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历史连载664-中国电信业的历史变迁之我党战争通信的20余年

我是通信人时游 2024-08-24 20:26:36
通信历史连载664-中国电信业的历史变迁之我党战争通信的20余年

起义部队电话队的故事: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中的电话队担负起义中的通信联络任务,成为最早的人民通信兵。叶挺领导的国民军第11军24师电话队,在起义总指挥部和起义领导人之间建立有线电话联系。总机设在叶挺指挥所内(南昌第二中学),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彭湃等领导人的住处均安装电话单机。

周恩来起义指挥的电话机,现存八一起义纪念馆

1927年9月:参加秋收起义的安源工人从矿上带出了20部电话机,为后来红军组建电话队提供了部分物质条件。1928年7月:彭德怀、滕代远组织领导平江起义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红五军组成的直属电话队(全队30余人,电话机8部)成为红军最早成建制的电话队。

中央第一座秘密电台的故事:

1928年秋:中共中央决定在苏区创建无线电通讯,在上海秘密举办无线电训练班。指派李强、张沈川学习无线电技术,组装设备、培训人员,筹建地下电台。1928年11月:周恩来为中央特科设立了第四科-交通科(通讯联络科),中国共产党最早负责无线电通信的专门机构。李强:中央特科通讯联络科第一任科长,参与中共第一座无线电台筹建,负责机务。张沈川:毕业于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办的上海无线电学校不久后,我党第一名报务员。原上海法租界中共党支部书记,参与中共第一座无线电台筹建,负责报务。

1929年夏天:李强、张沈川、贺果等人,共同研制出一部功率50W的发报机及一部3灯收报机。1929年:中共中央在上海大西路福康里9号的一幢三层楼的石库门房子(今延安西路420弄9号),设立了中央第一座秘密电台。

我党安排各地党组织选拔青年优秀党团员送到上海参加培训。李强负责教机务,张沈川负责教报务。带出黄尚英、王子纲、伍云甫、曾三、蒲秋潮等十多名人才。

1929年年底:李强和黄尚英抵达香港,建立了中共南方局秘密电台。次年1月,电台在在九龙弥敦道正式建成,实现与上海党中央的首次无线电通信。

1930年5月:全国红军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中国工农红军编制草案》中,统一规定了通信部队的编制,标志着初创时期的红军通信力量开始从分散配伍向正规化方向发展。

1930年12月: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决定,把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的电话队共80多人集中起来,组成方面军总司令部电话队,谭汉卿为队长,姜春和任政治委员。电话队只能保障总司令部与各军、师驻军时的电话通信。

1931年:周恩来在上海主导编译的中共中央第一部无线电密码。周恩来曾用化名“伍豪”,所以称为“豪密”。

1931年9月:来到中央苏区的曾三,与上海党中央电台成功互发了一份加密电报,实现了中央苏区和上海党中央的第一次无线通信。

红军“一部半”电台的故事:

1930年12月30日:第一次反“围剿”,红一方面军缴获国民党军第18师的半部电台(收信机),这半部电台成为红军第一部电台。

国民党无线电机务人员吴人鉴(后改名王诤、中尉报务员,建国后担任邮电部副部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四部部长,中将军衔,被毛泽东成为“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等7人加入红军。

随后红军缴获一部完整的15瓦电台。朱德“月下追韩信”,亲自追回了无线电台人员谭道清(第50师师长谭道源的同族兄弟)。1931年1月6日:红军总部利用之前缴获的“一部半”电台,在宁都小布镇龚氏家庙架设了第一部无线电侦察电台,成功侦听到了国民党中央社的电讯。

1931年11月7日:在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广播电台”-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文字新闻广播电台,由此还成立了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呼号定为“CSR”。这正是现在新华通讯社的前身。

无线电训练班到无线电学校的故事:

1931年1月28日:毛泽东、朱德联名签发《选调学生学无线电的命令》,在江西宁都组织第一期无线电培训。

1931年2月10日:第1期无线电训练班在红一方面军总部驻地-江西省宁都县小布村开学,无线电队队长王诤、政治委员冯文彬。毛泽东亲自参加开学典礼,要求学员学好本领,为战胜敌人服务。

1931年6月2日:红一方面军前方总部在福建建宁与江西兴国后方总部办事处互通电报,实现了红军历史上第一次无线电通信。

1932年1月:以红一方面军无线电训练班为基础,在瑞金成立无线电学校-我国第一所红军通信学校。

1931年11月至1934年10月:红军通信学校培训各类通信人员2000多人。

1932年前后:红军各部队的有线电话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军团以下的师、团部也有电话班。

1932年:中央政府在瑞金沙洲坝马荠塘设立中央电话局,统一领导和管理中央苏区党政机关的有线电话,直属中央内务部。中央电话局组建了以瑞金为中心,分别通达于都、长汀和会昌的长途有线电话网,沟通了中央政府与苏维埃江西省、福建省和粤赣省的电话联系。中央至周围部分县以及县与县之间也可通达电话。

1934年1月:中革军委电话总队建立的瑞金地区军事通信有线电话网示意图和军委无线电组织架构图。

1934年1月:中革军委通信联络局(四局)成立。10月更名为三局,即著名的“军委三局”。首任局长王诤。

1934年8月:中革军委组建通信团,下辖无线电营、有线电大队和通信教导大队。

1934年10月:长征前夕,中央苏区共有17部电台。中央红军出发长征时,共有14部电台随军转移,留下3部电台给中央军区、赣南军区和江西军区使用。

1934年10月: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随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开始长征。学校由1200余人缩至425人,其余人员提前毕业,分配到红军各部队。红军通校改称通信教导大队,编入红军通信团,代号为“红星第三大队”,大队长(校长)刘光甫,政委曾三。

