惠皇后,顺皇帝、顺皇后,端皇帝、端皇后,宣皇帝、宣皇后。伸此尊亲之典,尽朕孺慕之诚。—《历代宝案》
隆武帝朱聿键剧照
高祖父唐敬王朱宇温:协天安道敬正恭圣熙文渊武戴仁恪孝惠皇帝,庙号哲宗。曾祖父唐顺王朱宙栐:笃天成道钦昭献穆理文定武居仁体孝顺皇帝,庙号纯宗。
祖父唐端王朱硕熿:象天统道庄敏睿质长文信武齐仁显孝端皇帝,庙号定宗。
父追封唐裕王朱器墭:宣皇帝。
朱宇温是唐定王的曾孙,辈分与明英宗朱祁镇相当。而隆武帝辈分,则与明神宗朱翊钧相当,是崇祯帝和弘光帝的叔祖辈。
礼宗端皇帝隆武二年(公元1646年)九月,清军攻陷仙霞关,隆武帝撤离延平,打算取道汀州去江西,但不幸在此被清军追上,并遇害殉国。
朱由榔,生于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十月,桂王朱常瀛第四子,生母马氏。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随父之国衡州府(今湖南衡阳),并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被册封为永明王。
永历帝朱由榔剧照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张献忠义军攻陷长沙,朱由榔等桂藩宗室仓皇出逃,寓居于广西梧州。次年十一月,桂王朱常瀛去世,享年四十九岁,谥曰“端”。隆武元年(公元1645年)七月,嗣封桂王朱由楥去世,谥曰“恭”。因其无嗣,由永明王朱由榔袭封桂王。隆武帝遇难之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推举朱由榔监国。作为神宗唯一在世的男性后裔,也为了和隆武帝的弟弟朱聿鐭(即绍武帝)争夺正统地位,朱由榔于当年十一月在广东肇庆即位称帝,改明年年号为永历元年。
和隆武帝这样的远枝宗室不同,永历帝的高祖父世宗、曾祖父穆宗、祖父神宗都无需追尊,于是桂端王朱常瀛被追尊为皇帝,谥曰“体天昌道庄毅温弘兴文宣武仁智诚孝端皇帝”,庙号“礼宗”。
礼宗陵寝:兴陵
结语:从明朝的追尊为帝来看,可以称得上越来越礼崩乐坏。朱元璋追尊四祖,可以说是天经地义,每一个王朝都会做这件事。朱允炆追尊朱标,从礼法上来说也没有问题,毕竟这位懿文皇太子本来就是皇储,而且他的儿子也做了皇帝。
最大的争议在于睿宗,这位兴献王既不是皇储,也没做过一天皇帝,他的“称宗祔庙”,完全是政治斗争的结果。世宗只有追尊生父为帝,才能摆脱文官集团对他的掣肘。我们不妨想一想,既然过继给孝宗就有资格做皇帝,万一世宗不听话,是不是可以换一个来人过继呢?
而弘光帝称帝之后,其实还比较规矩,因为他只追尊老爹福忠王为皇帝,并没有给他庙号,这一点其实很重要。但是隆武帝作为远枝宗室,他不得不给几位先祖上庙号,来稳固自己的合法性。至于永历帝,为了和绍武帝争名分,必须要给自己老爹一个庙号,当然也顺带着给伯父上了一个“恭宗”的庙号。
当然在“我大清”看来,除了四祖以及孝康皇帝和睿宗,其他这些一概都不能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