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首诗词,不见海棠相似人,空题诗句满花身,写尽一生

笩筏文化 2025-02-21 21:24:53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那年风起花落,杜甫与昔日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李龟年意外重逢在江南春光里。

江南春正是好时节,可这对故交早被安史之乱冲散在天涯,失去了荣耀与年华。

十多年过去,李龟年不再是岐王宅和崔九堂里的座上宾,更无法享受到唐玄宗的无限恩宠。

杜甫也在颠沛流离里看尽生灵涂炭,饱尝世事艰难,在血与泪中书写出诗史,蜕变成诗圣。

这次春日重逢是战争流离下的偶然交汇,是开元盛世的回眸告别,也是彼此人生的繁华落幕。

杜甫写下此诗的这年冬在由潭州赶往岳阳的孤舟上逝世,将生命定格在59岁的漂泊潦倒里。

花开花落年年,朝盛朝衰代代。三百多年以后靖康之难痛心上演,又是风起花落迷了人眼。

同样因战乱逃难到湖南的陈与义,满怀悲痛地写下“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他在异乡的春光烂漫里,遥想故乡的春和景明。题目《伤春》,也是向杜甫同名诗作致敬。

此诗大有杜甫遗风,不愧是师尊杜甫的江西诗派三宗之一和钱钟书所赞两宋之交最杰出诗人。

尤其经历了北宋灭亡后,他饱尝流离苦痛,对杜诗更为感同身受: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他不仅七律古诗最接近杜甫,还擅长作词,风格以清婉秀丽为主,亦在豪放处有苏轼之风。

每当春暖花开,他的心头也会摇曳着一场花事绚烂,饱含家国之思和身世之痛。

1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宋·陈与义《春寒》

公元1129年,陈与义背负着故国沦丧的苦痛,辗转到湖南岳阳避难,此地古称巴陵。

巴陵的二月春寒料峭,冷风日日刮起,凄雨也在今朝不期而至,真不知这股倒春寒何时休止。

自号园公的他,也会为这二月凄寒担忧不止。可园中的一树海棠,完全不惧怕凄风寒雨摧残。

她迎着东风独立濛濛细雨中,丝毫不担心那红艳如胭脂的光彩与色泽,会被风吹雨打去。

显然,这春雨海棠迎风绽放,已不是单纯描景状物,而是陈与义托物言志,寄寓傲骨风情。

自南宋高宗即位以来金兵两度南下,这年春更是连陷徐、泗、楚三州,直逼扬州,局势未稳。

陈与义岂不忧心忡忡,可即便四处流亡,他也要做傲然独立的春雨海棠,始终保持高洁风骨。

甚至,海棠经雨胭脂透,愈发娇艳欲滴和风流别致,一如陈与义经过风雨洗礼更为坚强不屈。

南渡后他写下诸多爱国诗篇,既无奈于朝廷偏安一隅,又怀念着故国千里河山,诗风愈发雄浑沉郁,颇有子美之风。

只是,“不见海棠相似人,空题诗句满花身”,能够一片丹心付海棠还是少数,终究恨难消。

2

张帆欲去仍搔首,更醉君家酒。吟诗日日待春风,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

歌声频为行人咽,记著樽前雪。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

—宋·陈与义《虞美人·大光祖席醉中赋长短句》

陈与义见过了巴陵的海棠微雨,又于同年辗转潭州、衡州等潇湘大地,匆匆作别桃李春风。

彼时杜甫与李龟年久别重逢在春光旖旎的潇湘潭州(今湖南长沙),那时还属于江南一带。

如今陈与义同友人席益(字大光)匆匆重逢又离别也是在潇湘一带的衡山,随后将奔赴衡州。

行舟即将扬帆启程,可陈与义却搔首流连不舍归去,痛饮着一杯又一杯的饯行苦酒愈发沉醉。

想当初日日醉酒吟诗共同期盼春天到来,如今好不容易等来了春风桃李花开,却要匆匆作别。

饯行酒宴上,多情歌女都为这离愁别恨动容,歌声如泣如诉,绵绵不绝,诗人难忘这份深情。

这哪是要铭记歌女的情深如许,而是以此假托来表达自己对故友的依依不舍之情,含蓄蕴藉。

待到明朝酒醉人醒,陈与义遥想自己早已满载一船离恨,随着江流奔涌孤独地向衡州飘去。

结尾移情于景,像极了黄州劫难后的苏轼在淮河送别徒弟秦观,“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

战乱流离下的聚散太过匆匆,等来了春暖花开,却留不下离去脚步,只剩桃花依旧笑春风。

3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宋·陈与义《牡丹》

公元1136年春,以病告退的陈与义在异乡青墩看到故乡名花牡丹绽放,万千愁绪奔涌而来。

他本是洛阳才子,24岁进士及第后便背井离乡。靖康之难后,他更是无奈走向了南渡流亡。

此时距离金兵南下中原沦陷,已经整整十年。这十年故国沦丧前途茫茫,故土难回长路漫漫。

尽管他年未半百,可经不过世事消磨早已感觉年老体弱,此刻只将国恨家愁分付东风牡丹中。

这十年世事变迁陈与义一笔带过,可就是这忆昔伤今的章法结构让人瞬间感受到了沧桑悲凉。

他的参照物是异乡牡丹花开,杜甫《江南逢李龟年》的参照物则是昔日乐圣竟也流落至此。

杜甫因为重逢李龟年而感伤开元盛世落幕,陈与义则因邂逅故乡名花而忧心国恨家仇难平。

都是以乐景写哀情,都是和着血与泪抚今追昔。只不过陈与义的乡愁抒发更为具体浓烈。

本该在故乡观赏的花开时节动京城,此刻只能在青墩溪畔独自默默品味。故乡啊,终究难见。

4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此词同样写于陈与义退居青墩镇期间,依然难忘故国故土,永远萦绕在那抹杏花疏影里。

当时年少春衫薄,他同洛阳豪杰对着杏花疏影,听着玉笛飞声,伴着长沟流月欢饮直至天明。

那样一个春江花月夜,明月清辉流淌在长沟水波,杏花疏影交织在悠扬笛声,多么清雅闲适。

可自从公元1113年进士及第离开洛阳后,这些美好过往在二十多年的沧桑巨变里恍若一梦。

年少时只爱“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如今却觉“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才最戳人心。

这些年陈与义并非如当年的杜甫始终怀才不遇,南渡局势相对稳定后,他可以说是平步青云。

虽略有贬谪,但也从中书舍人、吏部侍郎、给事中等一路升迁,最终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可他依然记挂着故国江山,即使此刻已退出官场,也始终以一片赤诚之心忧心着家国天下。

二十余年惊魂未定,二十余年风云变幻,回不去的故乡,收不来的故土,姑且登临远望雨后新晴。

说不尽古今兴亡,叹不尽世事变迁。他只能将这满腔遗恨,分付渔唱起三更,独自浅吟低唱。

两三年后陈与义含恨客死他乡,享年49岁。终究,洛阳牡丹成空想,午桥杏花亦难闻。

如今又是江南好风景,愿朋友们不负春光与人生:花开花落春风前,云去云来自在闲。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0 阅读:0

笩筏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