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世纪初的时候,湖南长沙望城县蚂蚁山一带,意外发现了一座砖室大墓。专家勘查后发现,这座大墓的穹顶为拱形,并有一座刻满纹饰的石门守护着墓室,从形制上来看,是明代亲王墓的规格。
此墓虽然已被盗掘,但依然有一些残存文物遗留,其中有一件关键的墓志,揭示了大墓的来历。据墓志记载,墓主人名曰张妙寿,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入宫担任谷王朱橞的乳母,因夫族全部亡故,就此一直就在谷王身边。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六月去世,当年十二月葬于墓所。
张妙寿墓全景
据推测,这座大墓真正的主人应该就是谷王本人。只因他和乳母感情深厚,这才破格将其葬于王墓之中。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朱橞本人日后却没能入葬这座高规格的王墓。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背叛会上瘾吗?朱橞,生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四月十四日,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生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封为谷王。
朱元璋成功历程上的第一桶金,来自于他的身份:元末濠州红巾军领袖郭子兴的养女婿。而郭惠妃,则是郭子兴的亲生女儿。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二月,郭子兴被追封为滁阳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八月,滁阳王坟享堂落成。由碑文可知,朱橞当时被称为“如意王”。
次夫人张氏生女一,为妃,生蜀王、豫王、如意王,女二。—《国朝典故卷之十·敕赐滁阳王庙碑》
郭子兴与朱元璋剧照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八月,开国功臣诚意伯刘基(即大名鼎鼎的刘伯温)次子刘璟,被封为谷王府长史。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的时候,朱元璋下旨在宣德府修建谷王府。次年三月,又调发北平军士修筑宣府城。此处位于故元上都和大都的交通线上,再向北便是茫茫草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正月,谷王朱橞大婚,王妃周氏乃兵马指挥周铎之女。当年三月,朱橞正式之国宣德府。到了四月份,谷王府兴州中护卫改名宣府中护卫,宣府左、右二卫则改为宣府左、右二护卫。至此,谷王府三护卫也已齐装满员。至于朱橞封国为宣德府,封号却为谷王,史书也对此做出了解释:
谷王橞,太祖第十九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二十八年三月就籓宣府。宣府,上谷地,故曰谷王。—《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宣府镇
背叛大侄子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一代雄主朱元璋驾崩,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位新天子在即位伊始,便急不可耐地开始了暴力削藩。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被逼到墙角的燕王朱棣,不得不在封国北平起兵造反,称“奉天靖难”,意思就是要“清君侧”。七月十二日,燕军攻打怀来,结果一鼓而下。朝廷大将宋忠被俘,所部三万人死者数千人,余部大多投降。
怀来地处燕山山脉北侧,永定河上游,自古就有“北方锁钥”之称。一旦沦陷,则宣府面对燕军进犯再无关隘可守。对于朱棣这位四哥的本事,朱橞心里清楚得很,毕竟他在就藩以后,也曾经多次跟随燕王一同出征。如果燕军真的杀到宣府,凭自己的能耐,肯定无法抵御。但是和朝廷相比,燕王的实力无疑弱小了太多。自己要是投降四哥,未来能免受其牵连。想来想去只有一条路:不战而逃。
燕兵起,橞走还京师。—《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燕王起兵剧照
朱允炆虽然执着于削藩,但像朱橞这样已经失了根基,他倒也没有为难,谷王就此悠哉游哉地长住南京。
然而战争的进展出人意料,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年底,朱棣改变打法,不再与朝廷争一城一地的得失,反而集中精锐千里南下,直扑京师南京而来。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燕军渡过长江,朱允炆一面发罪己诏,号召天下兵马勤王。一面又让曹国公李景隆赴燕军大营求和,目的自然是打算拖延时间。朱棣严词拒绝,表示朝廷必须交出“奸臣”,即方孝孺、齐泰、黄子澄等人。
谈判破裂之后,朱允炆又打出亲情牌,命谷王朱橞、安王朱楹再度出城求和。谷王和燕王有征讨虏寇的战友情,安王妃则是燕王妃的妹妹,朱允炆派这两位亲王出城,也算是极具针对性。
谷王朱橞献城剧照
但是你有你的张良计,我有我的过墙梯。朱允炆想的是拖延时间,朱棣想的却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一顿酒宴过后,燕王成功地策反了谷王。六月十三日,大军兵临金川门。在此镇守的朱橞按照约定,指挥谷王府护卫控制住守城官军,随即打开城门,将燕军放入城内。
乙丑,上至金川门。时诸王分守京城门,谷王橞守金川门。橞登城望上,遂按兵而入。—《明太宗实录卷九上》
南京城门的突然陷落,显然出乎朱允炆君臣的意料之外。包括方孝孺在内的建文忠臣几乎都被捉拿归案,而走投无路的皇帝则在奉天殿内自焚而死。谷王朱橞的第一次背叛,就直接害死了自己的大侄子朱允炆。
永乐皇帝朱棣剧照
