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一种常见问题,发生于多达60%的一般人群[1]。虽然大多数鼻出血发作无并发症,但鼻出血偶尔难以控制。掌握鼻咽部的基本解剖知识和一些止血措施可以更好地应对急性出血。
流行病学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住院治疗的常见原因,但极少需要手术干预。鼻出血在年龄上呈双峰分布,大多数病例发生在10岁前或45-65岁之间。住院患者中,49岁以下男性占多数,49岁以上性别分布相当。这种现象可归因于女性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包括维持局部鼻黏膜的健康和预防全身血管性疾病。
影响鼻出血的季节性因素包括: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变应性鼻炎以及与温度和湿度波动相关的鼻黏膜变化。
解剖学
根据出血来源,鼻出血可分为鼻前部出血和鼻后部出血。
[微风]鼻前部出血
到目前为止,鼻前部出血最常见,大多具有自限性,初级保健机构即可处理。
多达90%的鼻出血发生于鼻中隔血管分水岭区,即Kiesselbach静脉丛。该区域有3支主要血管吻合:筛前动脉的鼻中隔支、蝶腭动脉的鼻外侧支以及面动脉上唇分支的鼻中隔支。蝶腭动脉也发出分支供应鼻腔后外侧壁和鼻后孔,这些血管是鼻后部出血最可能的来源。
[微风]鼻后部出血
鼻后部出血最常源于蝶腭动脉的后外侧支,但也可能源于颈动脉分支。
鼻后部出血可导致严重出血。有经验的医生可能采用鼻腔填塞暂时处理,但大多数患者需迅速转至急诊室,可能需要耳鼻喉科会诊,有时需要住院治疗。