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魏时就有这么一位皇帝,他不仅当众被自己的臣子多番责骂威胁乃至殴打,甚至还被指责谋反,要知道皇帝已经是天下之主,何来谋反一说,向来只有皇帝说臣子谋反的份,哪来皇帝被臣子当众斥责谋反的道理?
这个惨兮兮的皇帝就是东魏的孝静帝元善见。而这个把皇帝非常不放在眼里的臣子就是高欢。当时本来被高欢操纵的傀儡是孝武帝,但是他非常讨厌这高欢不把他放在眼里,还越来越嚣张,所以就和高欢撕破脸连夜跑路了。
高欢一看自己的傀儡跑了,然后立刻就重新找了一个,他挑中了元亶,准备辅佐其上位,但是这人还没即位,就已经开始不把他放在眼里了,所以高欢这心里就后悔了,然后想办法把他的权势一一制住,赶了下去,然后立了元亶的儿子为新帝也就是后来的孝静帝。
而那边旧帝也建立了新的政权,于是北魏就被分成了东魏和西魏。高欢是看重新帝年幼好掌握,可是这新帝年幼但是却不是什么都不知晓的幼童。当时时局动荡,外族时不时就来侵扰,新帝眼看着这些却无能为力,然后时常想起自己父亲被废黜的遭遇,每每都非常难过,但是这些都被他隐忍了下来。
后来朝廷从洛阳迁都到邺城,民间的民谣里唱到他一个青雀子却可怜到变成一个鹦鹉,很形象地形容了当时元善见无奈的境遇,他当时尚且年幼,父亲又被废黜,一点自己的势力都没有就被推上皇位,这一切的开端就注定了他只能当一个傀儡,永远没办法执政。
而且这高欢也不是一个好惹的,他本身就是军人出身,而且以前就是靠讨伐和复辟积攒的势力,可能是由于没有名正言顺上位的理由,所以一直不敢轻易造反。元善见也清楚这一点,之后为了讨好高欢,他就表示想要让高家女儿当皇后。
高欢一听这个消息就乐了,虽然嘴上表示不愿意,接连推辞,但是元善见也是个识眼色的连着劝说了好几次,这高欢才“不情不愿”地答应了,之后摇身一变成为国丈之后也是碍于这个身份,他对元善见也不好多加苛刻,两人之间也就不咸不淡相安无事地相处了几年。
后来好不容易熬到高欢走了,他的儿子高澄又冒了出来,他乃正室所出,自小接受的教育就不俗,所以不像他父亲那般只懂用拳头说理,相反他心有谋略而且在政治方面很有手段,之后他子承父业继承了自己父亲的官职,相比于高欢还有所顾忌,这个高澄则更加轻狂,在他看来,皇帝不过是他家的傀儡,这天下本该就是他高家的天下,所以他一直存了心思想要拿回皇位,自己统治。
所以之后他就开始在皇帝跟前安插自己的线人,每天就盯着皇帝的一举一动,皇帝一直被他看的死死的,迟迟不能扶持出自己的势力,再加上这高澄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他在对外征战中拿下不少城池,立了不少战功,皇帝不得不给他更多的奖赏和更高的官职。有了这些战功和官职,高澄的野心越发膨胀,常常大庭广众之下就让皇帝下不来台,时不时就羞辱一番,不论皇帝做什么,他都能找到理由责骂一顿,皇室的尊严完全被他践踏在脚下。
即便是一个傀儡,元善见也知道皇家的体面和尊严是万万不可以丢的,他宁愿当一个亡国之君,也不愿被这般羞辱,于是他决定背水一战。他找来了支持他的大臣们,讲出了他的想法,众人凑在一起秘密商量了一个晚上,定出了他们的反击计划。他们决定挖个地道,连接宫里和宫外,之后再集结兵马和高澄来一场厮杀。
计划是不错,但是在执行时出了岔子,计划执行一半时就被高澄发现了,高澄非常生气地说:“我们高家为这天下付出了多少心力,一直兢兢业业,也没有对不起你,你为什么要造反呢?是不是有人在你跟前说了什么谗言,才让你这般糊涂?”