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登基称帝,随即开始封赏有功之臣。七月十六日,谷王朱橞以“金川门迎驾之功”,获赐卫士三百人,黄金三百两、白银三千两,岁增禄米三千石。九月初四日,当初在金川门立下奇功的谷王护卫指挥佥事张兴进封都督佥事,仪卫正张成则升任都指挥使,其余获赏的谷王护卫官军足足有近六百人之多。
永乐朝新贵
虽然自己是造反起家,但朱棣其实也认为大侄子朱允炆削藩没有错,只是太过于急躁。为了安抚宗室,新天子选择了柔性削藩。比如对于谷王朱橞,既然立了那么大的功劳,兵凶战危的宣德府就不用再回了,四哥给你选个新封国:湖广长沙府。
当年十月,谷王正式之国长沙。同时既然不需要再打仗,配备三护卫就过于奢侈了。最终朱棣给弟弟留下一护卫,剩余官军全部调回宣府戍边。说句题外话,有人坚持称谷王是双面卧底,这次之国其实是护送建文帝外逃。这可真是搞笑,朱允炆在危机四伏的南京城里能躲藏四个月之久吗?他有这个本事,也不会丢掉了天下。
乙未,改宣府护卫为长沙护卫,仍隶谷王府。以宣府所余官军设宣府左、右二卫,左卫于保定屯守,右卫于定州屯守。—《明太宗实录卷十四》
谷王银锭
燕军的攻坚能力,其实不宜过高估计,毕竟当年围了济南城半年,都没能打下来。南京城墙高厚,更甚于济南。而且据方孝孺的说法,当时城中还有二十万守军。如果不是因为朱橞打开金川门,燕军势必顿挫于坚城之下。万一勤王大军云集,朱棣不要说做皇帝,能否安然北归也要打一个问号。
所以对于朱橞,朱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给予了极其特殊的照顾。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朱橞嫡长子朱赋灼被封为谷世子,刚出生八个月的次子朱赋熻则被封为醴陵王。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九月,朱橞赴京朝觐。回长沙之时,皇帝四哥竟然亲自将谷王送到三山门上船。
辛亥,谷王橞辞归。宴如初至,赐赉视诸王特厚。上亲送之三山门,其从官赐钞有差。—《明太宗实录卷四十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兄的宠爱让谷王渐渐迷失了自己,甚至连朝廷重臣都不放在眼里。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的时候,太子少保兼兵部尚书、忠诚伯茹常赐告还乡,道经长沙。因为没有按规矩去拜见谷王,被朱橞一纸诉状告到御前,可怜茹大人被直接打入锦衣卫大牢,此后还不明不白地死在狱中。
永乐皇帝朱棣剧照
再说句题外话,还有人说朱橞告发茹常,是因为这位茹大人探听到了朱允炆的下落。那茹常死在狱中,也是建文派系的人做的?这帮人真牛,朱棣打过来的时候一点用没有,朱允炆丢了天下他们倒厉害起来了?
背叛四哥
朱棣的纵容,显然让朱橞已经飘到认不清自己的能力了,他捏造了一个“十八子得天下”的谶语,称自己作为太祖第十八子,就是天命之选。说到这大家可能会奇怪,朱橞不是第十九子吗?因为太祖第九子赵王朱杞早夭不计入伦序,所以朱橞理论上就是第十八子。
伪引谶书,云: “我高皇帝十八子,与谶合。”橞行次十九,以赵王杞早卒,故云。—《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
为此朱橞“藏匿亡叛,造作舟舰、弓弩、器械,教习兵法战斗之事”,认真地开始做造反的准备工作。恰在此时,崇宁王朱悦燇因为和老爹蜀王朱椿有矛盾,竟然离家出走逃到了亲叔父谷王这里。
建文帝朱允炆剧照
更凑巧的是,朱悦燇的相貌酷似朱允炆(二人是堂兄弟关系),朱橞一面宣称“建文君初实不死,今已在此”,一面给亲哥朱椿写信,劝他“德苍时不可言桓文之事,桓文时不可言德苍之施”,意思就是能以霸道争天下的话就不能谈仁德。
然而蜀王是什么人?蓝玉的女婿,方孝孺的学生。老丈人和老师为什么被杀,死得有多惨,朱椿心知肚明,他怎么敢造反?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七月,蜀王府仪宾、靖难功臣镇远侯顾成的侄子顾瞻从成都赶到北京,给出了谷王谋反的实证。皇帝的反应很淡定,而且告诉顾瞻谷王府内部已经有人告密。不得不佩服朱椿的政治敏感性,他要是敢隐瞒,结局不会好到哪里去。
上得奏叹曰: “朕何如待橞,乃有此心!”又曰: “蜀王忠孝人,宜不见欺。且张都督尝有言矣。”遂遣中官赍敕谕橞,令送崇宁王还蜀,且察其所为。—《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七十八》
永乐皇帝朱棣剧照
此后朱棣一面敕符金牌召朱橞进京,一面亲自从北京赶赴南京对弟弟进行审问。当时以楚王朱桢为首的宗室亲王,和以成国公朱勇为首的文武群臣,纷纷请求将朱橞“按法诛之”。然而谷王毕竟有金川门之功,最终朱棣饶了他一命,只是将其削去王爵,废为庶人,发直隶新安卫囚禁。
结语:朱橞共七子,除谷世子和醴陵王以外,其余五人名曰:赋焞、赋焴、赋炯、赋焮和赋焜。据史书推断,朱橞的去世时间在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享年五十七岁,随后其家眷都被迁往北京。
乙巳,直隶新安卫奏: “永乐十五年以本卫公署居谷庶人,臣等暂于徽州府廊房治事。今庶人死,家属取赴京,臣等宜复旧治。其妻妾、子女殡埋屋旁者,请迁葬城外。”从之。—《明英宗实录卷二十四》
正统皇帝朱祁镇剧照
到了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谷府眷属七人被送往南京安置。从史书记载来看,朱橞诸子中唯一留下信息的是第六子朱赋焮,但他最晚在天顺八年(公元1457年)便已经去世。其母缪氏“年老无依”,朝廷特旨增加月粮和薪炭对其进行赡养。
当时谷王和齐王的后裔同住于南京,但随着谷王后裔绝嗣,其府第都归了齐王后裔。朱橞原本子嗣昌盛且深得皇帝信任,却偏偏要走造反这一条不归路,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
景泰五年徙齐庶人、谷庶人置南京,敕守臣慎防。后谷庶人绝,齐庶人请得谷庶人第。—《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