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晚年的赵凤诏贪污案,案值并不算大,但却是出了名的案中案,而且还是小官大贪的典型案例,能够让康熙下令三次改判的贪腐案件,亲自痛斥:天下第一贪官。这是为什么呢?
这起案件的主角之一叫赵凤诏,案发时赵凤诏是太原知府,从四品,如果放在京师,这种品级别说皇帝,就连朝廷重臣都看不上眼。
其实赵凤诏的出身非常好,典型的江南官宦世家——江苏常州人,当时户部尚书赵申乔的次子。如果再往上以及看他的整个家族,不得了,赵凤诏的祖父赵继鼎、叔叔赵申季、儿子赵熊诏、赵鲤诏全都中过进士,在朝中的同年、同乡不计其数。
看看他们的职位就知道了:赵申乔官居左都御史、户部尚书,这是中央大员;赵申季是翰林院编修,督学山东,这是主管一省的地方教育长官,凡是山东生员,都算是赵申季的学生;赵熊诏更不得了,成为侍读学士,能够入值南书房。
其中赵凤诏的父亲赵申乔最为出色,他不仅是康熙朝的户部尚书,而且素以清廉、儒雅深得康熙皇帝喜爱。相比之下,在整个赵氏家族里面,也许只有赵凤诏混得不算太好,累官至山西太原府知府——不过,他的仕途以及堕落,并不是跟着自己家族起起落落的,而是跟另一个名叫噶礼的人紧紧绑在一起。
时任山西巡抚的噶礼,他的母亲曾是康熙的乳母,算是吃同一口奶长大的,所以康熙对噶礼极为宠信,以至于噶礼多有贪赃枉法行为且被检举,康熙都轻轻放过。
康熙皇帝曾经驾临龙泉关,单独召见赵凤诏,问他对山西巡抚噶礼的评价,比如“贤否”,此时的赵凤诏已经成为噶礼的心腹,当然极力美言,甚至当着康熙的面夸赞噶礼是天下“第一清官”。
康熙听了当然很高兴,感觉自己的发小兼玩伴为自己长脸,便夸赞了赵凤诏:汝父官声清廉,汝当效法——这也是勉励整个赵氏家族,当然康熙皇帝知道赵氏家族已经是朝堂较大的小团体了。
赵凤诏回答康熙的话极有意思,如果对照他的真实行为,只能说是莫大的讽刺,他回答康熙:微臣所自信者,不受贿而已。居官受贿,无异闺女失节,臣实耻之。
如果知道羞耻,断然不会做出贪赃枉法、大肆敛财的行径。对照赵凤诏的所作所为,正是后来康熙皇帝大为恼火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后,康熙皇帝便擢升噶礼出任江南总督,离开了山西——这次晋升其实既是噶礼的末路,也是赵凤诏的晚钟。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噶礼的母亲、康熙的乳母叩阍,控诉噶礼等人在自己的食物中下毒,图谋弑母,康熙震怒,于是有关噶礼的其他罪行也纷至沓来,尤其是贪赃受贿,没有追随噶礼前往江南的赵凤诏,居然也因此东窗事发——因为噶礼想戴罪立功,便揭发了自己的一些死党的贪腐行为。
在康熙皇帝的默许下,康熙五十四年十月,时任山西巡抚苏克济疏劾时任山西太原知府赵凤诏贪赃30余万两,闻讯后康熙立即下令抓人、审讯、彻查,丝毫没有顾及赵氏家族在朝中的同乡同年众多——尽管此时康熙依然宠信赵凤诏的父亲赵申乔。
负责审问赵凤诏的是湖广总督额伦特、河南巡抚李锡,根据他们查案后的报告可以知道,赵凤诏主要是通过巧立税规,向民众尤其是山西商户们勒索银两,另外数目不对,并没有苏克济所说得30余万两,实际贪污了大约17万多两。
有意思的是,在山西商户们签字画押、部分赃银已被起获的情况下,这么确凿的证据,赵凤诏居然有脸喊冤,他不仅对部分罪名拒不承认,而且大呼诉讼、理讼逼取之银(即起获的部分赃银)完全是栽赃陷害。
康熙皇帝索性下令抄家,不过看在赵凤诏的父亲赵申乔的面子上,只抄了赵凤诏的家——如果真要按照大清律,绝对不会只抄一个,至少三族,但即便如此,康熙皇帝还是没有下令对赵凤诏定罪、杀头,可见随着案件的发展,晚年的康熙皇帝反而慢慢动了感情,不太想对赵氏家族借题发挥。
最后的定罪一直拖到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又经过九卿议定后,才判处斩立决——考虑到赵家的因素,干脆改为斩监侯上报给康熙,让皇帝拿主意,结果打脸,康熙不同意。
所以九卿第三次议定:赵凤诏当处斩立决。于是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二月二十三日,赵凤诏被斩首。
赵凤诏贪腐案被康熙被痛斥为“天下第一贪官”,其实跟赵凤诏的17万多两涉案数额关系不大——而是跟噶礼案、苏克济案关联度太高,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大贪官噶礼供述了小贪官赵凤诏,然后另一个大贪官苏克济又检举了小贪官赵凤诏。
至于噶礼、苏克济,他们的贪腐能力绝不对赵凤诏所能比拟,而且根本不需要像赵凤诏那么辛苦,还要挖空心思“巧立税规”、“哄骗商户”,前者涉案600多万两白银、后者可查实的就有400多万两,康熙却只能对着赵凤诏一人痛斥,也是无奈——康熙晚年的官场贪腐,已经到了深入骨髓,无可奈何的地步。
倒是赵凤诏案的主审之一、时任湖广总督的额伦特颇有清名。
额伦特是满洲镶红旗人,清朝名将、西安将军佛尼埒之子,官至湖广总督、署任西安将军。审完赵凤诏之后,额伦特被康熙钦点署任西安将军,率师驻西宁,为青海诸部应援。
后来额伦特战死于喀喇乌苏之战,因为额伦特为官清廉,康熙帝曾称赞额伦特是“督抚中操守最优”,到了雍正元年(公元1723),再次追封额伦特为三等轻车都尉,追谥忠勇并入祀昭忠祠——清官也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否则苛刻的雍正皇帝可不会轻易追封前朝的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