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治之乱结束后,后白河上皇的院政派与二条天皇的亲政派都元气大伤,但双方依旧没有放弃对朝政主导权的争夺。不过手段仍以政治斗争为主,强弱对比在双方亲信的晋升与罢黜中不断起伏,大体维持着表面的平衡。日本政坛由此进入了短暂的二头政治。而作为战后最大赢家的平清盛则巧妙周旋于二者之间,不断积累实力,寻找改天换命的机会。
平治之乱后的超然地位平清盛的正妻平时子是二条天皇的乳母,所以他表面上倾向于支持二条天皇亲政,但背地里与后白河上皇也多有接触,在维持权力平衡的前提下,默默谋划着自己渐渐萌发的政治理想。
乳母在日本皇室中的地位极为特殊,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存在。
乳母因抚育皇室子女而获得皇室认可,其家族则可受到天皇在政治上的信任与支持。
而作为回报,乳母家族又会调动其全部资源为天皇服务,尤其是经济资源,毕竟天皇的生活是极其奢侈的,比如贯穿一生的吞金兽般的宗教活动。
院政时代,上皇为了获得更多的支持,遂大力提拔乳母家族,使之获得了更高的职位和更大权力。于是,关于乳母身份的争夺也成了政治斗争的重要战场。
所以,天皇的乳母并不是单纯的养育工作,而更像是一种政治投资或者说是政治合作。
公元1160年,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其实就是精虫上脑),17岁的二条天皇在舅舅藤原经宗与乳母之子藤原惟方等亲政派近臣的帮助下,不顾上皇与其他朝臣的反对,强行册立21岁的太皇太后藤原多子为自己的皇后,朝野震惊,三观尽毁。
藤原多子就此成了日本唯一一位被两代天皇都册立为皇后的奇女子。
藤原多子是藤原赖长的养女,近卫天皇的皇后,近卫天皇是后白河天皇的七弟,所以藤原多子算是二条天皇的七婶。
据说二条天皇很英俊,藤原多子极美貌,所以在不考虑伦理的情况下,二人的结合算是绝配。
恼怒不已的后白河上皇为了给予这个不孝子深刻的教训,遂寻求了平清盛的帮助,将藤原经宗与藤原惟方逮捕流放,同时召回了被流放的宠臣信西(平治之乱被藤原信赖逼死)之子藤原俊宪、藤原成宪等人,以强化自己的势力。
本就亲情淡薄的父子俩,矛盾愈加深重。
同年底,二条天皇的主要政治后盾美福门院藤原得子去世。
天皇更迭之际,前任天皇的后妃便会出家成为女院。鸟羽天皇退位后,其皇后藤原得子出家,受封女院宣下,待遇从优,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力。
藤原得子曾收养了二条天皇,并竭力助其登基。
她继承了鸟羽法皇的大量庄园,实力雄厚,是二条天皇的强大助力。
翌年初,为了进一步拉拢平清盛,二条天皇加封其为检非违使别当,同时兼任近江国(毗邻京都)权守,掌握京师与近江国兵权。
这时的平清盛已然高居正三位参议,属公卿之列,同时还兼任右卫门督(皇宫警卫)、检非违使别当、近江国权守,权势极大,地位超然。
宪仁亲王出生后的动荡局势公元1161年,35岁的后白河上皇与平清盛20岁的小姑子平滋子生下了第七皇子宪仁亲王,登时引发了日本政坛的一次大动荡。
院政派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平氏子弟,所以在宪仁亲王降生后,这些人便希望能拥立小皇子继位,如此一来,平氏便可以效仿藤原氏搞外戚政治,成为日本第二个顶级权贵家族。
而后白河天皇也想让自己这个小儿子继位,这样他的院政便可以更好地维持下去。
为了阻止上皇与平氏的野心,二条天皇在藤原氏的帮助下,先发制人,以雷霆手段一举将院政派的核心成员平教盛(平清盛的异母弟)、平时忠(平清盛的小舅子,宪仁亲王的亲舅舅)和藤原成亲(平清盛嫡长子平重盛的大舅哥)三人罢官流放。
院政派实力大损,后白河天皇不得不中止院政,暂避锋芒,与青灯古佛为伴,等待再起的机会。
在此过程中,已然升至权中纳言(日本律令官制中,超出定员的编制在官名前加权字,权力大小与担任此职的官员实际地位挂钩)的平清盛并未因此与任何一方发生正面冲突,而是靠着双方对他的依靠和信任,成功避免了矛盾的进一步升级。至于被罢免的三人,在随后的日子里陆续都得到了起复。
在后白河天皇短暂蛰伏的几年中,平清盛依然恭敬有加,甚至为其营造了豪华的修行场所莲华王院(即三十三间堂,今京都著名佛寺)。
取得对院政派的大胜后,二条天皇雄心勃勃,革新吏治,推行改革,整治庄园,试图进一步强化自己的实力,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二条亡,六条继公元1164年,二条天皇的第一皇子尊惠法亲王与第二皇子顺仁亲王相继降生,一下蹦出两个继承人,二条天皇和他的亲政派欢喜非常,他们的权势地位也得到极大的稳固。
有人欢喜有人愁,为了避免二条天皇因继统问题再生事端,后白河上皇便将宪仁亲王过继给了关白藤原基实的夫人平盛子。
宪仁亲王的生母是平滋子,平滋子的姐姐是平时子,平时子的丈夫是平清盛,平清盛的女儿是平盛子。所以,按照宗法关系,过继后的宪仁亲王直接成为了平清盛的外孙子,不仅安全得到了很好的保障,还让平清盛获得了极大的政治优势。
