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伦比、永远百搭的中华美味:发明豆腐,跟刘安有关;传到日本,跟鉴真有关

今来我思 2025-02-24 01:18:04

豆腐是一种营养丰富又历史悠久的食材,主要生产过程简化下来就是先制浆,即将大豆磨制成豆浆;然后凝固成形,即豆浆在热与凝固剂的共同作用下凝固成含有大量水分的凝胶体,这不就是豆腐了吗?

可是,作为豆腐原产地和发源地的中国,豆腐到底是怎么发明的呢?难道真的是日本发明的豆腐吗?

西汉的皇室刘安,出生于当时的淮南国寿春【现在的安徽省寿县】人,是淮南王刘长的儿子、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西汉文学家、道学家、思想家,也有人喜欢称他为淮南子——刘安爱贤若渴、礼贤下士,淮南国都寿春成了当时文人荟萃的文化中心。

刘安的名气越来越大,汉武帝听说后便命他写著《离骚体》,这是我国最早对屈原及其《离骚》作高度评价的著作。刘安还曾经“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了《鸿烈》——后世称该书叫《淮南鸿烈》或者《淮南子》,这本书既有史料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不过,重点是——刘安是淮南八公山豆腐的创始人。

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有一次他的母亲因为病不能吃整粒的黄豆,孝心的刘安很不忍心,于是急中生智叫人把黄豆磨成粉,又怕黄豆粉太干了,母亲不容易吞咽,便再冲入些水熬成豆乳,结果刘安又怕味道太淡,于是再放些盐卤,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结果刘安的母亲吃了却很高兴,病情也慢慢好起来了,豆腐就流传了下来——其实,豆腐的制作是酷爱炼丹的刘安,在组织方士们在不断炼丹的过程中发明的,因为在炼丹过程中会使用各种各样的矿物质和无机盐,偶尔发现石膏或其他盐类可以凝固豆乳做豆腐。

就这样,刘安无心发明的豆腐,却成为后世的宝贝。因为豆腐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所以就有了“植物肉”的美称。另外,豆腐的消化吸收率在95%以上,不少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也能吃一些豆腐。

到了明代后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居然详细记载了豆腐的制作方法:豆腐之法,凡黑豆黄豆及白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造法:水浸、破碎、去渣、蒸煮,以盐卤汁或山矾汁或酸醋淀,就釜收入。又有人缸内以石膏末收者。大抵得咸苦酸辛之物,皆可收敛耳。其面上凝结者揭取晾干,名豆腐皮,入馔甚佳也,气味甘咸寒。

大家一年就知道,这里不仅记载了如何制作豆腐,而且连豆腐皮等辅助品也说得很详细,不过,李时珍不是化学家,他提到的盐卤汁,就是氯化镁、硫酸镁、氯化钠等成分的浓缩溶液;而书中的山矾汁,就是含重水盐类的矿物,如钾矾等;至于石膏,其实就是含水硫酸钙;酸醋就是食用醋。

到了清代,我们的豆腐及与豆腐相关的食品种类就跟现代大致相同了。

清代四川的李调元在《童山诗集》中的部分诗句,高度概括了豆腐、豆腐皮、五香豆腐干、姑苏糟豆腐、臭豆腐、豆腐乳的制作。

清代浙江的汪日桢在《湖雅》中写道:豆浆点以石膏或盐卤成腐;未点者曰豆腐浆;点后布包成整块曰干豆腐;置方板上曰豆腐箱,固呼一整块曰一箱,稍嫩者曰水豆腐,尤嫩者……成软块,亦曰水豆腐,又曰盆豆腐。

其他与豆腐有关的食品,也写得极为详细,比如:其最嫩者不能成块,曰豆腐花,也曰豆腐脑;下铺细布泼以腐浆,上又铺细布交之,施泼交压成片,曰千张,亦曰百叶;其浆面结衣揭起成片,曰豆腐衣;干腐切成小方块油炖,外起衣而中空,曰油豆腐,切三角,曰角豆腐。

那么日本喜欢吃豆腐,尤其是嫩豆腐,是哪里来的呢?有两种考证及结论。

第一种是日本学者考证后发现,豆腐最初是在754年由唐朝僧人鉴真传入日本的,比如日本学者中村新太郎在《日中两千年》中写道:做豆腐的人们,都把鉴真和尚作为自己的始祖,尊荣备至。据说,做豆腐的方法,就是鉴真和尚从中国传往日本的。

而且鉴真到日本后传授了豆腐制作方法后,还特意把这种食品起名为唐乳,就是告诉日本人这种食物是从大唐传过来的。

还有一种说法,豆腐的制作方法是在南宋末年【南宋:公元1127年-1279年】通过朝鲜传到日本的。

照我说,个人认为豆腐是最经久耐放、怎么都能吃的好东西。如果豆腐做了,那就做豆浆、做嫩豆腐脑都行;如果技术不熟练,做老了是老豆腐——老豆腐也很好吃,尤其是做各种炖菜;至于豆腐做薄了怎么办,那就变成干豆腐。做臭了总不能吃吧?不好意思,其他食品臭了是不能吃,但如果是臭豆腐、豆腐乳,那就实在太下饭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