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届国展他有2体入选,熟悉他的书友认为,他能入展根本不奇怪

四海易文字 2024-07-20 05:25:13

十三届国展入选名单公示,有好友将两体入选的60人名单发给了我,让我点评几句,说实话很多都是老面孔,有一半在十二届国展中就看到他们的名字,有的看上去是新人,实际在中书协主办的单项展上,每个都是“熟客”………

陕西的———索海龙老师两体入展,虽然十一届、十二届没有看到他的名字,但他在年展、临帖展中两种书体都有入展经历,本身就具备这种实力,几种书体创作能力都很强,十三届国展入选两件也算是正常的发挥。

13届国展作品

对比多年前《董子杯》入展作品,

几年前,笔者在一个《董仲舒杯》上看到了索老师的作品,那个时候的他没有如今的名气,他当时投稿的是一件六尺的隶书作品,书写的内容是张素清咏董仲舒诗两首,作品写得肆意放纵,大开大合,对比度强,很有“国展相”,在同类作品中,他的作品尤为的突出,笔者喜欢发掘新人,认为这位作者迟早能走出来,果不然在中书协年展和临帖展上看到他的大名。

人有面相、画有气象。好的作品具有一定的特性,书法因涉及到书种书风不同的表现,展开来讲,便是一篇论文了。笔者借用曾翔老师的一个举例,可以把它说清楚。好书法如好茶一样,有“回甘”现象,如何理解“回甘”?好作品始终就是给人一种常看常新,百看不厌感觉,临写中也有新的感悟,经典法帖大多如此。如歌手邓丽君、刀郎很多歌曲都是百听不厌的。书法要有“回甘”的趣味。“回甘”需要笔法、字法、章法要有一定的内涵,重要的一点就是性情能真诚的发挥。

上面这件作品,是十三届国展索老师入选的那件行书,这件作品笔者欣赏了很多次,无论是正文还落款,何绍基的笔意为主调,索老师巧妙的表达,能做到笔不同向,字不同势,极强的内涵和个性的抒发,确实做到了给人“回甘”的享受。

最能打动笔者的是这件对联的章法,单字的势,为整体服务,如游戏中的魔方,上下陈列,左右成序,对联中能把左联和右联的字,通过巧妙的安排,空间相互映和、衬托、指引。用不同的角度来看,有不同的组合趣味,整体开张散淡但线条厚重老辣,这是一件精品。(其作品被很多培训机构引用)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

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由无数个“偶然”的努力汇聚而成的“必然”。索老师的书法能从传统的笔墨中走出来,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南京的求学,陕西的沉淀,加上个性豪迈,宽以待人,苛于自己,对待生活和书法技巧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他创作中的大胆奔放,书房却能别致细腻,一尘不染,正是精神追求如清晨露珠,晶莹剔透; 书艺创作如燃烧的火焰,热情奔放。

关注索老师的书法,从他没有名气到如今的国展——“连中两元”。笔者认为,他有三点值得学习借鉴:

之一:改变字势的能力

索老师的隶书作品,并不是像传统的隶书法帖那样,取横式呈扁状。他的创作打破扁式固有框架,根据章法的需要,很多写成长竖式,“破体”的改变,让他在同类的作品中一下子能跳了出来,能将《张迁》《礼器》《好大王》《石门铭》等帖,进行融合改造,大胆的变形,这既需要技巧,更需要胆量,有“破体”的思维,才能去勇敢尝试。

之二:跨大对比,去为整体服务

无论是他的隶书还是行草书,个性都很鲜明,能将自己的特点发挥出来,如蔡邕《书论》所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显然,他已经从技法上升到了精神的层面,创作中有了“大局观”的思想,笔墨为己所用,局部的夸张围绕着整体来变化而变化。

之三:动静结合,双体同修

能两体兼修,这是良好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避免单一的书种进入了固定的模式,行草容易圆滑,正势容易板滞………1000多年前,张长史告诉了颜鲁公,并表达了为什么静态书体和动态书体要一起练的道理,这里不再赘述。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

0 阅读:48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