接着高澄就让人把皇帝最爱的嫔妃给杀了,皇帝被这番颇为不知羞耻的质问给问懵了,等他反应过来顿时火冒三丈:“造反?从来都是大臣造反,你见过哪朝哪代有人说皇帝造反的?这天下都是我的,我造哪门子反?这造反的人合该是你们高家才对,我做出这个决定时就已经做好被你杀死的准备,这嫔妃和这件事没有关系,杀她也是你要做的。”
高澄被皇帝这番话给问到无言,连忙跪地谢罪,但是这不代表他就打消了他的反心,三天后,这高澄反应过来了,就在他正准备动手灭掉皇帝的时候,被一个厨子给偷袭杀死了,皇帝正高兴呢,高家又出来一个高洋,这个人虽然是高澄的弟弟,但是比高澄凶残多了,非常难对付,所以皇帝不得不禅位给他。
之后高洋为了表示宽厚,就赏赐了他一块封地,让其过了几天安稳日子,但是他没想到的是高洋从来都不是一个善茬,等一切都稳定之后立马就让人杀了他,并且还斩草除根地杀了他的所有儿子。元善见屈辱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这是一个十分可悲的人物。虽说古代傀儡皇帝不少,但被权臣指着鼻子骂“陛下何故造反”的,历史上恐怕也就那么一个,他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孝静帝元善见。元善见作为东魏唯一的皇帝,他本就是被权臣高欢所立,虽然一连耗死了高欢、高澄两代权臣,却最终还是被迫禅位被杀,一生堪称凄惨。
北魏末年被扶上皇位,就此成为权臣的傀儡;
元善见出自北魏清河王一脉,乃孝文帝元宏曾孙,清河王元怿之孙、清河王元亶之世子。北魏末年,内忧外患之中的北魏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在权臣掌控下皇位犹如走马灯一般,高欢击败掌权的尔朱氏后执掌朝政大权,并废黜尔朱氏拥立的节闵帝元恭,改立元修为帝,是为孝武帝。
永熙三年(534年),不甘于做傀儡的孝武帝元修与高欢决裂,并于同年七月率领大批宗室臣子西迁关中,高欢得知消息连忙率兵从晋阳南下,但已经无法阻止元修西逃。
元修逃走后,高欢任命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全权处理国家政务,元亶以为高欢这是要拥立自己为帝,于是“出入已称警跸”,而且已经逐渐不将高欢放在眼中,高欢见状遂将其排除在了皇位人选以外。
同年十月十七日,高欢以元修元修弃国逃跑为由,遥废其帝号,改立元亶之子、年仅十一岁的元善见为帝,并将都城从洛阳迁到了邺城。同年闰十二月,西逃关中的元修也被宇文泰所杀,改立元宝炬为帝,北魏由此正式分裂为东魏、西魏。
东魏初期,国家形势并不乐观,东部有兖州、青州叛乱,西部有西魏的时常侵扰,难免又要面对南梁的进攻,由于高欢忙于处理政务和对外征战,且依靠讨伐叛逆、复辟君位起家的高欢不敢轻易篡位称帝,再加上年幼的元善见颇懂人情世故,因此双方基本维持着表面融洽的关系。
天平四年(538年),孝静帝元善见为了进一步拉近与高欢之间的关系,主动提出立高欢的二女儿为皇后,高欢起初还有所推辞,但见元善见坚持己见且态度诚恳,高欢最终于兴和元年(539年)五月将女儿嫁给了元善见。
在高欢掌权期间,由于内外形势的影响,高欢表面上对孝静帝还算恭谦,而孝静帝虽然年少,但也心知根本无法与高欢对抗,因而对高欢同样极为尊敬,从而使得东魏政权相对较为稳定,双方的关系也较为缓和。
高欢去世高澄承袭其位,身为皇帝却被指责谋反;由于争夺战略要地玉璧失败,东魏权臣高欢忧愤发病,就此一病不起,最终于武定五年(547年)正月薨逝于晋阳家中。高欢去世后,其长子高澄接管朝政,继任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坐镇晋阳。
高欢去世后,东魏形势一度极为危急,内部侯景趁机拥兵作乱,高澄好不容易亲自率兵击败侯景,南梁又趁机笼络侯景对东魏南部造成威胁,高澄便又以反间计挑拨侯景与梁武帝萧衍的关系,并趁着侯景南下建康一举出兵夺取两淮大片土地。