平清盛与后白河上皇的关系因此得到了加强,而二条天皇与后白河上皇间的矛盾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公元1165年,二条天皇的得力臂助,太政大臣藤原伊通(美福门院的堂兄弟)溘然离世。
随后不久,23岁的二条天皇便病重难愈,临终前册立由藤原氏扶保的第二皇子顺仁亲王(皇后藤原育子的养子)为皇太子,并于当日禅位,随后去世。
不到一岁(7个月零11日)的顺仁亲王登基成为六条天皇。创下了日本天皇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记录。
中国历史上继位年龄最小的皇帝是汉殇帝刘隆,登基时才出生百天,去世时年仅一岁左右,所以还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
由于新皇年幼,二条天皇的大舅哥23岁的藤原基实按照惯例,辞去关白,转任摄政,团结亲政派势力共同扶保幼主。
而嗅到机会的后白河上皇也于此时虎躯一震,以六条天皇祖父的身份重出江湖,院政死灰复燃。
由于平清盛、藤原基实、后白河上皇,三方首脑关系复杂且亲密,所以很好地压制了因皇位更迭,幼主登基而造成的政局动荡,而亲政派继续保持着对院政派的绝对优势。
当外戚的感觉真好转过年来,即公元1166年7月,亲政派核心24岁的摄政藤原基实突然暴亡,嫡长子藤原基通因太过年幼(5岁)无法承袭父职。摄关的归属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最终,还是后白河上皇一锤定音,仿照白河法皇留下的惯例(摄关原本是由前任指定,白河法皇开法皇定摄关先河),任命藤原基实的二弟,倾向院政的20岁的藤原基房为藤原氏长者和摄政。
自打平治之乱后,平氏依靠着上皇与天皇的信任,实力增长迅速,引发了诸多势力的不满,尤其是老牌权贵藤原氏。不过,由于平氏掌握着强大的武装力量加之与关白藤原基实的亲密关系,所以矛盾并未激化。
然而,随着藤原基实的去世,双方之间的争斗开始逐渐浮出水面。
藤原基实的正妻平盛子因未能生育,故将庶出的藤原基通收为养子(也可能是基通生母早逝,资料不全,真相不明),平清盛因此成了藤原基通的外公。而借助这层关系,平清盛将藤原基通名下的遗产(主要是庄园)大部分都交由女儿继承,只给了藤原基房很小的一部分,双方关系就此恶化(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同年10月,在平清盛的支持下,后白河上皇册立5岁的宪仁亲王为皇太子,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院政基础。平氏一门则由此一飞冲天,贵不可言!
作为太子养母的平盛子获封准三宫(享受与太皇太后、太后、皇后三宫相等的待遇)。
作为太子外公的平清盛则晋升正二位内大臣,半年后又急速升迁,跳过左、右大臣的晋升程序,直升顶级官职太政大臣,成为日本武士阶层位极人臣的第一人。
作为太子大舅的平重盛晋升权大纳言、右卫门督。
作为太子大舅妈的藤原经子成为太子乳母。
太子的其他舅舅们也都有所晋升,平氏一门权势日盛。
有了摄关与平氏的支持,加上皇位继承人的确定,院政派的实力急剧膨胀。而随着亲政派领袖右大臣藤原经宗(二条天皇的舅舅)的妥协退让,二头政治彻底崩溃,院政一家独大,亲政派日趋瓦解。
日本政坛的权力纷争由亲政派与院政派逐渐转向平氏与摄关家。
退居幕后,暗中操控公元1167年5月,在当上太政大臣仅三个月后,知天命的平清盛突然病重,甚至一度病危,遂辞职还家,颐养天年(鬼信?)。
公元1168年2月,平清盛遵循时代传统,遁入空门,法号净海,时人称之为:入道相国。
出家可以治病,这时平安时代的扯淡传统。
相国是对太政大臣的尊称,入道是对大人物出家的尊称。
尽管生病、出家都是事实,但平清盛从未放弃对权力的控制,而僧人身份还为他减少了不少来自政敌的针对。
平安时代,政客在放弃权力争夺后,会通过出家的方式来向外界表态。
平清盛病倒后,他的嫡长子平重盛接替父亲,成为平氏在朝堂的领袖(主要负责传达父亲的意志,独立性不强),然而他的身体状况也很糟糕,时常无法理政。
为了防止因他们父子俩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而导致政局再次陷入动荡,平清盛与后白河法皇暗中达成一致,于同年3月拥立7岁的宪仁亲王登基,即高仓天皇。3岁的六条天皇则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年幼的太上皇。
幼主登基,朝政大权由后白河上皇通过院政掌控,藤原基房遵循惯例继续担任摄政之职,平清盛则躲在幕后遥控长子平重盛以扩张家族势力。
作为高仓天皇的生母,平滋子被尊奉为皇太后,成为数百年难得一见的无藤原氏血统的皇太后,而平氏一族也因为有了国母而荣耀非常,发展速度更加迅猛。
据说,平氏极盛时期,公卿16人,其他朝官30余人,地方实权官员60多人。不怪乎平清盛的小舅子平时忠曾口出狂言:非平氏者绝非人(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原话不确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