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要赎她回去,袭人为什么不同意?

栖鸿侃红楼 2025-02-05 20:44:32

如果只是“赎她回去”,我相信,袭人是愿意的。但,回去以后怎么样?

为什么我相信袭人愿意“只是赎回去”?因为袭人家正如探春说的,“小人家人少,虽然寒素些,倒是欢天喜地,大家快乐”。当然花家也一定有烦难,可是作品涉及的,只有母女兄妹的亲热,互相体贴,为对方考虑,包括给袭人赎身——虽然说是“只怕连身价银一并赏了,还是有的事呢”,但花家真敢不准备赎身银,空着手上门去领人?这笔赎身银子,花家愿意出、舍得出,就足以证明花自芳母子对袭人的感情了。

袭人对母亲和哥哥,也是有感情的。“我也想不到能够看着父母回首。太太又赏了四十两银子,这倒也算养我一场,我也不敢妄想了。”能够给娘家挣得四十两银子、或者说是四十两银子所代表的荣耀,袭人是很满足的。

愿意赎回,而拒绝赎回,因为赎回并不是最终结局。

袭人跟母亲和哥哥这样说:“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也还罢了,其实又不难了。这会子又赎我作什么?”

哭闹和“权当我死了”的激烈言语,并不是感情不好。在那个时代,不坚决拒绝就是同意,鸳鸯在邢夫人说嫁时“不语”、“仍不言语”,邢夫人就冒失地认为她只是害臊,根本没想过拒绝的可能。袭人如果不坚决、不激烈,也会被母兄误会。

抛开激烈的言辞,我们细看袭人的话:“若果然还艰难,把我赎出来,再多掏澄几个钱”。赎身要花一笔钱,而赎身出来,居然能“再多掏澄几个钱”,怎么来的?

当然是再卖一次。而且不是卖作丫鬟,一定是为娼为妾。袭人的意思是,如果家里还艰难,她宁可被再卖一次,而且不介意卖为娼妓或姬妾。这样愿意为家族牺牲,难怪脂批说她是“孝女义女”。

但是,这些因素之下,掩盖着一个事实:可以被卖为娼为妾,说明袭人年纪到了。谁家会收买个十岁的女童做妾呢?

到了年纪的女孩子,就得谈婚论嫁了。如果像傅秋芳那样被耽搁到二十多岁,就是哥哥傅试不负责任。所以袭人即使赎身,也不可能和母亲哥哥团聚太久,一定很快就被嫁出去。

嫁给什么人?以花家的家世,虽然“家成业就”、“复了元气”,最多不过小康之家,要攀亲,也不可能超出这个阶层。除非是特别漂亮。

张爱玲在《怨女》里说过:“漂亮的女孩子不论出身高低,总是前途不可限量,或者应当说不可测,她本身具有命运的神秘性。”因为可以凭恃美貌来改变命运。

可是袭人,“笨笨的”、“粗粗笨笨的”、“模样儿”“略次一等”,如果是相亲说媒,她并没有优势。她擅长的“行事大方,心地老实”,又不是通过媒人相看就能发现,是需要长期相处才能了解的。

通过没有优势的方式,来选择婚姻,袭人的前途一定好不到哪里去。远不如留在贾府,既有宝玉的依恋,又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大概率能成为“贵滕”、姨奶奶、“争荣夸耀”。

去留优劣,袭人考虑得很清楚。

0 阅读:11

栖鸿侃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