高澄从十四岁便开始入朝辅政,凭借着多年记载下来的声望,以及高欢去世后平定侯景之乱的功劳,很快便坐稳位置,接替高欢掌握了东魏朝政大权。
孝静帝好不容易熬死了高欢,却没想到他这个儿子比高欢还过分,高澄为了控制孝静帝,提拔心腹崔季舒为黄门侍郎,监视孝静帝的一举一动。而且,高澄认为东魏的江山是他们父子打下来的,对皇帝根本就没什么敬畏之心。
武定七年(549年),在一次酒宴上,高澄向孝静帝敬酒,“臣澄劝陛下酒。”孝静帝很不高兴,说到“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亦何用此活!”高澄怒道,“朕!朕!狗脚朕!”竟然直接让崔季舒上去将皇帝揍了一顿,这才拂袖离开。孝静帝虽为傀儡,却不甘心长此以往,侍讲大臣荀济得知孝静帝心意后,于是和元瑾、刘思逸等宗室大臣经过商议,决定挖掘地道将皇帝先接出来,然后再召集天下兵马勤王,与高澄决一死战。
然而,等他们的地道挖到城门附近时,却被守门官兵发觉,遂禀报高澄,高澄当即命人将荀济等人抓获,而他自己则带兵入宫逼问孝静帝,“陛下何意反邪!臣父子功存社稷,何负陛下邪!”并示意左右将胡夫人和李嫔杀死。
孝静帝无可奈何,说道,“自古以来,只听说过臣子反叛君王,哪有君王反叛臣子。我如今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更何况是嫔妃?”高澄被说的哑口无言,连忙磕头认罪,并连夜摆酒谢罪。孝静帝虽然强硬,奈何大权旁落。三日之后,高澄便将孝静帝囚禁在了含章堂,烹杀荀济等人于市。
高澄被刺其弟继承其位,元善见被迫禅位高洋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以大将军身份兼任相国,获封齐王,随着位极人臣,高澄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开始与亲信们密谋夺取元氏政权。同年九月的一天,从颍川前线班师的高澄正与亲信们密谋,厨师兰京入内送食,高澄担心事情泄露,便商议处死兰京,却不想被兰京听到,反被兰京趁着再度送食的机会刺杀身亡。
对于高澄被杀,孝静帝元善见得知消息后极为高兴,说道,“高澄之死真是天意,是朕该掌权的时候了”。然而,还不等元善见高兴几天,高澄的弟弟高洋便迅速站了出来,一面亲自指挥卫队搜捕刺客,一面亲理朝政,迅速接管朝政。高洋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镇静从容, 以及随后的一系列政治措施,使得高氏一脉人心迅速稳定,因兄长去世而混乱的政局迅速得以控制。
相较于锋芒毕露的高澄而言,善于韬光养晦的高洋更难以对付,他虽然并未像兄长那样逼迫元善见,但元善见眼见高洋已经掌控了实权,也只能被迫封其为丞相、齐王。高洋不重虚名而更重实效,他没有急于与皇帝产生冲突,而是不断在暗中发展势力,数月间不仅完全接管了兄长高澄的权势,甚至通过官员任免还有进一步的扩大。直到权位稳固之后,高洋才对皇位发起了冲击。
武定八年(550年)五月,高洋抵达邺城,当即派司空潘乐、侍中张亮、黄门侍郎赵彦深等人去见孝静帝,要其遵循天意,效仿尧舜禅位,然后由杨愔将早已拟好的禅位诏书递了上去,孝静帝眼看大势已去,只得在诏书上签了字,在与嫔妃们告别之后,便被赶出了皇宫。
高洋即位之初,对于孝静帝倒也还算优待,不仅封他为中山王,食邑一万户,而且还允许其在封地悬挂天子旌旗,用天子年号,文书可以不称臣,三个儿子也都封官食邑。孝静帝虽然失去了皇位,但也不必再像以前那样整日担惊受怕,每日里和妻子饮酒赋诗,日子倒也安定。不过,当高洋的皇位稳固之后,孝静帝的好日子便也到头了,天保二年(551年)十二月,高洋设宴款待孝静帝,却趁机命人在杯中下毒,孝静帝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最终中毒而死,年仅二十八岁,他的三个儿子也随后被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