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九华山下的国展书法高手,小楷写得高古静穆,让人佩服

四海易文字 2024-07-24 04:40:42

他热爱书法几十年,时代虽不断的更替,但对艺术的追求,始终真诚如初。书法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多少年日读夜临,蘸湿的毛笔始终没有干枯过,读书、临帖、创作成了他生活中的三点一线,家人说的是书痴,他正以此号为名,自称九华书痴,此人就是安徽的————李双根老师

论年龄和资质,李双根老师算是书法界的老人了,他也是从国展中走出来的书法“老人”。多年前,楷书和草书都入选过中书协所主办的国展,在安徽地界有一定名气的。齐玉新老师点评他的小楷,高古爽劲,书取唐法、如九华山上的高僧,威襟正座,端庄大气如墨迹法帖;马光水老师点评他的行草,提按转折果断,起伏节奏明显,胜人一筹的是作品呈现出来的韵致,有独到的个性风度……

正如两位老师点评的一样,李老师的书法显然是从传统中走过来的,笔调中加了一些个性的自由。多少年的积累,随着年龄的递增,人的心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是一个自然蜕变的过程。年轻人爱书法,多以参加展赛来证明自己,具有创造力和冲劲。时间的推移,该拿的证拿到了,想入的展被评选上了,对书法的追求,从激情的上升期逐渐走到了安稳的平静期,此时的“沉淀期”是最考验人的。

发展的方向无非就是两种:一种是淡漠书坛,不投稿或少投稿,专心做自己手上的事情,例如工作,例如书法教学,例如搞钱。另一种是,思想境界得到了升华,将以前的功劳清零,此时又有了另一种追求。人一安静,思路和逻辑会逐渐清晰下来,书读的越多,反而觉得自己越无知。半桶水和满桶水的表现,一知半解的人,往往容易高谈阔论;越是有才华,出言越谨慎,俗话说“高人少语”就是这个意思。

李老师显然是后者,对书法的理解和创作又有了新的认识,从威襟正坐的端庄到丰富节奏的表现,如今又有另一种味道,笔下所流露出的是古意静穆,没有了炫技的表达,激昂的起伏变成了沉稳老辣,外求变成了内修,一种无我的状态,流露出来的是自己的性情和心境。清、书画家张沅,他在《石涛画语录》中描述:“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甚焉”。心境变了,手下的笔墨表达自然就发生了变化,韵致和神采同创作者的个性人品有着密切的关系。李老师的书法,静穆中透露出岁月的洗礼,精神上的再次升华,安宁之中,带有徽韵特有的气息。

李老师是笔者的好友,笔者希望他将好的学习方法和创作心得分享出来,正如佛教中所讲财施、法施、无畏施。好的技法分享出来,正是法布施的一种。让喜欢书法的朋友受益是一件开心的事情。李老师心愿的同意,并整理成文,希望帮到有需要的人。

李双根老师学书感悟

几十年学书经历使我有三点感悟:

其一,临帖要“到位”。其实学书法的人谁都明白:临帖是必经之路,但是每个人对真正意义临帖理解却有大相径庭之别,很多人把“抄帖”视为临帖,过去我就是有这个毛病,尽管临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效果甚微,原因很简单,没有动脑筋去研究性临帖,只是停留在肤浅的抄帖层面上。我的感受:临帖必须做到“到位”,也就是说你必须从用笔、笔法、结字、章法、气韵等诸方面认真细心的把握原帖的每一笔一划的每个细节,无论从哪个方面,只要你临得越接近原帖就说明临得越“到位”,只有到位了,才能说明你的习书功夫“入贴”了。我认为没有入贴的功夫是没有效果的临帖。临帖这是一个必须耐得住寂寞的漫长过程,掌握住临帖的方法后,关键就是在坚持临帖的过程中不断的感悟。

其二,创作要有思想,创作基础必须有传承。也就是说你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要有古人法帖的出处,你的作品才有格调,千万不可信手乱涂,信笔为体,一定要有临帖的古意。我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一般做好这样几步:首先把确定好的书写内容,每个字的笔法和字法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确定的字要查书法字典。其次,设计好书写草稿,主要含结字、布局、落款、字眼(重点字)、用墨等,然后进行尝试创作,最后在尝试创作中寻求灵感和激情。如果书法创作缺少灵感和激情,是创作不出自己的书法精品来。当然,书法创作除了上述的因素,还有很多外在的元素的影响,它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

其三、学习书法不仅充实和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己生活和精神品位,而且还有利于身心健康之益处。

我是四海易术,一个退休的糟老头子,退休的生活,致力于弘扬传统书法文化,推广有实力的中青年书法家,陈述书法创作者经验和方法,供广大书友参考和借鉴。

0 阅读:0

四海易文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