1934年: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在川陕苏区使用过的西门子式电话单机。

长征期间:中央红军精简整编,撤销了通信团、营建制,各无线电分队由三局直接领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陕北。毛泽东接见了三个方面军的全体通信官兵,赞扬了他们为赢得胜利和保护电台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1937年:红二方面军无线电人员到达陕北后合影。

1937年7月:李白到上海开展地下情报、从事秘密电台工作,用无线电在上海和延安架起了“空中桥梁”。党中央的指示经李白的传递至上海及华东,各地日军动向也由他报告至延安,直至1942年9月,李白的秘密电台从未发生失误。

1938年4月:为了抗战需要,对付国民党对边区的封锁,军委三局决定建立自己的通信材料厂,制造无线电发报机。

1938年5月1日:延安通信材料厂正式建厂。材料厂初建时,全厂只有二十余人,设备仅有小型车床、刨床、砂轮各一台。随后,厂里利用周恩来从外面运来的一大卡车通信材料,正式开始了制造电台的尝试。

1939年11月7日: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无线电中队在江苏茅山组建。

抗日战争:党中央的通信指挥中心。

1941年10月10日:毛泽东为军委三局的刊物《通信战士》题词;“你们是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

1942年5月:三局电话队与八路军留守兵团电话队合并,组成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电话队,继续担负延安地区党政军群的有线电话通信保障任务。

抗日战争中央军委的无线通信网

1940年:毛泽东和朱德为建厂两周年的延安通信器材厂题词。

军委无线电通讯学校。

我党电台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数量变化: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和新四军只有电台三十四部。全面抗战两周年:华北各根据地有电台一百六十五部,华中、江南各根据地有电台五十八部,共计二百二十三部。1940年:华北各战区已有电台160余部,华中、江南各部队已有电台近60部,初步建成以延安为中心,沟通党政军,辐射全国各部队、各根据地、游击区的无线电通信网络,完成了军委战略指挥通信体系的建立。电台已经能到旅一级,部分军区甚至能够装备到团级。全面抗战四周年:华北有电台二百五十三部,大江南北与中原有电台一百零二部,共计三百五十五部。1943年:我党电台总量达到五百部。1944年春:我党电台总量

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我党电台总量发展到了近七百部。

1945年:抗战胜利,全军无线电技术人员4000余人。

1945年:抗战胜利,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后,军委三局抽调骨干加强各大战略区新成立的通信联络分局(处)。王诤组织延安的一批通信干部,快速分赴晋绥、晋察冀、东北、华北、华中等几个大的解放区工作,不到一年就建立起由700多部电台构成的通信网络——每个大的战略区都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无线和有线通信网。

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除作战部队配属的通信兵外,尚有7个独立通信团、11个通信大队,计3.5万人,并且拥有大量美式、日式通信设备,机动能力较强。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通信干部不足4000人,电台不足800部,电话机每团不足10部,技术人员和设备的数量、质量均处于劣势。

1946年12月:监狱陕甘宁边区成为国民党直接进攻的战区,军委三局转入战时体制,形成三个战略无线电通信联络网。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清涧枣林沟举行会议,中共中央决定分别组成中央前委、中央工委和中央后委,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解放军总部作为中央后委,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作战。三局根据中央任务的调整,创造性地建立起前轻后重的通信体制:

组建中央前委通信大队:配备4部电台随中央前委行动;组建中央工委通信科:在工委的驻地建立通信中心,保障工委的通信联络;三局机关和通信总台的大部分人员及设备则转移到临县孙家沟,负责保障中央后委的通信联络,同时为中央前委及各大区野战电台转信。

1947年3月:三局组建通信大队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转战陕北,各野战军、各大军区及所属部队,加强或增设通信部门,增编通信分队,通信兵力达到总兵力的8%以上。

1948年:王诤任校长兼政委的延安“电讯工程专科学校”,扩建为“华北军区电讯工程专科学校”,全校1300余人,是解放区最大的一所培养通信人才的学校。

1948年:华北邮电总局拟创办《人民邮电》报,下图为专用戳。

三大战役期间:军委三局总台电报量急剧增多,由延安时期的每月90万字增至月平均140万字,仅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林彪、罗荣桓的特急电报即达75%,要求随叫随应的联络对象也占到20%。军委机要局送来的电报紧急程度经常是4A,甚至一大串A,有时还在后面加个“特”字以示紧急。送毛泽东亲自看过的各野战军电报就达1000余份。

毛泽东亲笔起草的作战电报达408份。辽沈战役毛泽东共拟就77 封电报,其中指挥锦州之战的电报多达50 余封。周恩来曾感慨道:“在西柏坡,我们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天天发电报,就把敌人打败了!”

1949年4月21日:军委三局无线电总台在西山八大处发出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签署的电报——《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194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电信总局成立,主管地方电信工作。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三局抽调大批通信干部接管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邮政、电信、广播等部门和电信工厂,迅速组织恢复电报、电话、邮递业务,建立和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和电信工业。

1950年6月:各军区在用的各种发报机1559部,收讯机1575部,报话机和步谈机2149部,车载电台413部;另有有线电话单机43027部,总机4675部;通信器材总量翻了两倍还多。

0 阅读:3

我是通信人时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