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涟水17岁在读中专生姜萍获得萍阿里巴巴数学竞赛初赛12名的消息全网刷爆。连日来,这一新闻持续引发公众关注,有着“泼天的流量”,随着事件不断发酵,网上各种“声音”出现,质疑也铺天盖地的袭来。

姜萍爆红是因为她的成绩颠覆了人们包括对“中专生”看法的很多认知。大红之人必有非议,比赛结果出来后人们短暂震撼之后,由“天才少女”“神童”的赞叹转化为对她个人经历的好奇与围观,她未来发展的讨论等等,将她变成了舆论场中心,各种蹭流量的荒唐谣言、恶意质疑也随之而来,虽然并无确凿实证,但只要事件够热,足以引发争论,还有很多网友拿放大镜围观,化身“福尔摩斯”列出姜萍以往笔记、成绩单、黑板书写问题等一系列证据质疑她造假。

网络上吵得乌烟瘴气,但有多少人是真正关心姜萍?看到她火了就蜂拥而上,无底线地吹捧,毫无根据的猜疑,肆无忌惮的侵犯隐私,试图分一杯流量汤羹。有没有人考虑过,将正在备战决赛的17岁女学生送上风口浪尖,她能否承载过度的公共期许和承受漫天谣言与质疑?

举办比赛的平台,拿姜萍的背景(中专生)来作为噱头,大肆报道,给大赛做宣传,但是事情发酵到现在,却选择了默不作声。不管姜萍遭遇的“造假”质疑是否属实,作为竞赛主办方出面很容易验证,也能给她争取到很好证明自己的机会,但是主办方不作为,任由大家猜测质疑,竞赛本身获得了巨大的关注与流量,负面的舆论却要由小姑娘独自承担。如果决赛姜萍发挥不好,负面舆论会将她吞噬。竞赛主办方应当主动担当作为,而不是选择躲在一个17岁学生后面吃流量的红利。
我们也不应该对姜萍过多关注,给予她“天才少女”“枷锁”,应当去尊重、去鼓励、去呵护,给予她成长的空间,用事实说话,不浪费一个天才,但也绝不能让一个造假者不当得利。
作者:刘昕凤
编辑:天府一街小乔
但凡她月考数学考个满分,都不会有这么多人质疑她
小编,你和它们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